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10年 第6期
专题导读
点击量:5770

  预计205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可能突破70%,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经历过的快速城市化阶段(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3)。在经济高速增长与快速城市化进程之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来自环境、社会、区域的种种压力。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又能够解决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是中国各级政府正在经历的严峻考验。

  目前,为改善出行环境城市政府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以提高城市道路建设水平和各种交通方式服务水平。然而,现实情况是大规模建设并未如所期望的那样解决城市交通出行问题。道路越建越宽,交通却越来越堵,人们在城市中的出行也越来越困难,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整体效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交通改善固然对城市发展和人们的就业及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应仅仅局限于交通设施的建设供给,而应更多地关注人在城市中的可移动能力,即通常说的“城市机动性”(Urban Mobility)。

  国内外经验表明,城市交通出行条件改善不仅需要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交通政策的合理制定,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参与和配合。如此才能通过创新,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有时即便投入很少的成本也能够显著改善出行条件。同时,也要结合交通需求管理等“软件”来改善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转。在有可替代方案的前提下,小汽车交通出行是一个高度可压缩的需求。但是,不同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建成环境、技术发展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有效性也各不相同。我们很难期待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可以复制,一个地区的有效措施在另一个地区可能达不到预计效果。因此,在城市机动性服务提供、保障出行便捷性方面,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城市特点探索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以克服惯性思维和组织障碍。

  2009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与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Institut pour la Ville en Mouvement, IVM)联合举办了“城市机动性创新竞赛”,目的是发掘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普通民众之中已存在的许多“软性”(组织管理方面)的、具有创造性的机动性服务解决方案,并促进这些有效方法能够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有效地减少城市交通的环境与安全问题,同时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出行条件。竞赛主题包括控制或共享小汽车、鼓励“软”机动性和公交优先三方面,三个优胜方案分别为武汉市常青花园的邻里拼车、上海市外围地区轨道交通车站附近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和宁波市镇海老城停车“共享+分享” 项目。这些基于本地特点的实施项目,尽管尚需进一步完善,但与国际已有案例相比仍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希望其能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并结合各地实际加以推广和完善。实践经验表明,这些有效的“软性”措施可以大大减少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

  本期专题有三篇文章讲述了以上三个优胜方案,另有两篇文章是围绕公共自行车和邻里合乘展开的评论。来自法国的两篇文章从总体上探讨了出行服务创新和在出行服务中如何实现人人拥有交通权。此外,还有两篇文章以无障碍建设、低碳等视角对出行服务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所有文章均表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在现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已经建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协调组织,以较小的投入提高人们的机动性,同时减少CO2排放和城市交通系统的外部性成本,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资源。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国际教席(中国)主席  潘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