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规划学委会

观点•声音
观点•声音
郭继孚: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5-5-1214:26:21来源:Tranbbs.com 作者:点击量:3689   

2014年11月21日,2014年北京交通工程学会年会与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分会年会暨学术交流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召开。Tranbbs作为独家媒体支持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报道。

秘书长荣建:下面请北京交通工程学会郭继孚主任介绍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发展规划。

郭继孚:大家好!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发展规划很热,先是几个概念,一个是都市区,一个是城市群,像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我们经常说东京都有人口3568万,我们北京1.4万个城市群,这个1.4万个城市群是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群,京津冀地区,从北京到石家庄市是三百公里,到邯郸五百公里,如果是东京到大阪也五百多公里,如果成立城市群可以和这些城市进行对比,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以后也有一个困惑,为什么要协同发展?特别是交通怎么支持协同?

其实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北京的非首都人口、雾霾天等需要疏解,疏解了是否解决问题?北京水资源紧缺,地下水紧缺,通过南北水调补给,天津也一样缺水,如果我们把北京的这些问题都疏解以后,污染能不能解决?今天整个河北地区的污染等级都是黑色,因为河北有大量的钢铁,北京不要的产业到河北就不污染了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因为交通拥堵,城市过度聚集,造成了道路的拥堵,是否分散就可以解决?我们先看这个数字,东京在60年代,在二战之后经济复苏的时候东京最明确,人口是2000万人,将近300万辆车,路面很堵,跟我们今天的北京地铁没有什么区别,东京的人口并没有减少,区域人口增长到3500万人,车增长了1500万辆车,但是东京的交通控制也在变好,交通明显也在变好,大家思考一下是否就靠疏解?其实不仅仅是东京,世界的发展都有这个过程,在最拥堵的时候其实就是城市化,60年代日本的城市化率就是60%,然后出现了一个下滑,其实现在人口在增加,人口已经超过了80%,人口仍然在聚集。美国的大城市曼哈顿,欧洲的像巴黎、伦敦都有这种现象。实际上主要就是靠轨道交通,现在承担了4000万的人流量,东京中心的车并没有增加,我们现在虽然限购,但是市中心车辆并没有减少。

墨西哥也是分散,疏散的结果是到2000年的时候跟北京自行车的情况一样,跟我们城市的疏散有很相似的地方,我们思考的东西很多,东京中心区的密度增加严重,但是没有出现那么大的问题,它是一个枢纽上的城市,周边全部都是高强度开发,中转站有300万的人流量,它出来使用小汽车的比例不足30%,北京南站出来以后70%使用小汽车,因为你要以小汽车解决城市的拥堵问题,所以解决不了,所以我觉得交通拥堵不一定就是车多、人多的问题,交通方式决定了城市的容量,如果按照目前的思想走下去,我们这个城市的容量很小,有很多的例子,像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它的城镇区的曼哈顿为使用外部地区就完全调过来了,这不是隔离,你到东京是不同的隔离,交通结构和密度相干,低密度的地方建轨道也没有用,墨西哥轨道交通没有客运量,所以我觉得不要陷进去,好像我们支撑不住了,就要控制城市发展,其实不一定。我们应该用一些逆向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第一你疏解到哪里去?就是大城市的规律,你不尊重这种规律,像东边所谓的燕郊每天几十万人进城,还是我们修轨道解决这个问题,你解决这个问题再建一个燕郊,你不在那建,会在别的地方建,从国际城市的发展规律,毫无疑问是各大城市的问题,如果我们要通过控制解决问题我认为不是出路,这完全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因为从世界城市来看就是这么一个规律。为什么大家要向大城市聚集?因为竞争力强,如果我们转变一种发展方式,用这种方式去思考反而更容易解决,虽然你在大城市聚集难度会大,但是不一定成本会高。讨论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比如说北京和河北的发展差距,断崖式的发展模式,其实长三角、珠三角差距也很大,我们的外围区县密云等,说明我们这个城市到那个发展阶段,原来我们从五环扩展到六环,整个围绕北京的一圈,从廊坊到涿州,高铁到天津已经半小时,城市半径不断扩大。

我总觉得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义是发展,我不认为中央的决策协同发展的背后是停止发展,而且核心是首都带动下面协同发展,首都能不发展吗?首都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协同发展的是以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作行为实现均衡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就是以中国的农民工进城开始的,我们已经很快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如果我们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走下去这个城市就完蛋了,我觉得我们的交通要按照这个思路,围绕京津冀发展的问题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在京津冀这么小的范围之内相当于日本都市圈的问题,日本的人口是一亿三千万,城市化的程度如果达到70%,这个地方的交通需求会是什么状态?我们把京津冀列为国家战略,目的是要打造中国的增长点,才会更有吸引力,很有可能吸引全中国的人,我认为在这个区域当中交通活动必须以一个全新的思维,我不相信这个区域的人住不下去了要迁移到其他地方,也不可能保持原生状态。当然背后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是否要跟随日本的这个路,东京最典型,我们能不能学欧洲,最典型的像德国。我利用这么短的时间谈一点自己的思考,不一定对,请大家做一个批判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