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交通院
项目分类检索
项目年度检索
项目检索
轨道交通规划
北京市轨道交通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点击量:21118
项目名称:北京市轨道交通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承接时间:2021-01-16
委托单位:
项目主持人:
技术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杨少辉
主要参加人:杨少辉、高广达、吴朝章、张晓田、王楠、卞长志、王继峰
项目简介:

  与国际大都市区相比,北京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缺乏的是区域轨道形式:区域快线、市郊铁路。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需要利用区域快线、市郊铁路服务半径50—70km的区域,涉及的跨界城市组团包括:廊坊北三县跨界组团、大兴国际机场周边跨界组团、涿州跨界组团。北京带动跨界地区发展,需要预留未来轨道快线通道(区域快线、市郊铁路)向跨界组团延伸的建设条件。多点新城地区是北京功能疏解的重点承接区域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门户,轨道快线布局和建设时序应和北京空间发展时序保持一致:轨道快线首先要为主副中心之间、主副中心与外围新城之间提供可靠通勤保障,支撑副中心和外围新城的发展;由副中心和外围新城再向外辐射各区县和跨界组团,适时建设外围轨道快线,梯度式、渐进式带动环京地区协同发展。跨界组团轨道快线布局和组织,应体现方向差异性

  项目立足区域视角,从国家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层面,研究轨道交通如何支撑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落实“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理念,引导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以北京为中心多层次空间格局的形成,提出了北京轨道交通网络向周边城市化地区扩展覆盖的必要性、合理布局模式和未来发展建议。

  一、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需要轨道交通提供支撑

  1、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可分为四个空间层次,每个层次对应不同的交通设施需求。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国家对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从空间组织上,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来支撑和落实。

  层次一:京津冀城市群紧密协作圈,覆盖以北京为中心、半径300公里以内的区域。该区域是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和建立区域协作的主要区域,要求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与中心城市耦合布局,增进空铁联运,以及与城际铁路网的互联互通。

  图1 京津冀主要功能区与区域交通枢纽布局

  层次二:京津大都市发展带,覆盖京津两大中心城市和京津发展轴。该区域内,北京、天津两大中心城市发挥带动作用,沿主要走廊促进城镇发展,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与沿线主要节点城市在功能上的对接,要求高铁、城际网络支撑大尺度上的区域联动。

  图2 京津大都市带交通格局

  层次三:一核两翼的首都空间格局,覆盖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该区域内,需要围绕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优化区域空间组织和交通网络运行格局,加强两翼与首都机场、大兴机场以及中关村、CBD、金融街、奥林匹克中心、滨海新区、于家堡等功能中心的直连直通。

  图3 “一核两翼”交通体系支撑

  层次四:环首都交界统筹发展地区,覆盖都市统筹发展圈(半径50~70公里范围)和主体通勤圈(半径30~35公里范围)。都市统筹发展圈是未来北京都市区的拓展范围,涵盖北京远郊新城、环首都圈重点发展地区,需要建设区域快线、市郊铁路提供服务;主体通勤圈涵盖北京近郊新城,是首都功能布局的核心区域,需要城市轨道M、R线提供服务。

  图4 北京市域空间结构

  图5 北京轨道交通服务范围

  四个层次中,层次四的环首都交界统筹发展地区(半径50~70公里范围),是区域快线、市郊铁路的重点服务地区,需要区域轨道快线提供支撑。

  2、“轨道上的京津冀”,轨道的内涵是“大轨道”,包括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市郊铁路、城市轨道(M、R)等。不同形式的轨道,服务特征不同,对应不同空间层次的出行需求。高速铁路主要服务国土层面的出行和联系;城际铁路主要服务城市群尺度上的出行和联系;区域快线/市郊铁路主要服务都市区范围内的出行和联系,包括中心城市与外围新城、组团、主要城镇间联系,引导都市区有序拓展;城市轨道(M、R)主要服务城市内部出行,覆盖城市内部主要客流走廊。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不能缺少都市区层次,对应的轨道交通形式是区域快线和市郊铁路。

  表1 不同形式轨道的服务特征

  轨道形式主要功能服务客流设站要求

  高速铁路国土层面的对外出行和联系以商务、旅游等客流为主,含有少量通勤客流设站较少,站间距不宜低于30公里,大的县市设站

  城际铁路

  (含城际列车)城市群尺度上的对外出行和联系城市群内部的商务、旅游客流为主,有一定比例的通勤客流设站相对较多一些,设站间距不宜低于5公里,每个县市均可设站

  区域快线

  (含市郊铁路)都市区范围内的出行和联系都市区内部的通勤及日常客流设站多、灵活,串联外围组团和中心城区的功能中心

  城市轨道

  (M、R)城市内部出行城市内部的通勤及日常客流设站多、灵活,串联城市各级中心和功能区

  3、与国际大都市区相比,北京轨道交通缺乏的正是区域轨道形式:区域快线、市郊铁路。2019年,北京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771.8公里,以地铁为主,地铁总里程居世界第二。与东京、伦敦、巴黎、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地区相比,北京轨道交通总规模仍有较大差距,为国际化大都市地区的1/3~1/5左右。东京、伦敦、巴黎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多种多样,均不少于4种,市域铁路规模远高于地铁规模。与东京相比,东京区部轨道规模是北京五环内轨道规模的2.55倍,东京区部以外轨道规模是北京五环外轨道规模的12.8倍,北京的差距主要在地铁以外的其他形式轨道上。

  图6 北京与世界主要大都市区轨道线网规模对比

  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需要轨道交通提供通勤化服务

  1、《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北京功能疏解提出明确要求。北京的功能疏解,分为两个层次:首都功能疏解和非首都功能疏解。

  首都功能疏解是指首都功能在中心城区的布局优化和功能提升,包括对西北部地区(海淀区、石景山区)、东北部地区(朝阳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丰台区、朝阳区南部地区)、多点新城地区的功能定位和组织。

  非首都功能疏解明确了需要疏解的功能类型:区域性交易市场与物流基地、一般性制造业、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等,明确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和跨界组团为主要承接地。

  城市副中心位于半径30公里范围内,属于城市轨道(M、R)的服务范围。雄安新区距北京约120公里,属于城市群空间尺度,该尺度上不会产生大规模的通勤出行需求,需要重点依托城际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提供公务和商务出行服务,不宜采用轨道快线模式提供通勤服务。对于跨界组团,位于半径50~70公里范围,正是区域快线、市郊铁路的服务范围,需要考虑通过区域轨道提供服务。

  2、轨道交通带动区域协同发展,重点方向和区域是“三轴四廊”覆盖的跨界组团。根据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三轴四廊”为北京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方向:京津发展轴,对应京津交通走廊;京保石发展轴,对应京保石交通走廊;京唐秦发展轴,对应京唐秦交通走廊;京雄交通走廊。

  图7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

  “三轴四廊”方向上,位于北京未来都市区半径50~70公里范围内的跨界组团包括七个:东向为廊坊北三县:香河、大厂、三河(含燕郊),东南向为廊坊市区,南向为固安、永清,西南向为涿州。七个跨界组团需要考虑利用区域快线、市郊铁路提供出行服务。

  图8 轨道交通需要带动协同发展的跨界组团

  各跨界组团紧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北京城市总规,充分利用与北京的地缘关系,谋划产业和非首都功能的承接:廊坊北三县与城市副中心一体化发展;廊坊、固安、永清借力大兴国际机场谋求发展,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涿州谋划创新转化孵化基地和旅游消费地,对接房山一体化发展。各组团都提出了对北京轨道交通的衔接和延伸服务诉求。

  跨界组团中除廊坊城区现状发展较好之外,其余组团发展水平均不高,需要北京的辐射和带动。北京带动周边跨界组团协同发展,理想的空间结构是中心—外围结构,需要低成本、高效率、集约化的通勤交通方式提供支撑。

  三、区域轨道交通组织和布局建议

  1、跨界组团未来需要轨道交通提供通勤服务。根据《2020年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北京城区现状平均通勤距离12.1公里,通勤半径43公里;跨界通勤比例3%,其中市外居住城区就业2%,城区居住市外就业1%。总体上,跨界组团与中心城区通勤联系现状需求总体不大,但不同方向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廊坊北三县)较大,尤其是燕郊地区和朝阳区的联系最为紧密,跨界交通压力也较大;廊坊市区与北京中心城区也出现了较明显的通勤出行;其余组团跨界通勤需求相对较小。

  图9 北京通勤交通分布

  图10 北京跨界通勤分布

  未来从北京都市区发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及就业人口需求的角度,跨界通勤人口预计将达到55万左右。

  图11 未来跨界通勤人口估算

  据此测算,各跨界组团未来需要预留8条区域轨道交通走廊提供通勤服务:东部走廊(廊坊北三县,包括燕郊)5条,西南走廊(廊坊城区)、南部走廊(固安、永清)、西南走廊(涿州)各1条。轨道线路的适宜形式为轨道快线(区域快线)形式。

  2、区域轨道交通组织,应以引导环京跨界组团协同发展、支撑北京功能有序疏解为目标,通过轨道交通线网层次和建设时序安排,体现空间组织的秩序性,引导功能疏解圈层式、递进式推进。根据北京城市总规确定的城市空间结构,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的新城及地区,是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也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担着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责任,要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图12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和组织秩序

  与此空间结构和功能定位相对应,区域轨道交通建议采用圈层式组织模式,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轨道快线首先要为主副中心之间、主副中心与外围新城之间提供可靠通勤保障,支撑副中心和外围新城的发展;

  二是由副中心和外围新城再向外辐射各区县和跨界组团,适时建设外围轨道快线,梯度式、渐进式带动环京地区协同发展;

  三是区域交通组织应采用功能组织模式(新城建设),不应采用设施组织模式(设施截流):新城首先要充分发展,承担中心城区的功能疏解,由新城再带动外围地区发展,吸引外围区域到新城就业;

  四是应加强引导沿线地区城市功能体系沿轨道走廊轴向发展,避免贴边发展,鼓励职住梯度平衡,减少远距离通勤比例。

  图13 北京轨道交通网络组织模式

  图14 跨界组团轨道快线组织

  3、跨界组团轨道快线布局应根据北京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体现不同方向的差异性。

  东部跨界组团:东部为重点发展方向,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燕郊已经形成城镇连绵区,城市副中心轨道网应覆盖燕郊,同时加强燕郊与中心城区及大兴、亦庄等地区的快速联系,满足现状需求;三河、大厂、香河县城为培育节点,建议平谷线设支线到三河城区,沿城市副中心—燕郊—大厂—三河、城市副中心—燕郊—香河、城市副中心—香河走廊布局轨道快线。近期可利用京哈铁路开行短途列车,支撑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化产业和职能关联,带动北三县与副中心一体化发展。

  图15 东部地区跨界组团轨道快线布局建议

  大兴机场周边跨界组团: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为廊坊、固安、永清依托发展的重心,轨道快线应优先接入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加强临空经济区对三城区的服务和联系,并预留与大兴、亦庄衔接的通道条件。近期可利用京沪铁路、京九铁路、京雄城际开行短途列车,支撑廊坊、固安、永清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西南跨界组团:沿京广走廊布局轨道快线,优先接入窦店组团和良乡组团,加强涿州与房山核心区域的便捷联系,并引导沿线城镇功能向交通走廊聚集。近期可利用京广铁路开行短途列车,支撑涿州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图16 大兴机场周边及西南跨界组团轨道快线布局建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