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07年 第2期
香港公共交通考察感想录
点击量:7682

Thoughts on the Visit of Hongkong's Public Transportation

编者按:2007年1月11—14日,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和美国环保协会(Environmental Defense)率内地民间环保组织赴香港考察学习公共交通管理经验。考察团的成员组成从民间组织的环保人士到交通、环保专家再到媒体记者,不同的职业给了每个人不同的感受和洞察力,现将这些感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香港考察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政府为百姓出行的便捷想尽了办法。如:交叉口行人过街信号配备了声音,为盲人等残疾人提供方便;人行横道在道路中间设置安全岛,实行二次过街的措施,可以使一次绿灯来不及通过的行人在安全岛等待;公交站台设置的站牌,明确行车时刻;地铁站设置多个出入口,站内基本实现了“零”换乘,地铁换乘时间不超过2 min,使人们真正体会乘地铁出行的便利。香港的经验说明,公交优先不是仅仅依靠划几条线路和调低票价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香港对小公共的有效利用及各种公交工具之间便利的接驳值得借鉴。内地城市应该向香港学习从实现人民群众的便捷出行出发,整合资源,改革体制,尽快加快实现“以人为本”的各项交通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史其信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

  现在很多内地城市都在向香港取经,但香港基本没有自行车道和自行车。希望香港能有更多的自行车道,推广自行车,这对内地许多城市将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

(潘海啸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香港的大部分驾驶人素质比较高,强行并线的情况很少见,遇到堵车懂得谦让。交通拥堵,先是心堵,心堵了路就堵。在北京,公交车超车,出租汽车抢道,行人闯红灯,自行车像无人驾驶,军车逆行……交叉口只要发生拥堵,警察不来就会永远堵下去。

(孙君 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

  香港在早高峰期间,某个交叉口一个信号周期共通过22辆机动车,其中11辆公交车, 5辆出租汽车,私人小汽车6辆。香港每20个人中有1辆车,而在北京每5个人就有1辆车。看来,倡导大家减少使用私人小汽车,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真是太有必要了!

(刘敬奇 北京市环保宣教中心)

  香港地铁是公司化经营,已经在香港上市,发展速度极快,而且有物业管理等相关产业来支持其发展。现在,香港地铁几乎遍及整个香港,包括机场、迪斯尼等旅游地区。北京地铁相对于北京城市的面积、人口来说,发展速度仍然缓慢,而且规模小、线路少。但北京已经发展规划地铁四号线、五号线、十号线,而且四号线是香港地铁公司和北京一起投资经营建设的,感觉北京城市地铁的发展前景无限。

(袁轶 美国环保协会)

  香港地铁第一感觉是,方便、干净、有秩序、车速快,换乘车站标识清楚、换乘口多不至于拥堵、车厢宽敞不拥挤,通体式列车更方便,能收到手机信号。而且,每个站台都有下一班列车的到达时间,极大方便了乘客。

(王昊 美国环保协会)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公交系统都很成熟,很多经验值得北京借鉴。以地铁为例:上下班高峰期间,地铁间隔时间仅为1 min,在客流量大时也不会产生拥堵;良好的安全设施,保障乘客的安全;清晰的指示标牌,可以在最快的时间找到正确的路线;地铁路线几乎通遍全城,换乘也十分便利;设有机场及旅游景点专线; 以人为本的设计,设有残疾人专用车门,即使在行驶过程中也可接收手机通讯信号等。

(魏圆 美国环保协会)

  考察香港公共交通最大的感受有两点:一是路面的多数机动车都是公共汽车;二是出行的人大多在地下。在观察到的车流里,超过50%的车辆是大型公共汽车,其余的还有1/3是出租汽车。所以,在城市交通问题上,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多数人服务,以人为本还是以车为本,以公交车为本还是以小汽车为本,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张灵鸽 美国环保协会)

  香港道路交通管理做得比较好,管理严格、罚金较高,公众从被动守法到慢慢养成高度的自觉性。交通标志人性化,生人不会走错路,外地人到香港后半天之内就会清楚,不用东问西问。地铁乘坐两次就可以熟悉。北京地铁标识缺乏人性化,指示不清晰,晚上许多地方没有灯光,看不见。

(林红 美国环保协会)

  香港汽车的价格与国内相比要低很多,但是香港买车的人却不多,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公交系统十分发达,乘坐公交车比开车方便,甚至更节约时间;二是政府不鼓励私人买车,会有诸如税收和环保等方面的限制。私人小汽车的膨胀与政府对待小汽车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