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  动
博文
当前位置: 首  页 > 互  动 > 博文
博文
作者建议的《历代清明上河图——城市与建筑》阅读方法
发布时间:2015-1-2915:25:57来源:南萧亭记博客作者:点击量:6836   

作为我断断续续持续了7-8年,集中写作也用了2-3年时间的一本厚厚的书,写评论时让我自己做出评价,别无选择,只能敝帚自珍。

不过,本书最早是作为一篇博士论文来写的,预期的阅读者除了自己之外,主要是导师和评阅专家,写的过程中自然也照顾了我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导师希望我通过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及评阅专家思考的角度与我自己思路的可能差距。不仅整体框架结构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修改和增删而成的,而且因为如此,论证也尽量事无巨细,把自己各种思路的形成过程和掌握到的各种信息和盘托出,尤其是越与传统认识有差异的地方,越不厌其烦地铺叙自己研究过程中掌握的材料和推理的过程。

而现在作为公开出版的研究专著面向广大读者了,以前可能被视为优点的东西反而使读者阅读感觉不够顺畅。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写一段文字为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读者跳过书中的一些不得不写的内容和详细到大家可能不感兴趣的论证过程,并把我很得意但在书里只有一个三级标题甚至四级标题的内容重点推介一下。

对研究素材的基本了解:0.1之前的那段内容是要读的,那是最直接的研究动机;0.2.3“《清明上河图》相关研究现状”和0.3中的第二个问题也推荐读一下(p.13)。接下来想进一步了解作为我的研究素材的各版本清明上河图的话,可以直接跳到上篇第一章中的表1-1(p.25-27),这里面对我用的各版本做了尽可能详细的介绍,适合配合表1-2(p.35)对各图像的分类来了解。然后再跳到书后的附录“本书相关的清明上河图主要版本一览”,里面对我使用最多的8个版本做了简要的介绍,并辅以8个版本的全版图像,细节可能不够清晰,但作为概貌来了解已经足够了。图像下面标注有我对各版本图像各种“模块”和“段落”的划分,划分的依据可参照1.2.2“图像中的模块化母题”(p.35-37)。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也就是上篇第2章,我重点做了3样工作:第一个是考证,尤其是对“唐宋城市变革”的考证;第二个是对城市空间微观形态的考察,这是整本书我最得意的内容,可惜困在一个二级标题下面没有足够突出,也是我现在正着力深挖的研究方向;第三个是空间形态和生活形态的关系,这个书中做的自认为成熟而充分,但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已然不大。对这三个方面我都想简要提一下。

写之前没想到从加藤繁开始已被中外学者咀嚼过多次的“唐宋城市变革”仍有那么多值得再挖掘的东西,但深入挖掘下去,的确收获不小。2.1就是对此的再思考。考证是离不开材料的,建议感兴趣的整节读完,然后跳到4.3.3“瓦子与唐宋城市变革后集中市肆空间的转型”,这一段虽然最后游离到后面去了,但还是此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的微观形态,首先2.3.1“市井的空间领域的界定”是对研究思路的一种理论化解释,表明研究的最基本依据“所有权和准入权”。其次推荐我自己认为研究最成熟的部分2.3.4“街坊的边界形态及其生长特征”,探讨街坊或街区在遇到街道的情况下如何生成其边界界面的。而2.3的其他两节,尤其是2.3.2,我个人也因为下了足够的功夫而敝帚自珍,但现在看还需要再进一步提炼。至于分析城市空间和水体关系的2.2部分,我觉得最简洁的读法是看过表2-1以后直奔2.2.5“各版本图像与文献中相关内容的比较”。

而在空间形态和生活形态的关系上面,重点在2.4.1“街头场景分析”,试图探索传统街道并不规整的曲折形态对于街头生活形态的意义。后面紧挨着的几节也可以参考。

下篇其实是很多小成果的合编,其中有一些我也很为此得意。这里推荐3.2.1“彩楼欢门”、3.2.2“望火楼”和4.3“从勾栏到戏园”,前者将图像与文献结合,成果已被充分引用并得到学界认同,后两者以文献研究为主。其中“望火楼”一节还进一步补充了对北宋东京城市管理结构的考证。

4.5“金明池”一部分看似鸡肋,其实包含了我整本书所用的几乎所有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构,尤其对于如何从图像资料中找到有效信息,第1章内容太多,也许一般读者读起来嫌啰嗦,可以用读这一章代替。其中关于北宋东京金明池中的仙桥可能是三连拱形态的假设,个人觉得是很大的发现,但因为背后没有关联着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而不适合析出单独发表,于是在2014年11月在广州做的“拷问历史图像”的演讲中将其作为最重要的例子做了重点介绍。

关于与这本书相关的博士论文研究,我在论文写完后,答辩之前在新浪博客上连载了7篇,这是第一篇的链接,有兴趣可以用“下一篇”一直看下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b3beb70102eis5.html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以及其背后的多年博士阶段研究,可以看到:首先,目前一些看起来已经得到足够关注的问题,其实仔细探索,深入下去,都有很大的空白区域值得再探索;其次,我的研究找了很多切入点,打了很多井,都不同程度打出了水,是一定程度上的幸运加上艰苦努力的结果,但稍有遗憾的是,每个井的水都并不充足,针对书的引言中提出的问题,解答的力度也显不足,下一步如何继续下去仍然是一个艰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