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08年 第4期
专家视点:四川灾后恢复建设与规划
点击量:6139

Points of view: Post-Quak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Sichuan

中国灾后重建规划应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中国已经启动的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应立足长远设想,致力于实现重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参与2005年巴基斯坦北部大地震灾后重建经验表明,提早规划和多方面通力合作是推进灾后重建的有益经验,政府应抱着“重建更加美好的家园”的目标,从教育、医疗、生活、水和卫生、住房以及关注弱势群体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规划。

  此次地震灾后人员安置和重建任务紧迫。灾后恢复和重建应分阶段进行,短期内要考虑满足灾民对临时安置住所的需求,解决受灾地区饮用水、营养食品、卫生和基本医疗条件问题。从中期看,解决一些额外的需求也是必要的,包括向地震中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援助和咨询服务,全面评估地震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帮助政府重建环境监测系统以及风险应对能力,还要评估地震对当地水库和大坝的影响。从长期看,还要重点解决如何让儿童重新回到学校读书,让成年人重新投入工作的问题。

  国际上其他一些受灾地区灾后重建经验表明,尽管灾害会给当地带来灾后恢复和重建的种种困难,但这些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转化为受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机遇。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  马和励

唐山震后恢复建设经验

  第一,关于城市基础资料。唐山地震恢复建设中,城市基础资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关于选址。唐山震后32年的恢复建设经验表明,重建选址要实事求是,不能一刀切。如果确实有条件,还是本着就地重建的原则,因为这其中涉及很多社会因素,如有些村民故土难离等。如原址确有问题,当务之急就是一定要下决心迁址。唐山路南区震后有一个地震断裂带,开发了2 000 m深的煤矿,第一版规划下决心要迁走,后来放弃了,中间有几次反复,直到现在也没放弃,因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第三,关于规划。灾后重建一定要提前规划设计,唐山地震后1个月,有80位专家在唐山参加抗震救灾和恢复建设,通过规划把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彻底解决。另外,小学和医院必须纳入生命线工程。唐山对此提高了一个等级,村庄里唯一的公共建筑就是小学,对灾难到来时临时避难意义重大。第四,关于建设。建设中应该重视综合防灾规划问题,城市安全是第一位的,综合防灾规划应该是工作重点。第五,关于组织机构。唐山震后建设中有很多矛盾是需要相互协调的,协调中出现了问题,因此延缓了建设,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所以,灾后建设要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它在恢复建设中起的作用非常大,能够减少很多矛盾,包括部门之间、各专业之间的矛盾。

唐山市规划局原局长  沈瑾

将公共安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共安全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而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也使灾害事件的后果更趋严重。因此,对城市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非常重要,科学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可以减少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和它所带来的损失。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一定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综合风险评估、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目标、风险消除或减弱措施、综合应急救援系统及信息管理系统等。

  以日本东京特大型城市安全规划为例,其基本想法是确保城市构造的防灾性,提高地域防灾性能和每个建筑物的耐震、耐火等防灾性能。包括火灾蔓延阻断带的设置、城市街区设计对避难所的考虑等,这样做的结果使东京地图表面看起来比较混乱,但实际上是由于考虑了各种不同道路、不同区域防灾和抗火性能,一旦发生大火灾或者事故可以确保不至于酿成危及整个城市的灾难。

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维澄

村镇规划如何规避地质灾害

  中国很多区域处于地震断裂带,小城镇和村庄的规划不像城市规划那样备受重视,可以自主选择地势平坦的平原或盆地中的良好位置。很多村庄和城镇沿袭了祖辈的选择,多处在地形复杂的深山中,居住地常常位于陡崖边或不稳定的斜坡上,一些居民甚至居住在古滑坡体、古崩塌体或者断裂带上,发生地震后地表错位、滑坡、崩塌、滚石、水库溃坝等灾害直接影响农村地区,因此,农村地区更容易受到地震破坏。

  对于山区农村来说,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难找到相对广阔的平原或远离山脉的位置。所以在村镇规划的时候,可以通过勘测找出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各种成因,避开危险地质带。如果村庄处于地震断裂带,一旦发生地震或强降雨等灾害,外力会导致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除了外力作用,地表植被破坏,长期过度采伐森林资源和毁林开垦工程,以及人类较高强度的生产活动,会造成当地山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所以,为了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地处山区的村庄尤其应该注意改善生态环境。

  那么怎样规避地质灾害,为村镇建设打下一个坚实而安全的地质地基?应从镇乡村布局规划、建设用地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

  首先,对于高震区或地震多发区的镇、乡和村庄,在确定体系等级规模与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地震危害影响,参照该区域抗震设防标准,经济合理地确定高震区域多震区的镇、乡和村庄规模,有条件的应逐步迁出上述地区,选择安全地带异地重建,不宜在上述地区新增镇、乡和村庄数量或继续扩大其规模。

  其次,建设用地的选择和布局方面,村镇建设用地选择应充分考虑地震环境因素,不应在有断层活动、断裂带发育或有地震次生灾害发生影响地段内进行建设。对于地震动峰值≥0.4的地区(10度区)不宜作为城镇建设用地。商场、学校、剧院等人流集中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应选址于场地稳定,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潜在危险影响的地段内。建设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避开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滑坡、风灾、发震断裂等灾害影响以及生态敏感的地段;避开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

  除了上述两个层面,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规避地质灾害的重要补充条件。要对关系到城镇和村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通信、供电、供水、供热、燃气、消防等生命线工程,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相应抗震设防等级。镇、乡和人口大于200人以上的村庄应至少保持2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出入通道。 

  对于自建农房,农民也应具备一些简单的选址知识,为此地方相关部门编制了房屋选址的顺口溜,为农居建设提供了简单易懂的防灾知识:一看坡——地形因素。修建房屋时可选择反向坡,坡上、坡下修建房屋时应尽量避开顺层斜坡。二看土——岩土类型。三看石——地质构造。斜坡地带的土体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岩体下部出现压裂带易发生崩塌和落石,暴雨、开挖期间容易产生严重的灾害。四看水——降雨和水文条件。新选场址尽可能避开江、河、湖(水库)、沟切割的陡坡和降雨集水地带。五看树——植被条件。修建房屋的时候要避开有马刀树和醉汉林斜坡。六看人为因素——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不合理切坡、开挖坡脚易导致斜坡失稳、发生滑坡。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郭明珠

知识才是抵御灾害的力量

  成都灾后安置规划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认为,这次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人员数量较大伤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与乡镇房屋建筑没有规划而乱盖乱建,没有建筑质量与安全监察标准。他说,不能简单将房屋倒塌归结于贫穷,大量情况是农民在建房时没有安全意识,农村也没有安全监察机制。不仅地形选择、房屋构建缺乏科学性,农民还没有将安全放在首位,钱都放在贴瓷砖这种装饰上去了。

  地震灾害是我们在知识与传统承袭两端欠债所酿就的悲剧。当农民以辛苦劳动积攒盖房的时候,不会意识到房子结构的安全对自己的生存而言是第一位的,所以他们不会有意识请一位有知识的建筑师,先来确定房子的安全。相对于房屋的安全设计,建筑质量应放在第二位,农民为自己建房,不会有在建筑质量上偷工减料的问题,实在是因为农民所掌握的知识,决定了他们意识不到设计与图纸是最根本的立家之本。农村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泥瓦匠们,就这样变成了杀手。

  如果古人一代代传下的营造传统还在,即使农村泥瓦匠,也不会在房屋结构上马虎。震后到都江堰看,古人留下延续那么多年的建筑无恙,震毁的都是后来的添加物。这充分说明,古人在营建技术上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吴志强称其为柔性关系。可惜的是,古人的柔性关系,在这一百年里被破坏殆尽了,能承袭的工匠已经不存在了。现代建筑的刚性关系,在幅员广阔的农村,包括城市里早些年大干快上的建筑中又都未建立起来,所以这次重大灾害实际是知识贫穷的结果。其实老祖宗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避灾的原则都讲得特别清楚。

  所以还是回到了根本的起点——一个人人尊重知识的民族与国家才是强大的民族与国家。知识才是抵御灾害的力量。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朱伟

以上内容根据新华网、《都市世界》等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