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13年 第2期
寻找失落的街道
点击量:3857

In Search of Disappearing Streets

  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大量存在的一类空间,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接触最广泛的空间,毫不夸张地说,街道空间的质量是影响城市风貌质量的最关键内容。

  从城市风貌角度来看,街道空间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共性的问题,即在街道建设中不了解或不在意一些普适的审美准则,如尺度、比例等方面,使街道空间不宜人、不舒适;第二,个性的问题,即忽视形成街道特色的一些要素,主要是自然环境、文化传统、时代特点等,令街道空间缺少识别性和魅力。

寻找共性的审美

  街道空间的美观、舒适、宜人是一个基本的共通要求,无论哪座城市、哪条街道,都应努力达到。至于形成“特色”则是更高的要求,而“特色”的形成,除了视觉、物质等有形与可控层面的因素外,还受时间、精神等无形与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一条舒适、美观的街道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尺度、比例和界面。中国很多城市的街道空间不佳虽然表现各不相同,但基本都集中在尺度过大、比例失调、界面不当这些方面。现代城市设计的奠基人卡米洛·西特(1843—1903年)认为,街道的宽度不要超过20 m,这是人能够辨识对方面部的最大距离,在社区里,能够辨认出街道对面的熟人是很重要的。而在历史街区,街道宽度只有几米甚至更窄,这是非常适合人活动的尺度。伴随机动化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要求,现代社会的街道比起步行时代、马车时代宽了许多,应对这种情况的方式是通过分隔绿带、行道树等元素将较宽的街道尺度在视觉上变得小一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尽可能地让街道本身的宽度变得更小一些。

  比例和尺度是不可分的两个要素,即使比例完美,但如果尺度过大,人们仍然会感觉不舒适,例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新城巴西利亚因其尺度巨大而被人诟病为缺乏人性。按照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1918— 2003年)等人的研究,城市空间的塑造与间距(D)和界面高度(H)之间的比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D/H>1时,比值增大即成远离之感;当D/H<1时,比值减小则成近迫之感。作为街道而言,两侧的界面当然要有对话,当D/H>4时,相互间的影响已经薄弱了。因此,街道空间这一比值不应超过4,在新城的实际规划中D/H=1,2,3较为普遍,而旧城区街道这一比值经常小于1。就这个问题引申开来,也许我们存在需要反思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新区建设为什么无法再现过去旧城那种低层高密度的致密街巷肌理?

  虽然比例和尺度是影响空间效果的根本,但显然人们会更加注意塑造街道空间的建筑界面。的确,面向街道的建筑立面对于街道空间的质量影响很大。如果每座建筑的立面都随心所欲、突显自己,整条街道就会显得混乱;同样,如果所有建筑的立面都差不多,又会太单调,因此其高度、色彩、形式需有适当变化。另外,如果建筑大幅度凹进、凸出,也会影响整条街道的连续性,那么保持一定的贴线率(建筑立面沿一条线建设的长度占总长度的比率)是必要的。因此,建筑界面的统一、连续以及适当的变化等也是形成舒适、宜人街道的必要条件。

  除了尺度、比例、界面这三个主要因素外,种植、设施、照明、公共艺术等因素对塑造舒适、宜人的街道空间也非常重要。种植除了能够形成赏心悦目的景观和提供遮阴休憩的条件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够重塑街道的尺度,通过种植连续、高大的树木将宽大的道路分隔得较小;设施包括路灯、垃圾箱、灯箱、招牌、标志、邮筒、电话亭、公交车站等内容,这些设施如果未经统一考虑,很容易杂陈在一条街道上,引起视觉混乱;照明则是街道夜景必须考虑的,街道的另一面需要通过好的照明设计才能实现;公共艺术包括雕塑、壁画等内容,具有公共审美的公共艺术品是提升街道文化品位、表达街道情感的媒介,它往往能够使一条街道在品质上得到升华。

寻找个性的特色

  满足了普适审美要求的街道空间若要更进一步形成有特色的街道,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结合好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街道的形式方面;第二,能够体现地方文化,主要通过街道的建筑界面、公共艺术以及街道活动来表现;第三,能够回应甚至引领时代的思潮,主要是对新功能等的反映。

  设计结合自然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理念,但挖山修路、填湖修路的情况经常出现。与人的指纹一样,自然环境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地方,结合好自然环境是做出街道特色的最重要方面之一。如旧金山的九曲花街是对当地丘陵地形的反映,很多有特色的滨水路也是很好地结合、利用了水景,中国南方的骑楼街则是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等。

  在对地方文化的体现方面,街道的建筑界面无疑是最重要的媒介。因此,结合历史遗迹的街区具有天然的优势,遗憾的是,很多地方并未意识到这些历史遗迹的珍贵,仍然在以旧城改造的名义大量拆除。而另外一个值得警惕的做法是一些城市在新建一些仿古风格的街道,有的甚至是拆掉旧的来建新的“假古董”。在形式和面貌上,这些仿古街看上去挺有特色,毕竟跟城市大量的其他街道不同。但须知 “特色”的内涵很重要的一点不是与众不同的“表”,而是其背后所映射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的“里”,徒有其表的特色不是真正的特色。由于功能、材料、工艺等与从前大不相同,仿古街不可能反映过去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它无法流露我们所希望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精气神,充其量只是旅游景点。否则的话,横店影视城应该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了。能够拥有历史遗迹当然是营造街道文化特色的幸运,但新城很少有这样的条件,这时街道两侧的建筑若能够以现代的手法融入地方传统建筑的特征,则是形成特色街道的合适方式。不过,能够深刻理解地方文化并能够完美融入现代建筑之中,需要高素质的建筑师。文化特色的表现除了建筑界面外,街道上的公共艺术品和街道活动等也非常重要,公共艺术品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类似街头艺术表演、传统风俗等的街道活动则让街道更加丰富、生动,充满魅力。

  回应甚至引领时代的思潮主要表现在街道功能上,比如纽约苏荷区,街道两侧的功能渐渐被文化创意的设计、画廊、书店、酒吧、咖啡厅等功能取代,而百老汇大街则集中了大量的小剧场,它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新风尚、新气象,也形成了街道自身的特色。

  应当说,在形成街道特色的三个方面中,结合自然环境是基础、映射地方文化是灵魂、体现时代特点是创新,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大有机会成为如雅各布斯所说的“伟大的街道”。当然这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考验,只有那些超越了时代的藩篱而依然闪光的东西才会被不同时代的人们认同并传承下去。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谈到的内容仅仅是从城市风貌的角度来观察,而要形成一个有吸引力的街道,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街道的起点和终点最好要有“人气”设施,这样会促进人流运动;又如特色街道最好不是孤立一条街,而是形成纵横交错、密集的街道网络,成为特色街区等。

  街道作为人们生活最普遍的“容器”,首先应做到美观、舒适、宜人,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特色。当下的中国,最需要做的是把特色作为目标,而把美观、舒适、宜人作为脚踏实地的行动,美丽中国可以先从美丽街道开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蒋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