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交通院
项目分类检索
项目年度检索
项目检索
交通枢纽规划
洛阳南高铁站地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 点击量:13721
项目名称:洛阳南高铁站地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
承接时间:2007-05-13
委托单位:
项目主持人:赵杰
技术负责人:李凤军
项目负责人:王 昊、王金秋
主要参加人:王 昊、王金秋、马书晓、宫 磊、陈 锋、祖运奇、冯长安
项目简介:

    根据洛阳南站①铁路客运量小,交通职能较弱;②处于城市时代轴线端点,地理位置重要且特殊;③毗邻龙门风景名胜区这三项显著特征,本方案将洛阳南站核心区定位为服务于中原城市群及我国中部地区的以铁路客运为依托的旅游综合服务型枢纽,以强调特色分工的方式实现与郑州高铁枢纽的错位发展。

    结合洛阳水资源丰富的特点,方案在音乐喷泉和龙门之间开设游船航线,并在南站南北两侧设置湖面,形成以水为主题、旅游休闲活动丰富的城市门户空间,彰显旅游枢纽地区的城市特色。

    同时,方案将服务于全市的长途客运站、公交总站紧邻铁路客运站布置,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建筑,并临近建筑安排城市轻轨站点、出租车站等,使得服务于城市及周边乡镇地区的各种交通功能均能够在南站地区实现集中换乘,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对城市及周边乡镇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详细介绍:

    一、项目背景:

   洛阳南站位于洛阳市洛南新区、洛龙工业区、伊南新区、龙门风景名胜旅游区四大城市功能组团的交汇之处。根据洛阳枢纽客站的分工,洛阳南站主要办理客运专线上的始发终到快速列车,预计年旅客发送量2010年将达到728万人/年,2020年将达到1030万人/年,最高集聚人数约6200人。

    本次规划分为二个层次:洛阳南站地区概念规划(约10平方公里)及洛阳南站核心区城市设计(约5平方公里)。

 

    二、功能选择与土地利用

    1、在南站地区建设与中原城市群分工协作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利用洛阳在重工业、教育及科技人才资源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借助高铁枢纽提供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对区域市场的辐射能力,方案在伊洛路南北两侧安排服务于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的商务办公功能区。实现规划区与洛龙工业区及伊南新区快捷的交通联系与产业协作,促进城市向高新技术类产业转型,带动劳动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功能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与中原城市群的分工协作。

    2、在南站地区建设市域综合交通枢纽

    方案将服务于全市的长途客运站、公交总站紧邻铁路客运站布置,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建筑,并结合周边设施环境安排城市轻轨站点、出租车站等,使得服务于城市及周边乡镇地区的各种交通功能均能够在洛阳南站地区实现换乘,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对城市及周边乡镇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3、强化区域性的旅游休闲服务中心职能。

    方案在郑西客运专线以南集中安排旅游休闲服务功能用地,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滨水休闲娱乐区、水上乐园以及与村镇发展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休闲区等。这一系列服务于区域的旅游用地将借助郑西客运专线提供的客源促进城市地区实现以旅游休闲服务功能为核心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旅游休闲服务功能用地也作为洛阳南站与龙门风景名胜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在发挥旅游产业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的同时,防止城市功能对龙门风景名胜区的挤压和破坏。

    4、发展多功能的商业中心。

    方案在南站周边集中安排宾馆酒店功能区,结合南北两侧的站前广场及游船码头安排各类餐饮娱乐与文化休闲功能。在南北向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两侧,结合周边组团的消费需求安排商业零售功能。

    5、在城市门户地区展现城市特色。

    洛阳南站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门户,其建设应当体现“千古名都”的城市特色,以弥补洛阳市遗址及墓葬群虽多,但旅游观赏价值较差的资源缺陷。同时,洛阳丰富的水资源也为门户地区的特色创造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利用上述优势,方案在高铁枢纽的南北两侧结合广场安排水景开敞空间,为洛阳南站提供全新的前景与令人难忘的城市门户形象。

    6、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相配合,建设功能完善的居住社区。

    规划以5处城市轻轨站点为依托,建设功能完善、高效集约的城市居住组团,并按照人口规模安排医院、学校、社区中心、体育设施等配套设施。

 

    三、道路交通与流线组织

    1、路网规划

    1)构筑以方格网为主城市道路网络

    洛南新区的路网格局为方格网式,且洛南大道以北地区路网已基本建成,因此本次规划中对南站地区路网骨架的处理仍然采取方格网式,保持路网整体关系的协调。

    规划将洛阳南站北侧的伊洛路由主干路提级为城市快速路,同时在南站南侧新规划主干路腾飞路,作为联系快速发展的洛南新区和未来城市发展的伊南新区的快速通道,同时也作为洛阳南站东西向对外通道。另外,规划中在原有穿越铁路通道的基础上,取消紧邻王城大道的望春门街,保留通济街、永泰街、厚载门街和定鼎门街,新增金城寨街,强化洛南新区与龙门风景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作为洛阳南站南北向对外通道。

    通过上述路网格局调整,城市各个主要方向到达南站地区都有两条以上的干路。

    正北的洛南新区:通过厚载门街、兴洛东街、兴洛西街、永泰街到达;

    西北和东北的洛阳老城区:通过龙门大道、王城大道转到伊洛路和腾飞路上到达;

    西边的洛龙工业区:通过伊洛路、洛南大道等主干路转到永泰街、金城寨街到达;

    东边的伊南新区:通过伊洛路、腾飞路到达本区。

    2)实现过境交通和到达交通的相对分离。

    由于洛龙工业区、洛南新区、伊南新区呈东西向的带状分布,因此洛阳南站周边地区过境交通的主要流向为东西走向。为了避免过境交通对南站地区的交通状况产生不良影响,规划中对快速路伊洛路采取了主辅路的断面形式,其中主路上跨王城大道并设置互通式立交,之后下穿,辅路与金城寨街、永泰街、兴洛西街、兴洛东街、长兴街、厚载门街、广利街平交,主路过伊洛路后与龙门大道设置互通式立交,继续向东。

    另外,在主路与辅路之间设置多个出入口,充分利用主路的通行能力,减少洛龙工业区与洛南新区之间选择伊洛路的交通量对南站地区到达交通的影响。

 

    2、交通设施

    长途客运站、公交枢纽站和高铁车站采取并排布局的方式,公交枢纽站布置在高铁车站和长途客运站之间,以保证地面公交的乘客方便地到达高铁车站和长途客运站。

    出租车上落客区及排队等候区分两处布置,分别服务于高铁车站和长途客运站。

    社会车停车场同样分两处布置,其中服务于高铁车站的社会车停车场布置在地下一层,考虑长途站的社会停车需求以接送客的短时停车为主,服务于长途车站的社会车停车场与游船码头结合布置于站北路北侧。旅游巴士停车场结合旅游服务中心布置在南广场。

    各类交通设施的规模根据交通预测如下表:

    各类轨道线从北至南排列顺序为:城市轻轨、高铁、城际轨道。在各轨道线的竖向关系上,地上三层是高铁的候车大厅层、城际轨道的站厅层;地上二层是高铁和城际轨道的站台层;地面层是高铁的出站层、南北广场之间的行人通道以及城际轨道的地面站厅层;地下一层是城市轻轨的站厅层以及轻轨、铁路、市内交通的换乘层;地下二层轻轨站台层。

    建议轻轨站点设置在高铁站北广场轻轨站,既服务于高铁和长途乘客,同时也服务于北湖周边的旅游设施,同时也能兼顾周边开发地区,充分发挥轻轨站点的作用。

    电车整流站和停车场设在南广场西侧。

    3、流线组织

    1)机动车流线组织

    分为小型客车和大型客车两类。

   小型客车主要指出租车和小汽车。到高铁站以北的车流主要通过金城寨街、永泰街、兴洛西街、长兴街、厚载门街等南北向道路进入站北路,之后,分别进入站东街和站西街的落客区,落客之后,出租车继续进入排队区候客,小汽车进入地下停车场或直接离开。南侧的车流进入站南路的落客区,落客之后,出租车进入排队区候客,小汽车进入停车场或直接离开。来车站接人的小汽车或出租车可以直接去往停车场。

    大型客车主要指普通公交、长途车和旅游大巴。普通公交分为三部分,北广场东线、北广场西线和南广场线路。其中北广场东线经站北路、站西路进入北广场公交枢纽站的北部落客、排队、上客;北广场西线经启航路进入北广场公交枢纽站的南部落客、排队、上客;南广场线路经湖畔路、站南路进入南广场公交站落客、排队、上客。

    长途车按发车位的布置分为南线和北线,进入长途站后,分别落客、进入停车场或发车位,上客后经由中央通道出站。旅游大巴主要在南广场旅游服务中心停车,上客在南广场旅游大巴上客站完成。

    2)客流组织

    方案对高铁站的客流组织采用上进下出的方式,从地上三层进站,地面层出站。

    进站客流

    乘坐长途车、公交车、出租车和小汽车的进站客流在地面进站大厅通过自动扶梯到达二层的贵宾候车室、母婴候车室或三层的普通候车室进站。乘坐地铁的客流可以通过垂直交通到三层进站,也可以通过自动扶梯先到达地面,再从地面到达二层或三层进站。城际轨道要换乘高铁的客流可以直接由地上三层的城际轨道站厅层进入高铁站候车室候车。

    出站客流

    高铁出站客流经过检票口后进入地面层中央通道,往北广场的客流可以经由地面通道到广场西侧的公交枢纽站,或者通过自动扶梯到达地下一层的轻轨站厅层、出租车候客区和社会停车场;往南广场的客流可以直接去往地面的公交车站、出租车候客区、社会停车场和旅游大巴候客区。城际轨道出站客流可以直接由自动扶梯到达地面层,经由中央通道到达南北广场的各种设施。

    3)水上游线的组织。

    方案利用现有水系,通过必要的竖向处理,在龙门风景名胜区与音乐喷泉之间建立一条连贯的水上游线,将沿线的水上乐园、滨水休闲娱乐区、“时光之旅”主题公园、文化艺术中心等旅游休闲功能区联系在一起,为城市提供独具魅力的观赏路径与景观界面。这一水上游线在枢纽站南北广场、各功能区的入口均设置站点、方便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在远期可以考虑采用水上巴士的方式运营,作为城市非机动车交通的有力补充。

 

    四、城市空间与景观形象

    1、开放空间

    方案在洛阳南站地区将时代轴线、枢纽核心区、水上公园相连,并与龙门风景区及伊河相接,形成南北向的绿化休闲轴线;沿伊洛路控制大尺度沿路绿化,作为适合高速观赏的景观展示轴线。围绕上述两条轴线,方案塑造了四个特征强烈的开放空间,分别是站北滨水广场区、站南休闲娱乐区、“时光之旅”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以及音乐喷泉文化广场,使该区域成为充满魅力的场所和新的城市景观:

    站北滨水广场区:以开阔的水面为前景,在广场附近结合游船码头安排了各种餐饮娱乐设施,以高大的树木配合硬质广场创造宜人的休息环境,站北滨水区本身就可以成为休闲旅游的第一站,在黄金周、春节等特殊时期起到缓解旅游客流过于集中的作用。

    站南休闲娱乐区:与旅游集散中心相结合,围绕人工湖布置,湖边安排亲水的酒吧、餐厅以及其它休闲娱乐设施,塑造一个尺度宜人、热闹繁华的滨水“不夜城”。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结合市政府与南站之间的绿地开敞空间,安排以“时光之旅”为主题的历史文化特色公园。从园中穿过的水系象征时间的长河,洛阳5000年的辉煌历史与文化传奇一一展现在两岸以历史朝代阶段划分的景区之中。这一开放式城市公园作为露天的历史文化展览馆,不仅将为城市文化生活增添新的亮点和细节,也将使市政府与南站之间的空间成为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名副其实的“时代轴线”。

    音乐喷泉文化广场:结合本区北侧的音乐喷泉,方案在其南侧安排以文化展示、艺术表演为依托的广场空间,广场从北向南呈缓坡型逐渐抬升,为音乐喷泉提供大尺度立体化的观赏空间。围绕广场建设以“牡丹盛放”为主题的城市舞台及艺术画廊、图书馆、科学馆艺术馆等,并与广场地形相结合,将三个地块通过高架步行廊道连接在一起,方便以喷泉为背景,开展各种团体聚会以及大型表演活动。

    2、视线节点景观

    方案以枢纽综合体的连续界面与站北广场的水面相映衬,形成刚柔相济,生动妩媚的空间氛围,充分体现洛阳作为旅游城市的门户特色。作为“时代轴线”的起点和市政府的对景。

    3、开发强度

    规划将高强度的开发集中在时代轴线的两侧;其次是轻轨站点附近及快速路的两侧,其它地区为中强度开发区。

    4、地下空间利用

    枢纽站综合体的地下空间主要作为城市轻轨的站厅层、站台层,出租车和社会车辆的停车场,以及少量的商业服务设施。枢纽站周边的开发地块,可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停车场。此外,时代轴线及伊洛路两侧的高强度开发地块地下空间作为公共商业空间及停车场使用。

 

    五、指标体系与分期开发

    根据方案在南站地区的交通供给能力,除满足枢纽站本身的交通需求外,尚可支撑约600万平方米的开发,其中枢纽核心区中约20万平方米,时代轴线两侧地区共约150万平方米;东西居住社区共约330万平方米;枢纽东西两侧的开发组团共100万平方米。

    近期将建设重点放在枢纽站核心区以及北侧时代轴线两侧地区,郑西客运专线与洛伊路之间地区的建设应配合城市轻轨建设统一进行,以减少对南站交通的冲击。水上公园等旅游项目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灵活掌握建设时机。

 

    六、规划特色及评价

    1、强调枢纽与城市旅游职能结合,以专业化分工方式与区域其他城市实现错位分工。

    本方案根据洛阳南站①铁路客运量小,交通职能较弱;②处于城市时代轴线端点,地理位置重要且特殊;③毗邻龙门风景名胜区这三项显著特征,将洛阳南站核心区定位为服务于中原城市群及我国中部地区的以铁路客运为依托的旅游综合服务型枢纽,以强调特色分工的方式实现与郑州高铁枢纽的错位发展。

    2、强调门户地区的城市特色

    结合洛阳水资源丰富的特点,方案在音乐喷泉和龙门之间开设游船航线,并在南站南北两侧设置湖面,形成以水为主题、旅游休闲活动丰富的城市门户空间,彰显旅游枢纽地区的城市特色。

    3、强调综合枢纽服务城乡的作用

    将服务于全市的长途客运站、公交总站紧邻铁路客运站布置,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建筑,并临近建筑安排城市轻轨站点、出租车站等,使得服务于城市及周边乡镇地区的各种交通功能均能够在南站地区实现集中换乘,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对城市及周边乡镇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4、强调对龙门石窟的保护和利用

    规划在枢纽周边地区,尤其是郑西客运专线以南主要安排旅游业用地和公园等建设强度底的用地类型,在借助龙门石窟的既有资源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集聚效益的同时,限制城市功能对龙门石窟保护区的挤压和破坏。

项目图片:
  • 图1:空间结构分析图
  • 图2:土地使用规划图
  • 图3:道路系统规划图
  • 图4:核心区总平面图
  • 图5:鸟瞰图等
  • 图6:车站各层平面图
  • 图10:车站剖面示意图
  • 图11:进站方式流线示意图
  • 图12 :全方式出站流线示意图等
  • 图14:长途车、旅游车流线图等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