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12年 第5期
城市交通系统的危机管理
点击量:3946

Crisis Management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2012年进入7月以来,灾害性天气频发,中国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今年最大范围的强降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这些极端灾害性天气在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对各个城市交通系统进行了危机测试,不幸的是大多数城市的测试结果并不理想。以北京为例,“721”暴雨导致全市25处道路积水,还有多处道路深度积水。积水道路绝大部分都位于南城:南二环、南三环和南四环都出现因水断路的现象,南城交通也出现异常的大拥堵。

  随着现代城市交通系统复杂性和重要性的日益增加,其发生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大,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和影响不断加剧。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城市交通系统危机管理已经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虽然自20世纪中期开始,危机管理就已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其在交通系统方面的应用和拓展却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美国“911”事件后达到顶峰,而围绕危机管理这一领域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交通系统的危机管理究竟如何定义?从系统的突发性事件到一种持续性状态,再到交通系统的基本特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肌体,那么城市交通系统就相当于其脉络和循环系统。在城市机动化初期,城市道路网络可以提供充足的通行能力和较高的服务水平,这就好比人的循环系统通畅,整个肌体良性运转。这时危机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系统突发性事件,其对于整个交通系统的影响是局部的、有限的。随着城市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过度的交通拥挤逐渐使城市成长为“肥胖症患者”,而不当的交通规划和管理加之精细化不足的交通设计更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进而导致诸多城市患上“心血管和循环系统疾病”。对于这样一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交通系统而言,危机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非常态事件,而是逐渐演变为交通系统的一种常态基本特征,这就好像一个危重病人需要常备特殊看护一样。

  如何定义和认识交通系统的危机,进一步决定了不同城市交通管理策略的制定以及该城市交通系统的抗危机能力。缺乏对交通系统危机定义及其演变的正确认识是危险的,造成的后果也往往是灾难性的,近期灾害性天气对中国诸多城市交通系统造成的损失就是有力的佐证。基于多年来在美国紧急事件交通管理领域的科研实践,并结合中国实际,认为现阶段中国城市交通系统的危机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交通系统危机管理常态化。建立适应中国城市交通系统特点的危机交通管理规划体系和长效机制,与传统意义上的“预案”相比,危机交通管理规划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反馈性和时效性。其内容涵盖危机交通管理过程中的预防、响应、舒缓、恢复等阶段,能够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决策支持。与此同时,还应配套建立和开发城市危机交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知识库,该系统能够与城市地理信息和交通监控管理系统进行实时交互反馈,使危机交通管理决策过程自动化,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并把危机交通管理纳入到日常交通管理中来,真正实现危机交通管理常态化。

  第二,“主动”危机交通管理。从危机源头抓起,加强城市道路网络可靠性研究和诊断工作,探寻薄弱环节,以求科学配给交通建设和管理资源;着力打造合理配置多模式一体化城市运输走廊,使城市路网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对关键路段和节点实施精细化和可变结构交通设计,建立应对危机的通行能力储备。例如,瓶颈路段动态可逆车道设计、交叉口动态渠化和车道控制、无冲突交叉口与信号交叉口动态转化等。

  第三,交通管理者与参与者的有效沟通和协作。危机交通管理的成败关键取决于交通管理者和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效协作,没有广大交通参与者的积极配合,危机交通管理就不会达到预期的实施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以北京“721”暴雨为例,虽然许多市民在暴雨之前收到了预警短信,但并未因此取消或减少出行,从而导致大规模交通拥堵。在这方面,有必要开展非常态条件下出行者行为特征分析和出行分布研究,并基于此设计更具针对性和有效的危机交通管理措施。此外,在“大数据(big data)”时代引发下一次交通科学与实践变革之际,交通管理者应紧紧把握战略先机,积极尝试使用移动互联网、“众包(crowd-sourcing)”、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并完善交通管理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和反馈信息平台。引导、教育交通参与者积极投入到交通管理中来,并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责任,从而不断提高交通管理者公信力,为精确引导出行者的出行方式和行为进而实现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奠定基础。

  简言之,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危机管理,短期应着手转变城市交通管理者和相关职能部门思路,使交通系统危机管理常态化,变非常态管理为常态管理;长期应变被动危机管理为主动危机管理,转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通过在社会整体法治环境、现代交通文明宣传教育、科学交通管理理念、先进交通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整治和大力投入,促进管理者和交通参与者的协作,从而更有效的预防、应对、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 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