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21年 第1期
《城市交通学研究方法》解读
点击量:1519

城市交通学研究方法
作者:石飞,朱彦东
出版单位: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 年9 月

  缘起

  城市交通问题是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的热点问题之一。进入21 世纪以来,各 地对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投入巨大,尽管城市交通事业发展良好、各项缓堵策 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难以触及制约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性问题,如缓堵和 治堵的目标不明确(是治理小汽车拥堵还是治理公共交通拥堵)、城市如何适应 公共交通的发展(常见的是反向操作,即让公共交通适应城市)、偏重于硬件设 施建设而易忽视软性政策研讨(存量规划背景下的政策工具使用不足)等。可 见,有关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很大的广度和深度值得拓展。而这又远 非一个学科领域所能囊括。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历程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建筑师梁思成,他于建国初 期留下的“梁陈方案”对交通规划标定方向。那个年代,还未出现专业的交通 规划师或交通工程师,一位建筑师、且为古建保护与设计方向的建筑师为全国 人民描绘了首都多中心的美好方案,以及方案下的交通量与能源使用量预测。 可见,建筑、规划领域的学者们很早就在关注城市交通问题,而城市交通也难 以脱离其他学科孤立存在。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麦克法登为城市 交通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他凭借“对分析离散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所做 出的贡献”获得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离散选择模型大量应用在交通方式划分预测等模型中,常见的如多项 Logit模型。这是另一个城市交通研究与其他学科牵手的案例。

  认知

  与城市交通关联的学科众多。交通是城市四大核心功能之一,交通设施是城市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 障,因此,交通问题具有城市性。不同类型用地各有其区位选择理论,交通问题的产生可能源自空间布局和区位选 择,这说明城市交通具有地理性或空间性。交通是居民生产生活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从维护居民日常出行权利 的角度,交通问题具有社会性。经济杠杆是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费率与个人收入水平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居民 出行行为,世界级城市中有这样的成功案例,因此城市交通带有经济学属性。从城市建设层面,需要提出交通的宏 观战略目标和建设方案,因此交通离不开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微观视角下,局部交通拥堵常常与不合理的工程 设计相关,因此,交通又具有工程性。从出行者心理角度,人的非完全理性决定了路径选择和方式选择不具备规划 理性,所以居民出行具备习惯性或偏好性。信息化和大数据分析、学习与规划决策无疑适用于交通,因而面向交通 的研究具备海量数据基础。由此可见,城市交通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阔。

  变革

  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推进新型城镇 化,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突出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弘扬“自由、平等、公平和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新的发展阶段,城市空间价值应从追求直接经济效益与利益最大化转向追求社会公 平正义,从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主义转向人文、生态和文化价值的守护与传承,从传统的增量等级化的宏观叙事转 向存量细节化的空间挖掘,从关注物理空间的效率转向人对空间的使用便利和心理体验,从单一要素的保障性供给转向多元要素的融合治理等。交通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同样关注交通空间发展研究的转型需要;而价值 或者绩效则是交通方案制定、交通空间优化的目标所在,这无疑更需要多学科共同发力。

  全书遵循学科交叉这条主线,篇章结构及内容则由浅入深。首先,介绍中国城市交通规划研究的发展历程、全 球城市交通研究的理论基石、城市交通学概念与内涵。其次,介绍与城市交通规划研究紧密相关的学科及其理论方 法。重点部分则从两个层面探讨城市交通学的研究方法。一为空间层面,主要讨论空间规划背景下交通-空间-产业 的综合研究、公共交通出行与城市形态和建成环境的相互关联、住房与交通问题等。二为非物质空间或政策层面多 学科视角下的城市交通研究,包括社会学视角下的交通公平、经济杠杆作用下的居民出行、地理学和社会学双重视 角下的公共交通实质性优先、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停车策略变革,以及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交通研究中的应用等。

  感悟

  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曾经指出:学科各自孤立的情况是致命的,有的教授甚至并不了解 其他学科的思维模型,将其他学科和自己的学科融会贯通就更别提了。例如,经济学的太过孤立和自闭缺陷形成常 说的“只有手拿锤子的人”综合征,造成了将偏颇又精确的物理公式置于经济学研究体系的谬误。因此,需要跨学 科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城市交通学目前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尽管中国城镇化过程对其产生了迫切需要,但是从传统交通工程学科 中破茧而出,还需要许多艰苦的研究工作和社会实践。好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视角多样,成果丰 富。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对学科的深入渗透,随着治堵标的逐渐清晰和对公共交通优 先理念的全新认知,随着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不断深化,城市交通学的理论、方法将趋于完善和成 熟,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将进一步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