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交通院
项目分类检索
项目年度检索
项目检索
轨道交通规划
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 点击量:3285
项目名称: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
承接时间:2011-07-06
委托单位:厦门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项目主持人:殷广涛
技术负责人:李凤军
项目负责人:吴子啸
主要参加人:全波、张子栋、付凌峰、蔡润林
项目简介:

  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20)》,未来厦门市城市发展要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扩展。厦门城市结构以厦门岛为中心,辐射四周的卫星城镇,形成众星拱月,一城多镇的框架,城市发展要协调岛内与岛外、岛外各组团之间的关系,加快形成厦门市的跨越式发展。根据这一目标,厦门市近期将重点建设覆盖岛内,连接岛外的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客流预测是配合工程设计研究,为确定系统选型、规模、车辆编组、运营组织、车站规模,车辆段的规模等指标判断提供依据,在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本次轨道交通2号线客流预测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预测线路的功能定位、沿线的土地利用、客流特性,通过预测客流为线路的工程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

   (1)厦门市客流预测的前提性研究。包括国民经济,城市规模、城市布局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状况;城市交通现状的道路状况,机动车保有量等基础数据以及未来发展状况;城市总体人口岗位现状及未来的数量和分布,轨道沿线人口岗位现状及未来数量和分布。

   (2)客流预测与分析

   全线客流:全日客流,年客运总量,各时段的客运量及其比例;

   车站客流:全日、高峰小时的各车站乘降量、全日及高峰小时站间断面流量,以及相应的客流断面图;

   OD客流:包括全日、高峰小时的各车站站间OD;

   平均乘距:包括全日、高峰小时的乘距分布图;

   换乘客流:包括全日和高峰时段的各换乘车站的换乘客流量及占各车站总客流量的比例。

   客流特征分析:远期各时段客流变化曲线,并进行客流特征和风险分析评价,合理确定需求规模,指导运营组织,评价经济效益。

   (3)敏感性分析

   分析不同类别的敏感性因素,分别就初、远选定不同的敏感性因素,对厦门市轨道交通2号线进行敏感性分析。

详细介绍:

  1.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工程可行性研究客流预测的主要目的是为线位与设站的方案比选、确定运营组织、系统制式、车辆选型和编组、车站规模、经济评价等提供依据。
建设线路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轨道车站的客流规模。在轨道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有必要对客流预测模型进行细化与调整,从而使预测结果能够更为细致地反映客观情形,从而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和基础。

   2. 项目概述

   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为中心放射骨干线,呈本岛向北、东、西三向辐射形态,主要承担本岛与环湾组团间跨海交通联系的主体功能,同时兼顾岛内及岛外组团内部公共交通骨干功能,站间距较小,平均站间距为1.5km左右。

   厦门轨道交通2号线为东西骨架线,构建了本岛与海沧区快速跨海连接通道。线路连接到厦门本岛北侧高崎机场,首末站为机场站,西北方向至岛外海沧区天竺山站,从而实现该区与本岛的快速连接。线路全长42.45km,设车站35座,平均站间距1.2km,于线路端设高林停车场,于线路中部海沧组团设置芦坑车辆段,于线路北端设置东孚停车场。2号线一期工程为五缘湾站至卢坑站,线路长度24.57km。

   厦门市近期城市轨道线网

   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20)》,未来厦门市城市发展要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扩展。厦门城市结构以厦门岛为中心,辐射四周的卫星城镇,形成众星拱月,一城多镇的框架。调整优化各个卫星城镇产业布局,完善“分散集团式”布局。城市建设强调各个组团功能配置的耦合,即形成不同主导产业(工业、文教或旅游等)与居住功能的配合设置,力求居住与就业岗位之间最大限度的平衡,有利城市交通的结构性组织,协调岛内与岛外、岛外各组团之间的发展关系,加快形成厦门市的跨越式发展。根据这一目标,厦门市将重点建设覆盖岛内,连接岛外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厦门市轨道交通2号线的主要作用为:

   (1)盘活远市区的土地资源,有效住宅供应得以扩大,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加快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向岛外扩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2)缓解岛内日益严重的交通压力。起到大流量疏散功能,城市功能分区块得以特色化。同时也使需要时聚集方便化,各区之间因此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与独特功能。

   (3)解决岛内外联系的交通“瓶颈”问题。解决地面交通多变数、成本高、不环保等问题,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快速、准时、方便、安全、舒适的公共交通方式。

   (4)促进岛内外城市新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增加轨道沿线土地利用价值,改善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城市环境。

   为贯彻落实厦门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促进厦门市轨道交通发展,轨道交通2号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前期的轨道线网规划、轨道建设规划已经结束,2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正式启动。

   3. 研究目的和作用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客流预测是配合工程设计研究,为确定系统选型、规模、车辆编组、运营组织、车站规模,车辆段的规模等指标判断提供依据,在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本次客流预测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预测线路的功能定位、沿线的土地利用、客流特性,通过预测客流为线路的工程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

   4. 主要工作内容

   在进一步调查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土地利用和交通状况的基础上,对线路进行客流特性分析;运用交通需求预测模型,预测各期出行需求和轨道交通线路客流指标,并对客流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更准确的把握线路的客流特征和变化趋势。因此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可行性分析客流预测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厦门市客流预测的前提性研究。包括国民经济,城市规模、城市布局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状况;城市交通现状的道路状况,机动车保有量等基础数据以及未来发展状况;城市总体人口岗位现状及未来的数量和分布,轨道沿线人口岗位现状及未来数量和分布。

   (2)客流预测与分析

   全线客流:全日客流,年客运总量,各时段的客运量及其比例;

   车站客流:全日、高峰小时的各车站乘降量、全日及高峰小时站间断面流量,以及相应的客流断面图;

   OD客流:包括全日、高峰小时的各车站站间OD;

   平均乘距:包括全日、高峰小时的乘距分布图;

   换乘客流:包括全日和高峰时段的各换乘车站的换乘客流量及占各车站总客流量的比例。

   客流特征分析:远期各时段客流变化曲线,并进行客流特征和风险分析评价,合理确定需求规模,指导运营组织,评价经济效益。

   (3)敏感性分析

   分析不同类别的敏感性因素,分别就初、远选定不同的敏感性因素,预测其他线路和本线路之间全日和高峰小时换乘客流量,同时对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进行客流特征分析。

   5. 研究范围

   项目的整体研究范围为厦门市域。

   6. 预测年限

   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预计通车年:2019年

   根据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的要求:“对于每条线路的建设,应拟定分期设计年限。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为第10年;远期为第25年。”因此,确定轨道交通2号线客流预测分为初期(2022年)、近期(2029年)和远期(2044年)三个特征年份进行。

   7. 研究方法

   本项目利用建立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对轨道交通2号线建设方案及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进行客流分析,旨在给定城市规模、土地利用形态以及城市交通出行分布模式下,分析建设项目的客流特征,从而为确定比选线位与设站方案,确定系统制式、车辆选型和编组、车站规模,编制运营组织方案,进行经济评价分析等提供依据。

   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是在对城市现状交通调查以及模型参数标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根据城市未来年的发展预测以及其它相关规划数据,利用交通模型,能够定量预测和分析不同交通战略模式下各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的未来城市交通状态。交通模型一般由传统的四阶段交通规划模型系统组成,包括出行生成、出行分布、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四个子模式系统。近年引入从交通分配至出行分布的反馈循环以克服四阶段交通规划模型的不一致问题。交通模型的准确性、精度由交通调查以及调查数据分析的可靠性所决定;而未来年的城市发展预测以及其它相关数据的可靠性则决定了城市未来交通分布状态的质量(交通模型预测的结果)。因此,一个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阶段对于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所作的工作直接为线路、车站设计等技术参数提供定量依据,因此,除了交通需求、线网及线路客流指标等总体层面的指标外,还重点预测车站的进出站客流、换乘客流,同时对特殊站点的突发客流进行专门分析。

   本次厦门市轨道交通2号线客流预测使用的软件为:EMME 4.0.4

   8. 研究依据

   (1)《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20)》

   (2)《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20)》

   (3)《厦门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9)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

   (5)厦门市统计年鉴

   (6)其它专项规划和资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