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07年 第4期
车轮文化与交通拥挤
点击量:6648

点击查看PDF全文

Wheel Culture vs. Traffic Jams

  上中学时,读过胡适的旅美游记。其中一篇谈到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天,胡适先生兴致盎然地驱车郊游。偶然间,他看到路边半山腰处整齐地停放着上百辆小汽车,煞是壮观。他想:莫是有人在山那边聚会?胡适先生热衷于演讲,见有许多人聚会,哪会放过这一机会呢?于是,他一路翻过山来,准备激昂陈词一番。出乎意料的是,当他登上小山时,眼前呈现的是一片繁忙的建筑工地,上百名建筑工人正在兴建一座big-box式的大型商场。原来山腰处停放的小汽车正是这些工人出入工地的交通工具。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汽车王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已进入汽车时代,把驱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车轮文化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汽车时代的到来对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美国的用地形态、居民出行和生活起居休闲等各方面均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有人认为,小汽车进入家庭极大地提高了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有人则持完全相反的意见,认为小汽车的无限制使用是当今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的直接起因,更是城市交通拥堵、滥用土地资源、使人们承受交通延误乃至交通死伤事故的罪魁祸首。

  人有四大需求,曰“衣食住行”。汽车正是出行需求的直接产物。那么小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是否真正有利于人们的日常出行呢?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无疑,小汽车本身能减轻出行劳动强度,提高出行速度,扩大出行范围,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生活乐趣。但无限制使用小汽车却使出行时间因交通拥堵而变得越来越长,费用也越来越高。美国2005年城市机动性报告指出,高峰期利用小汽车出行的人,年均延误从1982年的16 h增加到2003年的47 h,在加州洛杉矶则高达82 h。按当年燃油价格计算,美国2005年因交通延误造成的经济损失为650亿美元。美国正在为汽车时代的城市交通拥堵而支付着高昂的代价。

  解决现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要标本兼治,而治本尤为重要。要透过交通拥堵的表象,去辨析其中的深层原因。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这些原因主要包括:

  · 用地的蔓延式开发 由原本相对集中的用地布局转向强调功能单一的分区控制规划,将居住、就业、购物、娱乐和休闲等场所在空间上加以分隔,诱发了大量的出行,延长了出行时间。而分散的用地不适于公共交通,更不适于自行车和步行交通。

  · 商业设施的分散布局 大量兴建独立的big-box式商场,而不是综合性多功能商业中心,使原来单目的地(one-stop)的购物休闲出行变为多目的地的出行,既延长了出行时间,又扩大了出行范围。

  · 住宅的不合理构成 对以小汽车加独户式住宅为标志的美国梦的追逐,导致临近就业中心、价格适于工薪阶层的住宅变得越来越匮乏,迫使人们迁居郊外而承受远距离的通勤交通。这种就业与住宅不平衡布局是引起城市用地蔓延、出行时间延长、交通拥堵频发的主要原因。例如在加州圣何塞市往返于中央谷和硅谷之间,以及在洛杉矶地区往返于兰考斯特和洛杉矶市区之间的单程通勤时间已高达2 h以上。

  · 对小汽车的依赖性 无限制使用小汽车使人们养成越来越依赖小汽车的出行习惯。比如学生原来可采用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或校车的上下学出行,越来越多地被父母用小汽车接送的方式所取代。统计表明,在美国约有20%~25%的高峰期交通量是接送学生上下学的出行。

  · 高速公路对城区的肢解 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对缩短美国城乡差距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一系统的建成却使得高速公路几乎伸展到大城市的每个角落,把原来连成一片的城区分割得支离破碎。高速公路就像巨型吸管,将原来分布于繁华城区的许多就业岗位、居住、商业、休闲和娱乐场所等等一股脑地吸向郊外。这进一步加剧了用地开发的蔓延和公共交通的萎缩。

  凡此种种,莫不与交通拥堵密切相关。在经过正反两方的比较和反思后,不难看出,相对集中的综合用地开发和与之相伴的公交、自行车、步行出行方式是解决现代城市交通拥挤的根本出路。

  21世纪的到来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汽车时代的来临,以及如何应付小汽车大量使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当此之际,反思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处理汽车消费与交通拥堵这对矛盾时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显得十分紧要。

  倘若胡适先生仍然在世,以他的睿智和理性,他愿见到在面对汽车时代的种种诱惑时,中国去重蹈美国的覆辙吗?

美国加州交通部    易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