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交通院
项目分类检索
项目年度检索
项目检索
综合交通规划
鞍山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点击量:4133
项目名称:鞍山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承接时间:2013-01-06
委托单位:鞍山市规划局
项目主持人:
技术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王继峰
主要参加人:黄伟、张澍、顾志康、于鹏、姚伟奇、岳阳
项目简介:

鞍山市地处辽中南城市群,是沈大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下,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发展步伐加快,鞍山市也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求建立更加便捷、集约、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城市空间发展和重大产业布局。

本次规划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从区域和市域视角,判读鞍山的区位价值和枢纽定位,对接沈阳,强化沿海联系,优化对外通道,打造高效快捷、衔接顺畅的对外交通体系。

从鞍辽海城镇密集地区视角,判断城镇连绵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合理组织跨区通道和区内网络,打造一体化、多模式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

从中心城区优化提升视角,整合空间与交通系统,合理布局骨干交通网络和客货枢纽,促进鞍钢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打造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背景

  本项目于2013年1月启动,与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同期开展,为鞍山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发展统筹规划提供了基础。

   鞍山市是一座老工业基地城市,位于沈大城市带中部,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交通发展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1、如何推动都市区一体化发展?

   鞍山市地处沈大城市发展轴,是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时也是沈阳经济区的次级中心城市,目前与北部的辽阳和南部的海城已呈现连绵化发展态势。但是,现有交通设施难以支撑都市密集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都市区内部交通联系仍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城市道路衔接不畅,连通性较差。城市公交运营各自为政,尚未实现同城化。

   2、如何支撑城市空间结构调整?

   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由单中心的空间形态向双城多中心格局转变,在南部的汤岗片区和西部的高铁片区打造新的城市中心,逐渐疏解老城区职能,实现城市功能均衡布局。但是,现有的城市交通体系存在瓶颈和短板。受鞍钢厂区和哈大铁路的影响,城市东西方向的联系通道数量不足,导致铁路两侧发展严重不均衡,同时也制约了高铁片区的发展。

   3、如何打造绿色、高品质的交通服务体系?

   随着城市化、机动化的快速发展,鞍山市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结构急剧变化。受工业生产和矿区开采、运输的影响,城市环境不容乐观,交通系统不应额外增加环境负担,发展绿色交通势在必行。但是,由于缺乏机动化发展管控手段,加之交通管理滞后,造成交通拥堵、违法停车、步行与自行车空间缺失等城市病日益严重,出行环境不断恶化。

  

规划构思

   针对鞍山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特征、问题、要求和挑战,采用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按照以下思路开展工作:

   1.    从区域视角,判读鞍山的交通地位,加强鞍山与区域交通网络的衔接,促进鞍山融入沈大城市带。

   2.    从鞍辽海交通一体化视角,判断城镇密集区交通发展趋势,一体化规划交通运输通道。

   3.    从中心城区优化提升视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重点研究城市交通网络结构调整,通过设施规划和管理政策相结合的综合手段促进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向更加绿色、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

主要内容

   鞍山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分为中心城区、市域两个层次,并在鞍辽海城镇密集地区对接和协调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方案。

   鞍山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项目概述

   2、现状交通特征与问题

   3、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4、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

   5、区域和对外交通发展规划

   6、鞍辽海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

   7、道路系统发展规划

   8、公共交通系统发展规划

   9、客运枢纽布局规划

   10、停车设施规划

   11、慢行交通发展规划

   12、旅游交通发展规划

   13、物流及货运交通规划

   14、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

   15、鞍钢交通发展对策

   16、综合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项目成果包括文本、说明书、图集、调查分析报告和交通模型平台(含现状模型和规划模型)。

  

创新与特色

   1、建设多层次、多方式都市区复合交通走廊

   规划建设沈辽鞍海营城际轨道,弥补高铁服务盲区,并衔接沈阳桃仙机场,加强对区域次级节点的服务,与哈大高铁共同形成沈大城市带的骨干客运走廊。城际轨道与沿线地区开发建设相结合,在辽阳、鞍山、海城地区共设站10处,平均站距8公里左右。依托城际轨道站点,完善客运集散网络,带动周边土地开发。

   在都市区内部,构建客货分离、快慢分层的一体化道路网络,支撑辽阳-鞍山-海城的同城化发展。重点加强都市区快速道路对接,规划提出建设大道向南对接海城,曙光路向北对接辽阳。

   2、构建开放性的城市骨架道路网络

   结合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要求,明确交通联系走廊的空间指向和服务类型,确立以功能为核心构建城市骨架道路网络的规划原则。

   规划充分考虑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城市功能联系、老城区功能疏解等多个方面的要求,通过比选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最终确定构建开放性的快速路网络。为保证可实施性,本次规划结合道路空间和沿线用地开发情况,提出因地制宜选择快速路建设形式,以减少对建成区的分割和对城市景观的不利影响。

   3、大运量公交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

   突出公交优先,落实公交枢纽布局。规划市级公交枢纽两处,与铁路客站相结合,建成综合性换乘枢纽;规划片区级公交枢纽八处,与城市主要客流集散点和活动中心相结合。

   建设大运量公交网络,支撑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方案考虑与沈辽鞍海营城际轨道站点相衔接,以铁东市级中心、铁西高铁新城为核心,加强与南部城区、城市外围区的联系,共包括4条线路,总里程85公里。

   4、引导和调控小汽车出行需求

   结合分区功能定位和开发强度,采取差异化的停车策略,引导和调控小汽车的购买与使用。

   完善主城区跨铁路通道,加强跨铁路截面道路资源的集约利用,强调主干路必须开设公交专用道。

   由于老城核心区路网容量已经饱和,并且扩容潜力较小,因此,规划提出打通路网微循环、改造交叉口等措施,改善内部交通组织,并加强交通需求管理。

   5、复兴慢行交通,发展特色交通

   依托山水格局,建设市域绿道网络。规划形成“一轴、一带、三连接”的区域性绿道网络,同时建设片区内部绿道,与区域性绿道衔接。

   在城市内部,建设完善的自行车交通网络系统,并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城市中心、公园景区、大型居住区、鞍钢厂区出入口等要素布局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引导居民绿色出行。

   逐步弱化环城铁路的矿石运送功能,建设更加环保的管道运输方式。将环城铁路改造为独具鞍山特色的观光线路,开发矿山公园和工业文化游览项目。

   6、优化鞍钢职工通勤交通组织

   优化鞍钢职工通勤交通组织,采用多点分散、分向布局、客货分离、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实现鞍钢厂区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的良好衔接。

   优化厂区内外交通接驳,改善上下班出行“最后一公里”。在厂区出入口设置接驳巴士,并在接驳站台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鼓励多种方式换乘。

  

实施情况

   鞍山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于2014年9月通过专家评审,开始进入实施环节,对城市交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综合交通规划加强了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互动和反馈,明确提出针对控规、专项规划的指引要求,并将部分控制指标纳入《鞍山市城市规划建设技术管理规定》。

   规划对城市交通建设和交通政策制定起到了指导作用。高铁站公交枢纽已经落成,环城铁路改造已开展前期研究,南部新城的路网框架初步形成,老城区交通改善工程已经开工。在规划指导下,市政府启动了停车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和综合交通整治等一系列措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