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交通院
项目分类检索
项目年度检索
项目检索
技术团队
戴继锋

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副院长、深圳分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同时兼任全国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专家组成员,全国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行业专家库(第一批)专家,深圳市勘察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城市交通》杂志编委等社会职务。

工作以来主持和参加交通规划设计项目60余项,科研项目10余项,主编国家标准1项,参加国家标准规范编制工作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第一作者20余篇)。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和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5次;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7次、二等奖3次;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熟悉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微观详细交通设计、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智慧交通等相关工作。担任科技部重大项目“面向智慧城市的智能共享出行平台技术及应用”、中国工程院重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智能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国家“863”课题“大型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设计关键技术方法研究”课题组副组长。

  主要工作和研究领域

  一是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研究。长期关注从区域化的视角研究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其负责完成的《三亚市综合交通规划及老城区综合交通整治》获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优秀规划设计奖一等奖、《福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获得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和2011年福建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苏州市综合交通规划》获2009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优秀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二是老城区综合交通整治及新建片区交通工程设计研究。倡导以交通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综合协调理念,解决长期以来交通体系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各阶段严重脱节的问题;提出老城区综合交通整治的技术方法,缓解当前各城市老城区交通压力日益增大的现实矛盾。负责的《北川新县城道路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规划设计》获得2009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优秀规划设计奖一等奖,主持编制我国《城市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导则》,主持和负责的海口、济南、南昌、乌鲁木齐、苏州、三亚、大连、济宁、德州等城市老城区综合交通整治工作及新区交通工程设计工作均已实施并获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交通枢纽与城市空间、用地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主持参与深圳罗湖枢纽、深圳西丽枢纽、深圳白泥坑枢纽等重大枢纽地区的规划设计;珠三角新干线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机场、三亚凤凰机场、三亚新机场等机场地区和枢纽的规划设计工作。作为课题组副组长《大型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设计关键技术方法研究》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四是绿色交通和人性化交通发展的研究。长期关注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在其主持和负责的多个城市交通规划工作中积极推广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设。主持编制国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标准》,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了国标《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2011)编制工作,担任福建省地方标准《福建省城市公共自行车规划建设与管理技术规程》(DBJ/T13-237-2016)第一主审人。

  主要论文著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色交通的发展对策》(科技导报,2019.6),《新时代街道规划设计工作的实践和思考》(城市交通,2019.2),《车的城市,还是人的城市?》(城乡建设,2018.12),《旅游城市滨海地区综合交通整治——“完整街道”视角下的滨海路》(城市规划,2018.8),《人性化的城市交通空间规划设计实践》(城市规划,2016.10),《新时期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挑战和应对思考》(综合运输,2015.7),《精细化的交通规划与设计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城市规划,2014.9),《“网络、空间、环境、衔接”一体化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城市交通,2014.7),《北川新县城一体化交通工程设计方法与实践》(城市规划,2011.1),《高铁枢纽设施布局评价方法》(城市交通,2010.7),《把握城市旅游特色,革新规划技术方法――对滨海旅游城市交通规划思路与方法的思考》(理想空间,2011.8),《旅游项目交通影响分析方法研究》(公路交通科技,2003.8,EI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