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交通院
项目分类检索
项目年度检索
项目检索
交通专项规划
三亚市北部片区交通体系控制规划 点击量:4404
项目名称:三亚市北部片区交通体系控制规划
承接时间:2013-09-05
委托单位:三亚市规划局
项目主持人:张国华
技术负责人:全波
项目负责人:黎明、李晗
主要参加人:李长波、苏腾、钮志强、王宇
项目简介:

    现状三亚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有限,目前已有很多建设项目将目光投向中心城区之外的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区以北山区(简称北部片区)。逐步开发建设以北部片区为核心的市域腹地,既是疏解中心城区压力、改变三亚既有的沿滨海一线发展模式的要求,也是支撑市域空间结构、实现山海相连目标、促成三亚中心城区和外围乡村片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北部片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对交通系统提前进行规划和控制。本次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 北部片区对外交通衔接研究
    综合考虑三亚市北部片区发展定位、旅游特色化发展要求等因素,明确北部片区对外道路的发展策略,加强北部片区与中心城区以及区域性交通设施(机场、铁路等)的衔接。
    2. 三亚市北部片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对交通设施进行系统地梳理及研究,提出道路网络以及公交、停车、慢行等配套设施的一体化规划方案,有效衔接中心城区和周边片区。
    3. 三亚市北部片区既有控规骨干道路关键要素研究
    提出既有控规骨干路网的优化调整方案。根据道路体系梳理,研究其内外衔接处、内部干道的关键控制点和通道的控制形式及关键控制要素。

  1.    前言

   1)    规划背景

   开发建设北部片区是三亚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开发建设北部片区需要完整系统的交通体系支撑

   需要通过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各个独立编制的控规

   2)    规划范围

   协调研究范围:三亚市域,面积约1920 km2。

   统筹规划范围:三亚市东环、西环铁路以北,包括天涯镇东部、凤凰镇北部、田独镇北部和高峰镇南部区域,覆盖面积约320 km2。

   重点设计范围:协调规划范围内适宜建设和控制建设的用地范围,约55 km2。

    

   图1- 1本次统筹规划范围示意

   3)    规划年限

   近期年限:2013-2020年

   远景年限:2020-2030年

   4)    规划目标

   微观层面:既有控规骨干道路关键要素控制(重点设计范围内)。

   中观层面:北部片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统筹规划范围内)。

   宏观层面:市域路网研究(协调研究范围内)。

   5)    规划原则和技术路线

   紧扣北部片区发展需求,实现北部片区规划整合,构建完整的交通体系,充分考虑实施条件,服务重点项目建设。

    

   图1- 2规划技术路线

   2.    现状分析

   现状北部片区处于以农田、村镇建设用地为主的待开发区域。作为三亚市总体规划中的战略预留地区,北部片区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片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未满足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对外交通设施对城市旅游及空间发展的支撑严重不足,片区对外快速联系通道亟待完善,与区域重大交通枢纽的衔接尚待强化;道路级配等级偏低,道路网络尚未形成;公交、停车等设施发展略显空白,难以应对机动化快速膨胀与旅游交通季节性波动的双重压力。

   3.    片区发展趋势

   三亚北部片区由于具备丰富的山地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资源,未来将成为三亚旅游热点发展区域之一,到规划年(2020年)日均过夜游客人数将达到3-5万人。同时,北部片区规划范围内人口总量将由现状以村民为主的6.5万人,增长到游客与居民总人数18.2万人,人群结构较现状发生较为显著变化旅游人口将超过本地居民,比例为1.2:1,同时本地居民也将由村民为主转变为城镇居民为主的状态。

   规划年北部片区大批度假、旅游人群和候鸟居民将依托三亚中心城区提供商务服务,同时对机场、高铁等重大交通枢纽联系要求大幅度提升。

   游客将呈现以个体化出行为主体的交通特征,旅游大巴的出行比例继续下降,出租车、自驾(租赁)车等个体化需求加大,同时对公共交通系统的依赖有所增强,但是由于北部片区与中心城区距离相对较远,在北部片区游客公交出行比例远小于中心城区。

   随着北部片区城镇机动化水平的上升,居民出行方式结构也面临深刻变化。现状以步行和摩托车为主的出行方式将逐步转变。摩托车在周边乡镇灵活机动的出行优势将保留,但其部分出行向小汽车和公交等相对高品质的机动化方式转移。

   4.    片区发展目标及对策

   1)    片区发展目标

   积极融入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打造三亚市未来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

   落实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成为支撑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功能区

   基础设施先行,全方位支持未来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2)    片区发展对策

   打造对外交通快速廊道,构建综合对外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便捷、舒适、高效的城乡公交系统,支撑城乡统筹发展

   梳理片区相关规划,实现整体路网优化

   5.    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1)    铁路系统

   积极推进环岛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系统的构建,加强高铁站与公路客运系统以及公交系统的衔接与联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促进区域一体化。利用铁路系统富裕运能,采用缩短发车间距、插空、套跑等运营组织方式,实现北部片区组团间的快速城际轨道服务。

   2)    对外公路系统

   衔接凤凰机场、高铁站和国际邮轮港等区域交通枢纽,促进三亚北部片区协同发展,实现北部片区与三亚中心城区及各旅游景区的快速便捷联系,串联琼南周边县市临近组团,打造大三亚1小时旅游圈。

   6.    片区骨干道路系统规划

   根据用地开发情况,将规划范围划分为西部(半岭、数学论坛)、中部(凤凰温泉、太阳城、槟榔河)和东部(半岭、落笔洞、长江商学院、大茅)三个片区,分别考虑道路网络和交通设施布局。依托区域公路、城市道路,构建不规则网格状的骨架道路系统,满足近远期不同的开发需求。

    

   图6- 1道路组织模式示意图

   根据道路承担的交通功能,将北部片区内道路分为骨架道路、集散道路和内部支路三个等级。骨架道路:衔接城市主要对外联系通道、高速出入口等,服务各规划组团对外及其相互之间的中长距离交通联系,道路红线一般控制在40m以上。集散道路:主要服务相邻组团之间及组团内部中短距离交通联系,其中部分集散道路起到分流相平行骨架道路交通的作用,道路红线一般控制在24m以上。内部支路:直接服务组团内部各地块进出交通,道路红线一般控制在12m以上。

   依托现有道路,紧密结合三亚市总规、凤凰镇总规、吉阳镇总规以及各片区控规,规划形成“三横七纵”骨架道路系统和14条集散道路系统。

    

   图6- 2北部片区骨架道路规划示意图

    

   图6- 3北部片区集散道路规划示意图

    

   图6- 4北部片区道路调整规划示意图

   7.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北部片区贯彻“分片区组织、分层次线路、分等级枢纽”的规划思路。

   分片区组织:结合用地分布情况,北部片区分为岭渣;凤凰温泉、槟榔河、太阳城;半岭、落笔洞;大茅三个主要片区。

   分层次线路:分为城市公交干线与片区公交支线路。

   分等级枢纽:结合各片区规划布设相应等级公交枢纽。

    

   图7- 1公交组织模式示意图

   规划5处片区级公交枢纽,分别为凤凰温泉枢纽、槟榔河枢纽、半岭枢纽、落笔洞枢纽和大茅枢纽。凤凰温泉枢纽、半岭枢纽、落笔洞枢纽开设至大东海、天涯海角、亚龙湾、海棠湾等主要景区的公交专线。规划5处片区公交首末站,分比为岭渣首末站、数学论坛首末站、太阳城首末站、长江商学院首末站、罗牛山首末站。

    

   图7- 2公交枢纽规划布局示意图

   针对北部片区“组团分散式”布局的特征,依托北部片区各级道路,组织两个层次的公交线路。城市公交干线:主要沿骨架道路和部分集散道路布设,连接北部片区公交枢纽与城市主要公交枢纽。片区公交支线:主要沿集散道路和内部支路布设,实现对各组团用地的覆盖服务,。

    

   图7- 3城市公交线路组织规划示意图

   8.    停车系统规划

   停车需求总量约为3.63万个,考虑部分泊位的白天与夜间的重复利用,依据三亚现状有效停车泊位的利用情况,经折算后北部片区停车泊位需求约为3.27万个。

   北部片区为三亚城区外围规划新建区,城市建设用地较为宽松,可实行较高的停车设施建设标准,保证城市和旅游停车需求的基本满足,实现机动化交通的和谐发展。通过调整公共停车场的数量、布局、供应水平的方法,达到对北部片区进行交通需求管理的目的。通过合理调整停车供给结构,实现以配建停车为供给主体(承担80%-85%),以公共停车场(承担12%-15%)为辅助,以路内停车(承担3%-5%)作为停车供给的必要补充。

   在严格执行配建指标的情况下,为缓解高峰期停车压力,提高配建泊位使用率,规划建议三亚推行配建泊位共享政策。相邻的建筑配置具有停车需求互补性的业态形式,实现停车需求削峰填谷、停车泊位错时共享。

   兼顾规划交通枢纽及公交场站等交通设施,结合商业和行政办公等用地性质,遵循小而密的布局原则,将单个路外公共停车场泊位数控制在150个以内,尽量提高公共停车场的服务面积,提出北部片区社会公共停车场规划布局方案,共33处。

    

   图8-1 北部片区路外公共停车场布局

   9.    慢行系统规划

   三亚市是第二批全国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示范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市已编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北部山区作为三亚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全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体系相衔接,构建“由海入山”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

   1)    步行廊道

   一级步行道路:以服务片区内部居民日常生活出行和旅游人口休闲、娱乐出行为主,多为片区内部支路,该类道路人流量较大,步行道与两侧建筑间联系较为紧密,街道界面活跃度较高,直接通过性人流比例较小,是步行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9- 1步行道路系统分级图

   2)    自行车廊道

   一级自行车道路:功能以直接通过为主,自行车流量较小,与两侧建筑联系不大。以各片区间及各片区与主城联系的骨架道路、集散道路为主。

   二级自行车道路:以服务两侧用地建筑为主,自行车流量较大,自行车交通行为以周边地块的到发集散为主,与两侧建筑联系紧密,但中长距离通过性自行车交通比例较小,是自行车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片区内部支路为主。

    

   图9- 3自行车道分级图

   10.    控规骨干道路关键要素研究

   1)    道路平面规划

   道路计算行车速度是确定平面线形的重要指标,本规划以慢行优先、可达主导为原则,确定各条道路的具体计算车速的数值。本次规划骨架道路设计车速以60km/h为主,山区段为40km/h。集散道路设计车速以40km/h为主,山区段为20km/h。详细设计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设计车速,并对相应的控制技术指标进行调整。

    

   图10- 1北部山区道路设计车速图

   本次优化调整重点集中在高速公路两侧,包括地势平坦地区及北部丘陵山区、主要调整内容为骨干道路和临山干路的线形梳理。

   地势平坦地区:线形梳理重点在校核道路的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等数值,对不满足规范指标的线形进行局部优化和调整,优化道路位于一横(含一横)以南。原则上地势平坦地区的道路不设置超高,但场地内已有村庄及部分点状开发,在较少拆迁的同时须要结合现状地形减少填挖方。在平面选线时部分路段转弯半径较小,须设置超高,如不设置超高应设置限速,降低通过该点的车速,以满足安全行车需要。

   北部山区:由于受地形限制,一横以北的北部山区道路线形半径比较小,并多出连续转弯,本次规划保持现有道路走向不变,在满足规范确定的技术指标的同时,结合地形尽量避让山体,减少对山体的开挖造成对原植被、地貌的破坏,同时也减少后期建设土方的填挖量。

   2)    道路竖向规划

   ♦ 骨架道路穿高速公路节点

   一纵穿高速公路节点,坐标为X=26736.599,Y=96466.493,规划控制标高为22.00m。

   二纵穿高速公路节点,坐标为X=26245.166,Y=102375.136,规划控制标高为13.70m。

   三纵穿高速公路节点,坐标为X=27199.216,Y=105104.109,规划控制标高为16.50m。

   四纵穿高速公路节点,坐标为X=27082.717,Y=107490.848,规划控制标高为11.20m。

   五纵穿高速公路节点,坐标为X=26148.697,Y=111386.333,规划控制标高为24.64m。

   六纵穿高速公路节点,坐标为X=26755.897,Y=114656.728,规划控制标高为14.00m。

   七纵穿高速公路节点,坐标为X=26893.322,Y=121538.190,规划控制标高为20.50m。

   二横穿高速公路节点1,坐标为X=26520.634,Y=103219.035,规划控制标高为8.30m。

   二横穿高速公路节点2,坐标为X=26438.441,Y=110568.458,规划控制标高为29.00m。

   ♦ 集散道路穿高速公路节点

   1号路穿高速公路节点,坐标为X=26816.661,Y=97209.669,规划控制标高为18.70m。

   4号路穿高速公路节点,坐标为X=2635.908,Y=101728.892,规划控制标高为20.00m。

   5号线穿高速公路节点,坐标为X=26382.901,Y=102906.004,规划控制标高为8.20m。

   6号线穿高速公路节点,坐标为X=27145.375,Y=107922.245,规划控制标高为19.38m。

   7号线穿高速公路节点,坐标为X=26978.113,Y=109985.756,规划控制标高为35.60m。

   9号线穿高速公路节点,坐标为X=26275.739,Y=113222.584,规划控制标高为13.20m。

   ♦ 与现状外围道路衔接节点

   一纵与海榆西线相交节点,坐标为X=24258.836,Y=96819.016。

   二纵与凤凰路相交节点,坐标为X=24596.339,Y=102834.507。

   三纵与凤凰路相交节点,坐标为X=23982.501,Y=104968.174。

   四纵与现状道路相交节点,坐标为X=24007.500,Y=106790.804。

   五纵与迎宾路相交节点,坐标为X=23607.142,Y=111688.719。

   七纵与田独路相交节点,坐标为X=24691.478,Y=119286.146。

   1号线与海榆西线相交节点,坐标为X=24301.118,Y=97240.423。

   4号线与凤凰路相交节点,坐标为X=24676.902,Y=102020.129。

   6号线与凤凰路相交节点,坐标为X=23225.069,Y=108077.549。

   7号线与迎宾路相交节点,坐标为X=23871.701,Y=110004.770。

   9号线与迎宾路相交节点,坐标为X=23746.572,Y=112526.119。

    

   图10- 2北部山区关键控制点分布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