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交通院
项目分类检索
项目年度检索
项目检索
交通专项规划
中关村科学城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点击量:2412
项目名称:中关村科学城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承接时间:2018-12-06
委托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主持人:毛海虓
技术负责人:杨忠华
项目负责人:王继峰
主要参加人:赵莉、于杰、赵珺玲
项目简介:

  为全面深化和落实《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关于中关村科学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要求,坚持和强化中关村科学城在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中的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提前谋划关系综合交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和系统性问题,加强中关村科学城与其他“两城一区”、交通枢纽以及京津冀等地的综合交通联通与优化,开展中关村科学城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主要研究任务包括:国内外科技创新中心及类似功能区的发展案例;中关村科学城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京津冀地区、三城一区在交通联系方面的协同关系;中关村科学城综合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和定位;中关村科学城交通发展的关键指标体系;科学城交通规划策略以及重大交通设施规划布局思路。

  1 战略目标

  (1)规划目标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和北京世界城市,立足科学城实际,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具有国际示范效应的科学城综合交通体系,提供集约化、多模式、高可达、绿色、人性化的综合交通服务。充分发挥中关村科学城的全国科技创新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引领交通强国建设,领跑未来交通发展方向。

  ♦2025年发展目标

  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建设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科学城交通体系取得重大进展。“补短板、强筋骨”,完善科学城综合交通系统,“大城市交通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安全高效、绿色生态、智慧品质的科学城交通系统初见成效。

  ♦2035年发展目标

  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初步建成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科学城交通体系。面向国际和区域可达性显著提升,安全高效、绿色生态、智慧品质的综合交通系统架构基本形成。

  ♦2050年发展目标

  建设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科学城,全面建成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更高水平的科学城交通体系,高效链接、绿色有序、安全智慧的交通系统特征显著,建成以中关村为中心辐射全球的科技交流交往活动圈。

  (2)指标体系

  结合中关村科学城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城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量化指标体系。

  中关村科学城综合交通发展指标体系

  2 交通发展战略

  (1)“中心+门户”战略:链接全球,立体交通

  ♦ 策略一:加强与国际枢纽机场的快捷连接

  借助京张城际、南北地下直径线、京雄城际、北部联络线等基础设施,实现中关村与首都机场、大兴机场的45分钟可达;

  开辟定制航线和空铁联运,扩展中关村国际通达性和面向全国的辐射能力。

  科学城与航空枢纽联系示意图

  ♦ 策略二:研究城市北部预留国际性商务公务机场

  提升中关村科学城面向全球网络、区域网络的可达性,研究在城市北部预留商务机场,服务北部三大科学城联动发展区域。与首都国际机场差异化定位,以商务、公务客流为服务对象。

  城市北部预留商务机场设想

  (2)“走廊+区域”战略:联动区域,高效交通

  ♦策略一:融入区域城际网络,实现中心直连

  依托清华园站开行城际列车,实现中关村与雄安、北京副中心、天津、张家口、怀柔等方向互联互通,改善中关村的区域可达性。

  将城际引入功能中心,实现“中心到中心”快捷连通,与国家干线铁路组织适当分离,减少城际旅客由枢纽至目的地的接驳换乘时间。

  中关村科学城枢纽组织规划图

  ♦策略二:构建轨道快线网络,加强“三城一区”便捷联系

  规划北部联络线、三城联络线(研究)区域快线网络,连通城际铁路系统,实现中关村科学城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以及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的快线联系;加强中关村与通州副中心、金融街、CBD的轨道交通联系。

  中关村科学城轨道快线组织规划

  (3)“分区+网络”战略:优化空间,骨架交通

  ♦策略一:提高网络中心性,构筑多向连通的轨道网络

  推进北部联络线、M19(R3)连接丰台方向、M23(R5)连接通州方向的轨道快线规划布局。南北方向上,加快建成M16;M27昌平线与M13A在西二旗并轨直通西直门、车公庄;考虑沿中关村大街新增北大东门至永丰的新线。东西方向上,M13拆分,形成M13A回龙观至西直门和M13B东直门至上地;M15西延至西苑,衔接M4。

  中关村科学城轨道线路优化建议

  ♦策略二:完善骨架道路,支撑科学城空间发展

  打造中关村大街-上地西路-后厂村路-永丰路、北清路两条创新发展主轴。突破山前中知学原始创新集聚区和北部前沿技术创新区之间的现状交通瓶颈,加快西山隧道-上庄路、万泉河路-永丰路建设,形成中关村北大街分流道路;增加东西向贯通性道路,加快翠湖北路-定泗路、邓庄南路建设,分流北清路交通压力;完善路网级配,优化软件园区域的路网结构,提升对外连通性。

  中关村科学城骨架道路优化建议

  (4)“节点+场所”战略:宜居宜业,品质交通

  ♦策略一:以公共交通为核心,提升通勤效率,改善空间品质

  以“人的出行链体验”为核心,提升通勤交通效率和舒适度。完善设施衔接,推广一站式出行票制,缩短全程出行时间,全方位改善出行体验。

  改善“人的出行链体验”

  在北部地区,建设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创新型“微中心”、“微城区”,与城市有机更新相结合,加强街道的特色创意设计,提升科技交往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打造创新型“微中心”示意图

  ♦策略二:构建创新空间、生态休闲主题绿道

  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环境,保障步行、自行车交通空间、路径连续性和舒适性。

  依托中关村大街及延长线、北清路打造创新空间绿道,重塑创新交往的空间,提升城市活力和品质;结合三山五园、河道水系、京张铁路廊道等建设生态休闲绿道,联动创新功能区,实现环境友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绿道网络示意图

  ♦策略三:提升交通设施和服务的人性化、多元化

  提升交通设施和服务的人性化、多元化。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提供人性化的交通设施和服务。

  ♦策略四:加快存量地区改造,创新大院更新模式

  紧贴城市原有肌理,对区域内现有大院大所、老写字楼、老厂区加以改造,释放创新交往空间,营造良好的创新、转化氛围,激活地区创新活力。

  (5)“出行+智能”战略:便利有序,智慧交通

  推进城市交通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的智能化、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的规范化、汽车身份和管控设施的电子化,自动驾驶技术测试验证平台建设和推广。

  加强智能交通平台建设。搭建集指挥调度、信号控制、交通监控、交通执法、车辆管理、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城市智能交通管控平台,实现一个平台多种应用的目标。面向公众构建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多元化、立体化、面向公众出行的交通信息服务体系。

  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基于GIS数字地图技术,高度整合治安监控、智能交通、数字城管、应急指挥等子系统,实现实时动态的联动管理新模式,建立高效的城市部门联动机制,提高城市的集成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