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交通院
项目分类检索
项目年度检索
项目检索
城市规划
济宁市中心城区轨道沿线地区概念规划 点击量:4232
项目名称:济宁市中心城区轨道沿线地区概念规划
承接时间:2012-04-15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项目主持人:张国华
技术负责人:杜宝东
项目负责人:王昊、胡晶
主要参加人:刘钊、倪剑、王金秋、卞长志、李昂
项目简介:

    本规划针对都市区轨道交通的特殊需求,以打造都市区TOD发展廊道;建立符合轨道服务模式的城市用地结构为规划目标,在总体研究层次确定轨道沿线地区功能结构和片区划分方式、线路与站场优化调整的思路;在概念规划层次,综合确定中心城区车站功能定位,轨道沿线地区发展时序,轨道周边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及原则,确定站点周边用地概念规划和控制性指标概念性方案。同时,进一步校核轨道车辆段、联络线、车站等各项设施的控制条件。


    规划借鉴国外相关案例,在都市区轨道沿线强调功能板块特色化、集聚化。在轨道沿线,结合济宁中心城区结构调整的需求,推行集聚大型节点,形成新区反磁力中心;实现站点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使轨道串联公共中心,远离交通廊道;以及促进交通接驳一体化的规划策略。在站点步行范围内,除坚持功能混合的中高强度开发意外,规划坚持以站点为核心组织城市生活,构建公共空间(包括梳理绿道、支路网,并以轨道站点为核心构建多出口的人行网络等)。

  1规划背景

   济宁都市区由济宁、兖州、邹城、曲阜、嘉祥四市一县组成,2030年都市区总人口将达到494万人,城镇人口数量将达到410万。目前,各县市均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各城市发展呈现分散和各自为政的特征。因此,以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为契机,梳理各县市的空间结构,打造都市区的TOD发展廊道,意义重大。同时,以轨道交通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可以进一步提升都市区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使各县市的发展充分形成合力,促进都市区的产业升级和城市空间的一体化发展。

   《济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于2012年编制完成。为继续推进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并推进轨道沿线交通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2012年济宁市城乡规划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济宁市轨道沿线地区土地利用概念规划》。本规划以上述发展目标为导向,力图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问题:1、满足轨道报批程序要求,为轨道建设预留用地条件;2、对沿线控制性规划提出指导,促进交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3、促进济宁都市区城市结构的优化和竞争力的提升;统筹济宁市区城市空间建设特征,提升轨道沿线产业竞争力。4、统筹济宁市区城市空间建设特征,提升轨道沿线产业竞争力。

  

   2规划范围

   本规划分为两个层次:

   轨道交通沿线地区城市发展研究,研究范围:济宁都市区轨道1号线、2号线、3号线周边地区。用地面积约240平方公里。

   济宁中心城区轨道周边地区概念规划,规划范围:济宁市1号线两侧各500米范围内,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3工作重点

   3.1都市区结构重组:

   2012年版的《济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经将各县市的行政中心串联在了一起。本次规划进一步从都市区空间战略层面考虑,将未来都市区的战略型公共中心以轨道为结构骨架进行整合,以快速轨道交通形成的时空压缩效应,创造新型的空间集聚,为都市区发展创造合力和规模效益,在未来为轨道线路提供远程的商务客流 。

   优化轨道线路,从济宁老城中心、高新区中心及兖州市的老城中心穿过,并将兖州火车站、曲阜东高铁站等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以这些既有的增长节点为依托,与各县市的主要发展方向与空间战略规划相结合,在各县市的轨道沿线培育新型的都市区服务中心和第三产业中心,将大部分与人的活动有关的商业、商务需求都安排在轨道站点的直接服务范围之内,切实把轨道而非机动车路线作为都市区各级公共中心的串联骨架。

  

  

   3.2城市系统梳理:

   3.2.1在新区培育战略性公共服务节点,建立反磁力中心

   从每个县市自身空间拓展的角度考虑,结合特定的轨道线路和站点,有目的性地在新区培育战略性的公共服务节点,形成能够与既有城市中心分工的反磁力中心,避免无序蔓延的郊区化,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为今后的轨道提供稳定的双向通勤客流。

  

   3.2.2以轨道服务为核心,梳理城市系统,道路系统和慢行网络

   以轨道建设为契机,梳理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在理顺道路职能的基础上,优化道路与轨道的关系,并合理增加城市支路网的密度,在为轨道沿线的发展提供更稳定交通支撑的同时,优化轨道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关系。同时,重新梳理周边的城市慢行系统,以支路、步行街及绿化步行廊道等形式相组合,在联系商业中心、居住社区等主要功能的同时,与城市既有的开场绿地、滨水空间等相连通,形成网状的慢行系统。通过提升慢行体验,进一步扩大轨道站点的直接服务范围,鼓励人们选用轨道出行,并凸显以人为本的城市魅力。

 

3.2.3轨道站点功能空间重构

   本规划在站点周边功能和城市空间塑造方面,以TOD理论中的3D原则为基本理念,强调紧凑的空间形态、适度混合的土地使用,较高的开发强度;以及以轨道为中心,满足步行者需要、经过精心设计的便捷、友好的地区街道与公共空间。

   充分考虑未来轨道建设的不确定性,灵活整合站点周边功能和城市空间,在未来发展预留余地的同时,控制出功能合理、布局连续的城市空间与公共资源。在社区型站点,将社区中心与轨道站点组合布置,使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实现以站点为核心组织城市生活的目标。

  

   4规划内容

  

   4.1现状数据收集与基础研究

   对轨道交通沿线1公里走廊的用地现状、建设情况、用地权属、土地开发潜力、地价水平、居住与就业发布等一系列基础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在对上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轨道沿线1公里走廊的建设特征进行概括与总结,并结合规划理念及目标对现状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4.2案例比较与借鉴

   对国内外相关建设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吸取有关经验教训,为规划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对与济宁市轨道交通站场开发条件相类似地区的建设情况进行研究,收集居住用地开发强度、人口构成;公共设施用地建设情况等基础数据,为轨道1号线沿线土地开发的强度和控制条件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4.3轨道1、2、3号线沿线地区城市发展研究

   4.3.1轨道沿线地区功能结构和片区划分研究

   在对各项上位规划进行研究、落实和反馈的基础上,结合各轨道线路的建设时序,按照本项目的工作目标,提出轨道沿线土地利用调整的总体思路,明确轨道1号线沿线各区段在旧城功能优化和新区拓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轨道沿线地区的功能结构和片区划分方式,综合确定各片区的主要职能、开发强度,以及与其主要职能相符合的控制指标体系和相关空间控制条件。

 

4.3.2车站功能定位研究

   在上述结构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各站点周边地区在城市用地结构和综合交通系统中的作用,确定其用地功能定位和交通功能定位;在综合考虑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景观环境塑造等方面要求,确定各车站的综合功能定位。

    

4.3.3线路与站场选址的优化研究

   根据规划对轨道沿线的结构安排以及推动城市建立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TOD”发展模式的核心理念,结合济宁轨道交通沿线1公里廊道(每侧约500米)的现状土地储备情况及各站点的发展定位,对各站点潜在客流特征和流量进行概念性预判,在局部地段优化线路走线与站场的选址,起到保证轨道线路客源、减少拆迁与建设成本、提高土地收益与建设品质、有利于长期运营等作用。

  

   4.3.4轨道沿线地区发展时序研究

   根据济宁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既有规划的相关要求,综合判定轨道1、2、3号线沿线地区的发展时序,结合不同的发展时序,确定各段土地利用调整规划的重点和原则。

  

   4.4轨道1号线周边地区土地利用调整规划

   4.4.1轨道建设用地控制规划

   在综合考虑车站性质、功能定位、周边土地利用规划以及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等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线路走廊用地的控制原则和控制范围的指标要求。落实城市轨道及相关交通接驳设施的用地控制范围。

  

   4.4.2改造、开发地块经济测算

   根据用地改造难易、改造实施的不同时序,对轨道周边用地改造、开发进行多方案的经济测算。经济测算包括建设成本投入、开发收益等。

  

   4.4.3轨道沿线地区用地规划及控制性指标初步方案

   确定轨道1号线沿线规划范围内各类用地的界限范围、用地性质,并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概念性控制方案。同时,根据轨道建设和城市发展阶段性目标的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地建设的需要,研究确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的时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