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20年 第5期
通勤研究与城市治理
点击量:1184

  赵一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37)

  中国已经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2019年城镇化率突破60%。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城市”成为城市工作的重点。通勤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影响着城市的宜居性。职住关系是城市空间的核心功能之一,决定了城市结构、空间绩效和运行成本。如何认识城市职住空间演变规律及通勤需求、探索交通改善对就业可达性的影响,对于城市体检、轨道交通建设、风险防控等城市热点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

  通勤特征是城市体检重点关注的主题

  城市职住空间演变反映了城市经济增长、土地扩张带来的空间格局的深刻变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中心空心化、城市外围卧城化带来大量的长距离通勤和钟摆式交通,这正是交通拥堵、尾气污染等城市病的根源。现阶段城市体检工作引入通勤时间和距离,作为考察城市运行效率的关键指标。而对于超大和特大城市,不应过度强调局部职住平衡,关键在于改善职住空间的就业可达性,构建适用于多中心城市结构的交通设施供给和通勤组织模式。《伦敦交通2025:一个成长中的国际都市的交通展望》(Transport for London 2025: Transport Vision for a Growing World City)中提出以45 min内公共交通可达的通勤人口比例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核心度量指标。从更多维度来看,城市通勤范围的空间尺度体现了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张弛程度,是对都市圈发展阶段的重要反映。对职住关系的现状度量是以人为本审视城市空间和功能的重要手段,应作为城市体检工作重点关注、持续跟踪的主题。

  通勤匹配是轨道交通与城市良性互动的关键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9年底,共有40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线路208条,总里程6 736.2 km,在建线路总长7 339.4 km。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起到了重要的骨架作用,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就业可达性,拉近新城与城市中心区的联系。增量提效的新区TOD廊道、存量提质的旧城枢纽地区改造、城际线与郊区线引领的小镇建设以及车站周边以完善生活服务配套为重点的社区生活圈构建,是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模式。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带动效益与通勤活动密不可分,当前一些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强度偏低,正是由于轨道交通布局与通勤需求存在空间错位。关注城市通勤与轨道交通的匹配关系、确保通勤联系与轨道交通走向相契合、通勤距离与轨道交通制式相匹配、车站周边适度高强度开发以及合理的居住配置,是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与功能布局引领作用的关键。

  通勤健康是城市风险不可忽视的环节

  “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是全球社会的共识,建设更安全、更健康、更宜居的城市是时代的要求。研究发现,长距离通勤者会带来睡眠质量差、经常请病假、疲惫不堪、压力大等健康风险。居民通勤满意度低,一定程度上会转化为对城市治理的负面情绪,将交通问题转化为社会民生问题,对政府公信力带来影响。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已证明,关注通勤人群的身心健康是构建城市风险防范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治理的重要举措。改善大城市郊区职住关系不仅意味着城市运行效率的提升,更意味着居民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提升。

  通勤交通是反映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2020年5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百度地图发布了《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报告选取中国36个主要城市,从通勤范围、空间匹配、通勤距离、幸福通勤、公交服务、轨道覆盖6个方面描绘城市通勤画像。通勤研究还有很多价值需要挖掘,期待更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对城市通勤时空特征长期追踪、对城市发展演变规律的挖掘,探索城市空间健康、高效的发展之路,推动中国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人居环境和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20-08-26

  作者简介:赵一新(1971— ),男,北京人,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综合交通规划。E-mail: bill_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