互  动
博文
当前位置: 首  页 > 互  动 > 博文
博文
【专家视点】城市计算和大数据如何能避免悲剧发生
发布时间:2015-1-2814:55:32来源:中规院交通院(微信号)作者:点击量:1887   

作者郑宇原文标题为:

 

城市计算和大数据如何能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

 

自2015年1月1号发出“城市计算可以避免踩踏悲剧”的微博后,大家反响很热烈。原微博:

 

“上海的踩踏悲剧完全可以通过基于手机数据的城市异常检测来避免。当发现人流过于聚集并且移动滞留,就可以提前预警和疏散。在#城市计算#领域相关的研究已经成熟。以前我还常拿德国的那次踩踏灾难举例,并发过微博。是时候加快城市计算的产业化了。”

 

针对上述微博,大家提供了很多想法和见解,大概意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相信大家都是向着为了使我们的城市和政府能变得更好的方向给出建议的)。由于微博很短,有必要用长文跟大家解释清楚。

 

第一类网友意见:根本不需要用手机数据这么高大上的技术。

网友们提出了“用肉眼看一眼不就知道人多了”,“多放几个警察叔叔在路口不就知道了”,“视频监控不可以看出来现场人很多吗?”等多种建议和质疑。

 

这些话并没有错,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当几万人已经来到了现场,我们看到拥挤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这个时候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其实这也是部分网友的意见)。

 

因此,用手机数据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提前预测未来一个小时将会有多少人来外滩、从哪里来(以及有多少人将要离开外滩、将去那里)。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这里需要将全城的各个区域构成一个网络、大范围一起预测(各个地区的出和入人流数),但并不用精确到个人的去向(所以不涉及个人隐私问题)。

 

警察叔叔也好,摄像头也好,能看到的只是局部(几百米甚至更小)区域和当前(几分钟)的现状。没有哪个千里眼的警察和监控能看到10公里外(1小时后),正有大量人流从不同区域、并采用不同的交通方式(地铁、公交和自驾等)涌入外滩。

 

这里我们需要一个全局的大图,而不仅仅是零碎的信息(虽然这些数据源可以跟手机数据结合起来一起使用),而手机数据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源去构建一个全城的人流大图。

 

第二类网友意见:这是一个管理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我表示同意,管理是关键。但根据什么来制定管理策略呢?比如什么时候疏导,如何疏导,疏导线路、车辆调度等,这些靠什么来决定呢。

 

如果没有数据的支持,我们也不得不靠拍脑袋来决定了。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疏导的路线正好是未来人流将要涌入的主要路线,两股逆向的人流就可能会造成新的事故。

 

我们并不希望出现疏导外滩却在其他地方发生事故的情况。这里有很多难题,都需要数据的支撑来帮助决策。

 

因此,用手机数据的第二步就是根据当前外滩(及其邻近区域)的人流,以及预测到的未来将要到来和离开这些区域的人流,一起做一次异常等级的评估,确定异常的区域、时间范围和大概的严重等级,以便启动不同的预警和疏导预案。

 

这个问题也不简单,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比如本地的人流滞留度、外界涌入速度和人流紊乱度(而且这可能是一大片区域的问题,而不是单个地点的问题)。

 

相信,只要能准确的提供这些信息,城市安全管理的专家可以制定出更为合理的预警方案(我不是专家,这里大概给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比如,在异常初见端倪的时候,可在较远处的地铁起始站、主要交通路口的电子大屏上提前公布外滩情况,建议大家放弃出行或者暂缓出行。

 

毕竟越早告诉大家,大家改变行程的可能性就越大。

 

等人已经来到外滩再去赶人,不但不人性化,而且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

 

这里第一步的人流预测结果可以帮助选择在那些地铁站点和地域发布信息和公告,力争做到在源头处就开始把人流分流。根据事态的不同等级,还有其他措施可以采用。

 

比如,提早用短信和电子广告牌的方式通知在外滩的人群,大批人流即将汇入此地,以便人们可以做出提前离开的决策;或者在危机时刻采取像天安门升旗那样的局部、短时间交通管制等,避免人流继续涌入。

 

用手机数据的第三步就是辅助制定撤离和疏导方案。

 

比如,根据事态等级的不同,调度增加离岸地铁和公交的频度,选择正确的疏导方向,避免出现不同方向人流的逆向交汇等。

 

我相信城市安全管理者会需要这些信息的。而这些都是需要根据当时的实地情况,依靠数据来制定的。但如果前两步做得足够好,我们并不希望走到第三步。防患于未然才是避免踩踏的最佳方法。

 

当人们都已经在外滩挤成一片时,即便有技术的帮助,分流的工作难度仍然会很大。

 

综上所述,完整的方案是一个基于手机数据的三步曲:


1.预测人流
2.评估异常等级和范围
3.帮助确定撤离和疏导路线。

 

这三个都是城市计算中的研究子课题,也都有相关成果。

 

比如基于手机数据的撤离技术,在日本的海啸事件中就有相关研究成果。德国发生踩踏事件后,各位专家讨论的结果就是用手机数据来解决。2011年我就发过微博说过这件事情。后来,北京大雨成灾我又提过用城市计算的方法来帮助城市应急。因此,这已经是很多次血的教训了。

 

虽然已经有一些成果可用,但城市计算仍是朝阳领域,仍面临很多的挑战和难点等待我们去攻克。城市计算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远没到把我们面临的问题都完全彻底解决了的地步。

 

她带给大家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使我们的城市朝着更好、更安全、更智慧的方向发展的途径。

 

希望行业能(至少向相关部门)尽可能的开放数据;希望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投身这个领域,做出更多、更有实际价值、关乎民生的研究成果;希望政府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也能更多的采用以数据为支撑的决策方式,依靠数据改善城市,以计算驱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