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05年 第4期
关于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讨论
点击量:6688

编者按:如何构建中国城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交通构架,是目前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的焦点问题。本期刊出城市交通论坛网友Mikecaln关于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讨论,涉及了交通学科的理论基础、交通与能源、交通模式选择、对城市高架道路的认识等问题,希望给读者一些启发和思考。

  关于城市交通模式的讨论,本身是严肃的课题。任何严肃的学术研究,都应当建立在科学的概念、严谨的推演基础上。要避免在还没有严谨的,科学的推理、证明和验证之前,就太过抬高其实际的价值和效果。否则,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可能是巨大的,这种教训在我国十分深刻。

  汽车产业作为新兴高增长产业,影响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在汽车产业发展和城市交通夹缝中,如何选择才能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能否通过完全立体化的道路网络来建立一套人车分离的交通系统,满足小汽车的充分发展和使用,同时,又能提供一个无小汽车干扰的步行空间?巴黎的拉得芳斯新城基本上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基础之上,该新城的建设也比较成功。但是,其交通系统也绝对不是单一的立体道路系统这样简单。城市活生生的实践不允许过分的随意和理想化,现在的城市建设已经有太多的另类。波士顿建了30年的高架道路终于在市民持续不断的反对声中以250亿美元的昂贵代价拆除了。

  1 交通学科的理论基础

  西方国家的城市及交通基础理论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积累。早在18、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初,就诞生形成了以亚当·斯密、凯恩斯等为代表的城市经济学理论,以韦伯、克里斯特勒等为代表的城市地理学理论,以由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等为代表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以霍华德、沙里宁等为代表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这些理论从经济、地理、社会、生态和规划各个层面对现代城市的形成机理、成长规律和运行机制等都作了十分深入扎实的基础性研究。到20世纪中叶,以早期的城市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借助新兴的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产生了以劳瑞模型为代表的,以人口、就业、交通、经济等为变量的城市活动区位定量模型。随后,借助计量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建立了交通方式选择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借助图论、网络流理论建立了交通网络分配模型。这就奠定了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所依赖的交通需求分析模型的基础。与此同时,建立在概率论、排队论、流体理论等基础上的交通流理论,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的交通经济学,建立在信息论、控制论和仿真学基础上的交通模拟仿真技术等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为城市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和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外,城市交通规划需要的理论知识不仅仅是交通工程和道路通行能力知识。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巨系统,城市交通是城市巨系统中一个十分复杂的子系统。要研究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首先,要研究掌握城市巨系统的成长与运行机制;其次,要研究掌握城市交通与城市巨系统成长运行的互动关系;第三,要研究掌握城市交通系统本身的运行特征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正本清源,从根本上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政策、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策略,前三项都属于城市交通及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后三项则是城市交通发展对策研究范畴。

  2 交通与能源

  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小汽车虽然有其他交通方式不可比肩的优势,但是,它的负面效应绝不仅仅是交通拥堵!如果中国城市都充分发展和使用小汽车,我国的能源问题必将成为国家安全问题。仅此一点,就让人三思了!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石油消费迅速增长,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石油进口量不断提高。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是世界第5大石油生产国,但10年来,中国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国内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的61%、2020年石油消费量的76.9%要依靠进口。而交通运输业是石油制品的主要消费者,道路交通是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量的主要部分。随着汽车保有量尤其是超过民用汽车拥有量一半的私人汽车的不断增长,交通运输业的石油消耗量将进一步增大。因此,中国所采取的交通发展战略已经与国家安全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同时,小汽车交通还将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3 交通模式选择

  发达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相继制定出台“城市公共交通法案”、“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白皮书”等文件来指导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发展。在实际城市交通重大发展对策方面,主要策略包括:机动化策略、公共交通发展策略、交通供求关系发展策略、土地利用与交通的互动发展策略等。其中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小汽车和公共交通发展,即出行机动化的策略。国际上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对策,走过了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