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12年 第4期
专题导读
点击量:3488

  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的绿道始建于1867 年,是Frederick Law Olmsted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而1996 年欧洲议会制定完成的《泛欧生态和景观多样性战略》( The Pan- European Biological and Landscape Diversity Strategy) ,为欧洲各国协调绿道规划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框架。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进行了城市绿道系统建设。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理论探索与建设实践,绿道系统的规划建设也逐渐成熟和完善,并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绿道建设起步较晚。2010年广东省批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在此规划里国内第一次出现了绿道的定义。广东省最开始的绿道建设主要为景观内绿道的建设,大部分绿道选择在实施条件较好的城市外围地区。这些绿道在投入使用后出现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尽管拥有高质量的绿道,但是由于绿道距离社区过远,居民到达不便,导致绿道使用率偏低。而在市区内部距离社区较近的绿道却很受市民欢迎,也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均视察过位于广州市区的东濠涌绿道,该绿道的建设形式受国外绿道建设经验的影响,与韩国的清溪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市区绿道建设也将原来城市建设中对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不当定位突显出来。绿道良好的出行环境将市民对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需求迅速释放:在基本没有自行车道的广州市,位于BRT走廊的中山大道绿道上,绿道断面的自行车流量10 h超过了1万辆,极大地缓解了机动交通的出行压力。

  2011年,在《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中,不仅规划未来广东省绿道总里程超过8 000 km,还提出绿道网络系统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充分衔接,并成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20年,广东省各市将建成融交通出行和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

  根据前期绿道建设经验,2011年广州市绿道建设提出三级网络理念:即省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并将绿道延伸至社区内部,在营造良好景观环境的同时,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出行便利。这就意味着绿道系统开始承担起改善居民出行环境、支持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功能,这些经验也为后来其他城市的绿道建设提供了借鉴。绿道建设开始更多地考虑实际使用的便捷性,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市区内部设置城市绿道。随着绿道系统的投入使用,绿道在城市中的功能也从原来的单纯景观功能向交通功能转变。尽管广东省绿道建设取得了非凡成绩,但是与国外绿道系统相比,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宁静交通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包括绿道过街连续、交叉口设计、绿道安全等,这些是一个良好绿道系统的关键因素,也是未来需要着重完善和努力的方向。

  过去的2011年是中国绿道系统规划建设蓬勃发展的一年。建设总里程从2010年1 000多千米到未来5年内规划建设2万多千米,兴建绿道的城市从最初广东省珠三角9市到现在广东、河北、四川、湖北等数省的几十个城市。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意识到绿道对城市发展有着巨大的正面影响,绿道也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宠儿。

  本期专题汇聚的6篇文章既涵盖绿道系统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和理念,包括规划选线、贯通成网、管护利用、效益评估等宏观指引;同时更以欧美、香港、深圳、珠海和北京等城市为实践样板,探索了绿道系统规划建设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绿道系统规划建设与提升非机动交通环境质量的统筹整合。绿道在城市中不仅发挥着景观功能,更承载着生态、社会、交通、经济等复合功能。因此,应保证绿道系统与城市整体空间格局和经济社会环境特征的高度契合,进一步强化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 刘少坤 Bram van Ooij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