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10年 第2期
专题导读
点击量:5480

  2001年7月13日,当奥运会主办权花落北京,举国欢腾。此后,2002年和2004年上海世博会与广州亚运会也相继申办成功。毫无疑问,这是世界对中国的承认。举办全球性重大活动,对城市自身乃至中国的发展,都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城市交通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应对重大活动引发的特定交通需求和城市日常交通需求叠加的情境下,交通系统的组织与保障工作,不仅关系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也是整个活动成功举办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还代表着城市的交通科技与管理水平,以及城市与整个国家形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这是我国有史以来针对重大活动开展交通研究的首个范例。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海内外及社会各界对北京奥运交通组织与保障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奥运交通保障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奥运交通系统规划体系建立和各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涵盖观众交通需求预测与周密细致的交通组织管理方案。同时,奥运公交专线规划、城市重大功能区一体化的轨道交通规划、交通仿真平台建立,以及方案评价与风险评估,也是对重大活动交通研究的一系列开创性探索。此外,仅就奥运前后3个月时间内,全面实施限制小汽车出行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在奥运期间发挥的巨大作用亦给人们深刻而复杂的启示。

  首先,强大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是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如果公共交通系统不能弥补奥运期间停驶195万辆小汽车留下的供给空白,再完美的交通需求管理方案都不可能实施。其次,节能和环保是主要着眼点。停驶195万辆小汽车为整个城市减少87.8万t温室气体、3.9亿L燃油和48.9万车公里的交通负荷。最后,公众意识与社会可接受性是民意基础。奥运期间,有1/3的小汽车出行需要转移至其他交通方式,60%以上的有车族选择了公共交通。总而言之,奥运交通的丰厚遗产,并不在于如何提高城市交通供给能力或改变交通需求增长态势,而是在日益严峻的交通压力下,城市政府如何审时度势,更为理性地把握城市交通系统自身的发展方向,用短期效果和长远利益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与方案。

  与北京奥运短时间、突发性的客流集聚特点不同,上海世博会持续时间长,客流高峰与城市日常客流高峰重叠,且单向集聚效应明显,这也是我国又一项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大活动交通研究范例。众多学者参与、历时长、丰富而又翔实的研究项目,不仅是世博期间交通畅达的保证,更是我国交通理论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的重要实践。而济南十一运会和广交会分别是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商贸活动,其交通研究亦为类似重大活动的举办提供了个案的成功经验与借鉴。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