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21年 第4期
国内瞭望
点击量:435

  2021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机动车创历史新高

  截至202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84亿辆,其中汽车2.9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69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31亿人。2021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1 87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10.3万辆,均创同期历史新高;新领证驾驶人1 390万人。

  载客汽车保有量达2.52亿辆,其中以个人名义登记的小微型载客汽车达2.33亿辆。2021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载客汽车1 159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15.5万辆,增长37.40%;与2019年上半年相比增加102.8万辆,增长9.73%。

  截至6月底,全国有74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同比增加5个城市,33个城市超过200万辆,18个城市超过300万辆。其中,北京汽车保有量超过600万辆,成都、重庆汽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苏州、上海、郑州汽车保有量超过400万辆。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21-07-07)

  中国48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45条

  截至2021年6月,中国(不含港澳台)共有48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45条,运营里程7 957 km,实际开行列车256万列次,完成客运量19.8亿人次,进站量12.2亿人次,未发生运营安全责任事故。

  6月新增绍兴、嘉兴、海宁3个城市首次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线路8条、运营区段1个、运营里程213 km,分别为嘉兴市有轨电车一期示范段、厦门市轨道交通3号线(厦门火车站至蔡厝站段)、杭州市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徐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常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绍兴市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杭海线、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西安市轨道交通14号线东段。

  因部分城市疫情防控需要,全国完成客运量环比下降2.2亿人次、下降10%,同比去年6月增长35%。

  (交通运输部,2021-07-07)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发改经贸〔2021〕956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十四五”期间将聚焦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一方面,围绕推动存量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整合优化存量物流设施,强化多式联运组织能力,促进国家物流枢纽互联成网,推动完善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支撑的“轴辐式”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打造经济和产业发展走廊。另一方面,围绕加快健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按照“成熟一个、落地一个”原则,稳步推进1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支持城市群内国家物流枢纽共建共享共用和一体化衔接,强化都市圈物流网点体系与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有机衔接、协同联动。

  《方案》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对已纳入年度建设名单的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行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推动完善枢纽培育和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枢纽布局建设工作。同时,结合实际适时调整优化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布局,重点补齐内陆地区枢纽短板,优化沿海地区枢纽布局,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区域均衡布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07-12)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全国推广实施

  自然资源部组织研究制定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7月1日在全国推广实施。《指南》重点阐述了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总体原则、城镇社区生活圈及乡村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指引、差异引导和实施要求等。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价值导向。作为社区生活圈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引,《指南》遵循五个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化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生活圈。

  二是覆盖城乡。提出城镇社区生活圈和乡村社区生活圈在配置层级、服务要素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规划指引,其中城镇社区生活圈可构建“15分钟”“5~10分钟”两个层级,乡村社区生活圈可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层级。

  三是差异引导。将服务要素分为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和特色引导型等三种类型,并从社区服务、就业引导、住房改善、日常出行、生态休闲、公共安全等六方面提出不同的导向和要求。各地可立足实际,统筹经济能力和资源条件,结合居民需求,评估主要影响因素,细化《指南》的规划技术要求,使社区生活圈规划因地制宜、因需制宜。

  四是注重实施。生活圈作为空间单元,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是实施层面的重要抓手,也是规划体检评估的重要对象。《指南》综合运用全生命周期的方法,明确现状评估、规划方案和行动计划制定、动态监测等工作程序,提出新建地区、城市更新地区和老旧小区等工作重点,鼓励部门协同、公众参与和社会共建。

  (北京日报,2021-06-24)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之后正式批复的第二个国家级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范围包括福州、莆田两市全域,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和古田县,南平市延平区、建瓯市和建阳区,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规划》实施要以推动福州与周边城市协调联动、提升都市圈整体发展水平为方向,以基础设施、产业与创新、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协同为重点,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同城化同家园,有力支撑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同时明确福州市及都市圈其他城市是福州都市圈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都市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共同编制专项规划,科学制定年度计划,谋划推进合作事项,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东南网,2021-06-2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印发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两部门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km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 000 km以上。同时,重庆、成都“双核”之间以及“双核”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城市1小时通达,重庆、成都都市圈内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

  《规划》提出,要完善成渝“双核”辐射综合交通网络。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网络为基础,推进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基本形成成渝“双核”之间、“双核”与两翼等区域中心城市之间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分类打造绿色高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城乡融合交通网络。

  同时,《规划》要求构建都市圈通勤交通网。加强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公共汽车线路对接,打造1小时通勤圈。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并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协调,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优先利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市域(郊)列车,有序新建部分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有机衔接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

  《规划》还提出,要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绵阳、南充、泸州、宜宾、达州、万州、黔江等城市,要充分发挥公共汽车交通主体作用,加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构建高效率物流体系,提升绿色智能安全发展水平,创建一体化协同治理样板。

  (红星新闻,2021-06-21)

  北京推出基于公交特点的“巡游定制公交”业务

  北京定制公交新晋网红业务“巡游定制公交”,针对望京商圈、写字楼聚集地区高峰期打车难的问题及望京区域内的短途出行需求,为区内市民提供定制化公交出行服务。这是全国首创基于公交特点的“巡游定制公交”,区域范围内提供1 min响应、动态发班的“区域巡游”服务。集约化出行,车辆行驶过程中可以通过算法自动匹配沿途订单,最大限度提高车辆利用率。

  巡游定制公交按照“线上预约,按需排班,区域巡游”的理念进行设计。采用线上预约的方式,定站不定线,自由灵活,乘客可自主预约出行时间、上下车站点,以更加定制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形式服务于望京区域的乘客。市民通过平台下单后,系统根据用户出行时间及上下车站点安排车辆,短途接驳至地铁站、写字楼、购物中心、社区、学校、公园等其他目的地。

  巡游定制公交采用新车型,外观为红色祥云,集小巧、便捷、舒适于一体的14座小红车,配有软包座椅、USB充电接口等,可为商务通勤人士提供更加舒适的出行服务,同时具有高峰期走公交专用车道的优势。未来还将根据用户需求,增加巡游服务区域,增设景区、就医等多元化服务场景,让预约出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将持续优化服务体验及产品功能。

  (北青网,2021-06-21)

  《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

  《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围绕“强枢纽、织网络、提品质、优治理、促转型”总体思路,提出到2025年,持续完善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超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打造“立体融合、人本生态、智慧高效”的高质量、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国际航运中心世界一流,区域一体化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全国领先,综合运输服务品质一流,交通治理能力全面现代化。《规划》共提出了十项主要任务:第一,巩固和提升国际海空枢纽能级;第二,加快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第三,全方位提升客运、货运服务品质;第四,持续优化完善道路系统功能;第五,建设功能完善的新城综合交通系统;第六,加快构建重点地区交通体系;第七,提升交通精细化治理和安全管理能力;第八,加快建设智慧交通和新型基础设施;第九,加速绿色低碳交通转型发展;第十,进一步健全综合交通保障机制。

  “十四五”期间,上海加快构建“五向十二线”干线铁路通道布局,实现上海中心城区60 min可达毗邻城市,主要枢纽120 min可达长三角主要城市,轨道交通市区线和市域(郊)铁路运营总里程达960 km等发展目标。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600 m半径范围内常住人口、就业岗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55%和61%以上。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达45%以上,公交专用车道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保持在16~18 km·h-1;形成与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与市民生活和商贸物流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稳定、绿色低碳、经济高效的货运服务体系。

  (上海市人民政府,2021-07-24)

  《深圳经济特区出租汽车管理条例》正式对网约车进行法律规范

  《深圳经济特区出租汽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1年9月实施。《条例》有以下几个看点:将网约车正式纳入出租汽车管理的法律框架下,为规范网约车经营行为、加强网约车监管和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充分考虑了巡网融合发展,对车辆技术标准和驾驶员从业许可进行了统一要求;结合网约车自身特点,对网约车数据管理、价格制定和执行、服务规范、经营行为进行了规范。

  《条例》整合了深圳市原有的出租汽车分类方式和现存的出租汽车类型,综合设置巡游出租汽车(巡游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网约车)两个类别。《条例》统一了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申请条件,不再分别设置巡游车和网约车驾驶员许可条件。《条例》将申请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年龄条件放宽至65周岁,并取消了户籍和居住证的相关要求。

  (深圳特区报,2021-06-29)

  广州市启动自动驾驶混行试点

  为主动顺应汽车智能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广州市正式发布《关于逐步分区域先行先试不同混行环境下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应用示范运营政策的意见》《在不同混行环境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应用示范运营的工作方案》两个政策文件,将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现行发展基础上启动自动驾驶混行试点。

  广州市将在先行试点区率先开展不同混行环境下的自动驾驶汽车应用示范运营,探索建立符合不同混行环境的政策管理体系。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分区域推广。将在南沙区、黄埔区等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先行试点区开展混行试点,同时,花都区也被批准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先行试点区建设。区域内的具体运营范围(含公路类型)由试点区政府自行划定。对超出试点区管辖范畴,符合试点条件,后续也可提出申请。在试点前期,主要支持开展巡游出租汽车、网约车、公共汽车等客运活动及普通道路货物运输等载物活动,后期将根据技术发展情况,由市试点办审核并陆续开放如城市智能环卫、快递、邮政等其他应用场景。

  到2025年,广州市将分五个阶段完成不同混行环境比例、车路协同不同参与度以及多种新型出行服务的多维度、综合性、大规模城市交通试验。

  (广州日报,2021-07-15)

  儿童安全座椅首次纳入国家立法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对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提出了新的规定。其中,使用儿童安全座椅首次纳入全国性立法。儿童座椅可以显著降低道路交通伤害造成的儿童死亡率。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对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进行强制立法,且使用率高于90%,但中国即使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仅为5%左右,正确使用率更是低于2%。

  (搜狐网,2021-06-02)

  《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发布

  “中规智库”的重要学术成果——《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自2020年首次发布以来,持续发挥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咨询重要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合理的空间布局、高效的交通组织是实现幸福通勤的主要途径。2021年的通勤监测研究将城市数量增加到42个,重点对35个城市进行了年度追踪对比,并探讨疫情、城市建设等因素对通勤状态及相关服务的影响;基于“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报告增加了第10项指标“万人单程通勤交通碳排放量”,以期从城市空间、生活方式、交通支撑的角度探索城市的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方式。

  基于2020年的通勤监测研究成果,“平均通勤时耗”“幸福通勤比重”和“轨道覆盖通勤比重”3项指标已纳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1年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城市45分钟通勤人口比重”已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全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主要指标之一,有效支撑了国家层面规划的编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1-07-24)

  国内首个城市移动性行业报告《2021年城市可持续移动性观察报告》发布

  《2021年城市可持续移动性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这是国内首个城市移动性行业报告。《报告》以出行有效率、街道有魅力、城市有活力为主线,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昆明、南昌等8座城市开展探索性的观察与评估,旨在紧密围绕“人民满意”核心价值,推动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升级、促进规划与政策逻辑转型,加快技术方法体系创新,重塑人、交通、城市间的和谐关系。《报告》提出三大发现:

  一是出行有效率。各城市公共交通与小汽车通勤时间比普遍大于1.5;轨道交通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就45分钟可达就业岗位规模而言,轨道沿线地区是非沿线地区的2.5倍;轨道交通快线有效提升了交通枢纽的辐射能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开通后,五环内乘坐公共交通90 min可达机场的居民比例由64%大幅提升至92%;中心城区一半以上居民步行15 min即可便捷地享受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

  二是街道有魅力。绿视率、围合感、建筑界面、街道家具共同构成了街道的魅力图谱,高魅力街道包括景观型、生活型、商业型等各具特色的街道;“窄路密网”对营造街道空间魅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有利于提高步行通达性、提升街道体验。

  三是城市有活力。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的城市活力由通勤出行向全时段活动拓展。8座城市活力高峰出现在12:00和18:00,大量“家门口”、小区内的活动构成了城市活力图景。城市活力与15 min生活圈呈现正相关关系,丰富的服务设施更加吸引人。以北京市五环内为例,社区设施服务非常便利的区域,工作日全天平均活动强度超过1万人·km-2,显著高于设施便利度低的片区。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