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12年 第6期
专题导读
点击量:3039

  1978—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由17.9%提高到51.3%,年均增长约1个百分点,是世界同期城镇化平均速度的2倍多。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交通拥堵形势日益严峻,城市交通系统面临巨大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大城市人口增长屡屡突破城市总体规划控制目标,人口规模跳跃式增长、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导致交通供需失衡。各种“城市病”在所难免,交通拥堵则是列在首位的一大疾患。

  2) 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不协调导致交通需求时空分布畸形化,交通供求关系更为复杂。人口与就业分布失衡以及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使得出行距离大大增加,早晚高峰交通潮汐现象明显,交通设施的利用效率愈发降低。

  3) 机动化进程大大超出预期,对小汽车的过度使用失于有效管控。由于缺乏相关的引导和调控措施,中国大城市小汽车使用率(尤其是早晚高峰的通勤出行)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4) 扩充交通基础设施规模的同时忽视功能级配结构的改善,从而制约交通系统容纳能力与服务水平的提升。以轨道交通为例,虽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取得长足进展,但其功能层次结构被严重忽略,一味建设地铁,市域轨道快线、市郊铁路、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缺乏。

  5) 公共交通发展受到重视,但制约瓶颈依旧突出。近年来公共交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公交分担比例显著提升,但受制于道路网络级配结构不完善、次干路及支路等微循环不足,公共交通可达性受到严重制约。

  6) 国家层面缺乏针对不同规模、形态、自然地理环境的城市就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制订差别化分类指导的政策,导致国内大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大多趋同、千城一面。对中小城市缺乏足够重视,发展模式、方式选择、路网格局等基本照搬大城市。

  7) 受体制因素制约,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发展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

  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特征等也具有中国特色。按照目前速度,城镇化率达到70%所需的时间很可能不到50年,而这个过程西欧用了近180年、美国近130年、日本近100年。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市交通系统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必须探求适应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及途径。未来应在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功能支撑、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协调、交通基础设施功能层次结构完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小汽车合理有效使用等方面进一步有所突破。

  针对上述城镇化进程中所衍生的种种城市交通问题,本期专题立足区域视角,对综合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交通枢纽以及交通方式选择进行探讨。环首都圈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提出环首都区域同城化交通体系构筑的主要框架性思路;广州市则从全球一体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珠三角区域竞争与合作的角度,构建了“一核三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格局;青岛市为支撑大尺度海湾型城市空间布局,提出“轴向联系+交通走廊”的组织形式,差异化选择区内出行和区间出行的交通方式;最后,三亚市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从管理体制、规划方案、规划对策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系统研究。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全永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