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  动
博文
当前位置: 首  页 > 互  动 > 博文
博文
个人轨道交通改变世界(PRT makes Our World changes)
发布时间:2014-1-2410:17:30来源:胡应平新浪博客作者:点击量:2838   

    自主转向个人轨道交通(悬挂PRT交通-Personal Rail Transit)系统具有车辆自动行驶、系统建设与运行经济、节地、节能、快速、安全、方便、车辆可个人拥有、山地适应性好等特点,极可能成为未来的主导交通方式。个人轨道交通将如同个人计算机(PC)一样对生活、生产、环境产生广泛深远影响。我国人口众多、土地与能源等资源极为匮乏、山地资源丰富利用稀少,应大力推行个人轨道交通,以取代占用土地多、安全问题多、环境问题多的小汽车交通模式。

1、改变交通模式:交通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交通运输的综合成本,主要因素有安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费用、车辆采购与运行费用、速度、舒适方便性、环境的友好性与卫生、单位投资的运送能力、单位运量的土地能源的消耗等。在土地紧张的城市一般选择节地交通模式或空间交通模式,为减少交通费用减低交通污染一般采用节能清洁交通模式,为减少交通事故人们选择可控制性好安全交通模式,为舒适方便人们选择快速直达交通模式。自主转向个人轨道交通(PRT)所具有的安全、节地、自动行驶(节省驾驶劳动)、快速、舒适、直达(无换乘)、节能、环保、运行与维护经济等特点,极有可能取代目前小汽车主导的城市交通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取代铁路交通和航空交通成为未来主导交通模式。上图为个人轨道交通取代小汽车的交通情形,原有城市道路变为绿地森林,个人轨道交通车辆在林地上空通行。

2、改变商业与物流模式:自主转向悬挂个人轨道车(PRT)可方便将物品自动拿起运送投递到指定的地方,实现实物自动下载和无人送货,改变目前电子商务中物品投递依靠人员的状况,促进地区与国家边界弱化甚至消失,促进生产物流全球化。减少物品投递环节,提高物品投递速度、投递完好度、投递安全度,扩大电子商务的内容与空间范围,提高网络购物可靠度;自主转向悬挂个人轨道车采用小型行走机构,其自动轨道运行、利用风能太阳能的特点,可降低运行能耗,降低物品投递成本,减少投递的人力消耗,避免投递过程中人为的物品丢失损坏现象,提高网络购物可靠性和及时性;减少甚至取代目前商场或市场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减少流通环节对人力和建筑空间的占用、减少流通成本,使生产产品直接消费者。

3、改变土地利用: 改变山地利用;自主转向悬挂个人轨道交通系统爬陡坡能力好、轨道空中架设经济,完全克服山地修路难修路贵通行难问题,使得我国大片高山山地、陡坡山地(含悬崖)、峡谷转变为可用土地,解决我国土地资源不足问题。改变滩涂沼泽地利用;自主转向悬挂个人轨道交通系统可安全经济环保地在沼泽地区通行,使滩涂沼泽地转变为可有效利用的土地。改变沙漠土地利用;自主转向悬挂个人轨道交通系统可安全经济地在沙漠地区通行,由于轨道悬挂在沙地上空不会出现沙丘掩埋道路的情况,轨道维护费用低,通行清洁环保安全快速,可充分利用沙漠地区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减少交通能耗,使人可在沙漠绿洲附近或有地下水的地区居住工作。将城市人口适当向广阔的山区、滩涂沼泽地区和沙漠地区的转移,实现普通中国城市人的别墅梦想和宽松梦想,使我国的旅游天地更广阔可利用旅游资源更丰富,使更多的易于保持水土的平原地、沟谷地用于绿化和种植。

4、提高生活质量,改变生活方式、居住模式、城市形态、促进合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5、改变人口分布:个人快速轨道交通以及网络通讯使人们在远离城市时也可快速廉价获得商品、服务和信息资源,集聚城镇动力将大为减少。在乡村山区可获得清洁空气与水、开阔宁静的环境、廉价土地资源、丰富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生活质量更高成本更低;个人快速轨道交通将使人口分布再乡村化,城乡人口分布更均衡,改变目前城市人口密集乡村人口减少的趋势,改变目前平原人口密集山区人口稀少的状态、提高人员流动性、弱化地区观念、促进人口季节性迁移、促进人口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分布。

6、改变产业结构:造就新兴产业如基于个人轨道交通的物流产业、个人轨道交通产业、基于个人轨道交通的新型住房产业、基于个人轨道交通的农业与林业。引发制造业变革,制造过程将是:需求-设计-部件全球订购-部件测试-组装-产品测试-产品上市-产品下载或投递。改变或将被逐步弱化的产业如汽车工业、路面道路交通运输业、铁路行业、传统商业、传统物流业。

7、改变农业、林业生产方式

8、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运输生产力、减少交通对人力的依靠、实现远程巡视(边境、山火、林业、农业)参观,是无人驾驶车辆的发展方向;使一个人可驾驶数百甚至数千辆个人轨道交通车辆。

9、减少疾病传播:车辆个人独享避免公共交通中的人员接触,实物下载避免商场购物中的人员接触,减少疾病传播的途径。

10、增强抗灾能力:天灾(洪灾、雪灾、地震)、战争灾害。

11、促进新能源利用:促进交通采用新能源、促进生活采用新能源、促进生产采用新能源;

12、改变人类易达范围:高山、海岛、沙漠、滩涂、原始森林;促进旅游;

1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节地、环保、避免道路建设拆迁、避免道路建设破坏山形地貌。

本文来自:胡应平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