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08年 第5期
聚焦“2008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
点击量:5973

Highlights on National Urban Car-Free Day, 2008

“无车日”唯有持久稳固才能卓有成效

  作为一项旨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无车日”唯有持久稳固,才能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

  “无车日”活动进行中采取的各项措施,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使“无车日”持久稳固可供借鉴与转化的优秀文本。比如上海规定公务车下半年按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北京奥运期间单双号限行等即时性政策,都能成为可供借鉴的优秀探索。

  城市政府职能部门在“无车日”期间,停开、少开公务车的承诺,若能得到切实保证,必能在公众中树立示范榜样。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积极的做法,其积极意义,从目前来看还十分有限。比如,“无车日”期间公务车停开情况,如何让公众感知、信服;采用何种公交投入方式,让公众放弃小汽车而不影响出行;采取何种公共教育方式,让公众理解、领悟并积极参与到“无车日”活动中去等。

  促使“无车日”持久稳固,并不是在“无车日”期间发出倡议、停开公务车、增开公共汽车如此简单。在燃油税提高,大排量汽车限产、增加路税,公务车数量限制等方面,公共政策还有不少可为空间;与此同时,在尾气排放、环保汽车创新上,科技的力量亟待进一步显现;在城市建设上,非机动车道设计还有待增加和拓宽;交通设施方面,公交路线需要更优设计,确保出行方便快捷等。因此,使“无车日”持久稳固,也是公共政策优化制订、城市建设细节体现、交通设施更优设计等积极构建的过程。

北京青年报  李记

营造绿色出行方案

  从各个国家制定的绿色出行方案来看,要医治交通拥堵和污染这一对城市病必须要有三个方面的合力。首先,需要城市公共交通和相关基础设施十分发达,公众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是快捷、方便、便宜的;其次是政府的管制措施,包括限行,或者征收拥堵费等手段,能够迫使公众感到开车不是一件方便的事;第三是人观念意识的改变,也就是说,在有了完善的公共交通后,人们愿不愿意放弃开车炫富的理念,选择更为绿色的出行方式。

  这三方面,少了哪一个都不可能营造一个适宜绿色出行的氛围。所以,在公共交通体系、交通政策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在人们出行的观念尚未得到完全扭转的背景下,政府就盲目地推行某一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佳。或者,在公共交通尚未全覆盖的情况下,靠提高公众的绿色出行意识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是本末倒置的。

  包括无车日、单双号在内的限行措施,只是解决城市拥堵和污染整个系统方案中的一个细微环节。不能刻意放大它的效果,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无车日、限行就是解决污染和拥堵的万能药。

中国青年报

无车日——小小的然而伟大的试验

  无车日是什么?是一个小小的、然而伟大的试验。说其小小,是因为其成本低廉。我们将一年中的364天都拱手送给了轿车,任凭轿车去占据“道路霸权”,放弃一天还不行吗?即使说一个城市放弃轿车哪怕一天都有代价,毕竟只是一年中的一天,成本绝不能说是高昂。说其伟大,则是因为它在身体力行地从事一项事关重大的城市交通方式的比较。我以为至少有4项措施和活动,缺一不可。

  其一,规定一些禁行区。在这些区域,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之外的机动车不准通行。

  其二,在非禁行区也鼓动人们放弃私人轿车并积极地参与这一活动,每个人事先都做好准备,选择适当的交通方式。这既是为了不使城市在无车日瘫痪,更是因为消极的无车日完不成交通方式上的对比,只有积极的、充分发挥潜能的无车日才能完成这一对比。无车日实际上是一个试验日,试验一下离开了轿车一个城市会怎样。而这样的试验不是靠一个人不开车所能达到的,必须大家都不开。

  其三,同上面这些举措相配套,系统地组织各项测试和社会调查。比如测试空气状况,同非无车日做对照。大规模地记录不同交通方式上下班所用时间以及公共汽车的时速,用以同非无车日对比。

  其四,在禁行区的街道上组织种种活动:歌咏、戏剧演出、秧歌、环城长跑比赛,小学生大型街头绘画或书法比赛等。轿车作为主流交通方式至少有三大弊病。其一因堵塞而欲速不达;其二污染;其三变街为路。街,有丰富的社会功能。路,仅有光秃秃一项功能。无车日可以还路为街。如果说比较无车日与其他日子中的交通方式,使无车日成为一个试验日,那么充分利用街道、享受街道,人们在久违了的街道上相逢,搞出多姿多彩的活动,将使无车日成为一个情趣异样的、名副其实的“节日”。

  无车日在欧洲是自下而上的产物。离开了民间的批判意识与参与热情,无车日运动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将是无例外的。但是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这一运动在中国的开展在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和筹划。也就是说,在中国开展这项运动必须是政府与民间人士的通力合作。民间促进政府,政府制定框架,民间填充内容,政府监督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也夫

我们要不要设无车日?

  “我们要不要设无车日?”这只是一个概念,并不是这天大街小巷车马皆无。我们怀念春节那几天或者SARS那些日子北京不堵车,如果我们能长时间有这样的街景就会很舒畅。无车日这一天有私车的人能不能不开车,安步当车也好,坐地铁也好,不开车能不能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某年某月某一天是无车日不开车,能不能自觉演化成在这一年规定自己,比如生日那天或者什么纪念日那天不开车。让大家自觉地形成一种约束,不见得非得规定哪一天是无车日,让每个人都自觉参与到这个活动当中来。

北京晚报  屈俊峰

网络撷粹

  无车日体现了汽车时代的社会意识,虽然群众参与热情能被无车日点燃,唤起市民的社会责任,但并非天天都是无车日,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能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节能减排环保问题的措施尽快跟上,这样才能将这一热情延续下去。

  和许多工业文明的演进一样,汽车在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突显出来。车与人、车与能源、车与环境……这是发展中的烦恼,要想在一时之间解决并不现实。无车日是我们跨出的一小步,不要说它是形式,相信它能让一部分市民心中开启一扇环保之窗。人人跨出一小步,社会就是一大步。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更美。

  “无车日”活动的意义并不仅是请求大家停止开车。因为交通运输作为城市运行的脉络,令其完全停顿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如何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同时又减少城市组织“生病”的机会——即维护城市中民众的健康和生活品质,成就一个可持续生存的环境,才是这项活动的目的。

  “无车日”也绝不是要塑造一个没有车的城市,而是要大家一同发掘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利用这个机会思考一下,在没有了习以为常的汽车之后,可以换来一个怎样不同的环境,享受一种更安全、健康、愉悦的生活。

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