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23年 第6期
《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解读
点击量:0

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
作者:赵燕菁
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 年1 月

 

  田宸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37)

  由于城市开发模式从增量向存量持续转型,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来补充财政资金的土地财政模式正逐渐走向尾声。不破不立,如何脱离现有的桎梏,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迫在眉睫。要想从过去的土地财政模式中走出来,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土地财政何以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未来的转型指向何方。

  赵燕菁教授长期研究城市经济问题,他所著的《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以下简称《大崛起》)正是对中国过去如何发展、今后如何转型这一重要问题的解答。这本书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入手,将视野扩展至古今中外,详细阐释了土地财政如何有效推动了中国长达几十年的增长,并助力中国在国际博弈中取得优势。书中也分析了土地财政在完成使命的同时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并指出未来如何规避风险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

  为什么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土地财政息息相关?《大崛起》一书指出,通过土地财政,政府得以有效推动现代货币金融体系在中国的发展。传统货币以实物为基础。在这种模式下,过去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财产的增加都依赖于经年累月的积累,效率受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而现代货币以信用为基础。这打破了长久以来先积累、再发展的模式,使城市能够以未来的收益为抵押,为现有发展注入资金。

  而信用的前提是对未来稳定收益的预期。只有在拥有充分的信用前提下,有效的货币才能产生并推动经济增长。一方面,借助土地的融资能力,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税收减免和地价补贴政策,使得企业能够保持相对国外竞争对手的优势;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改进惠及所有企业,使得企业得以轻资产运作。书中指出,高房价以及与之关联的高地价,为制造具有高度竞争力的、持续多年的低价中国产品提供了支撑。

  土地财政的使命与增长模式的转型

  书中将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资本增长为核心和主导的资本型增长时代,第二阶段是通过运营获得主要收益的运营型增长时代。资本型增长时代的突出特征是增量增长,它主导了“铁公基”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的快速扩张,其资金来源依赖对未来收益的预期。资本型增长依赖土地财政,与土地未来的预期收益直接挂钩,背后是政府的信用。然而,这个阶段如今已逐渐走入尾声,需要及时转换为以运营型收益为主导的阶段。例如,利用已经建成的设施去产生持续的现金流,这是存量发展时代的重要特征。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土地财政很好地完成了自身的使命,但是也为中国经济转型进入第二阶段带来了许多问题。伴随土地金融的发展,城市土地产生了大量的信用以及货币流动性。而这种信用高度依赖于对未来的预期,使得土地拥有了很高的贴现倍数,衍生出大量房地产泡沫。

  作为一种高效的融资工具,土地财政推动了资金不断流入房地产市场,而“空间的城市化”并没有带来“人的城市化”。一方面,土地财政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另一方面,房地产的升值会推动社会财富的不均衡分配,拉大贫富差距。同时,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的规模不断扩大,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如果房价持续保持高位,长达数十年的房贷将为市民带来持续的刚性生活成本,并在宏观层面压缩消费的潜力;然而,如果作为抵押资产的房屋价格下跌过快,将给金融市场以及背后的政府信用带来巨大的影响。

  从土地财政视角看中国的全球博弈

  书中指出,在全球化的推广和信用货币制度下,资本与劳动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在全球范围内被拆分而各自集中,使得中美两国成为获利最多的赢家,二者在“生态位”上长期以互补为主并且深度绑定。然而,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美国劳工问题的日益突显,二者逐渐在相同的“生态位”中产生冲突。

  土地财政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在短时间内赋予中国强大的资本市场,形成世界上唯一与美元周期脱钩的大型资本市场。由于这个独特的资本市场的存在,中国即使在股票市场受到巨大影响的情况下也能够凭借房地产市场产生的信用和美国分庭抗礼。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2022年以来,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的情况下,中国依旧能够保持稳固增长。

  新的模式,新的崛起

  经济增长从资本型走向运营型,使得财富分配的方式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在资本型阶段,由于土地财政的作用,以房产增值为代表的“钱生钱”模式是财富分配的主流模式。而在运营型阶段,财富分配需要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推行。为此,一方面,需要更加重视财富分配中公平与效率问题,从资本分配阶段开始缩小差距;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第一阶段增长中已经搭建的各类设施与平台,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型增长的转变。

  笔者感悟

  《大崛起》以独特的视角,清晰地阐释了在土地财政的驱动下中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桎梏以及转型方向。如今在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政府、企业以及规划师需要进一步摆脱路径依赖,建立新的发展方式,从而迎来新的城市崛起。

  结合书中内容,将这个过程概括为两个方向。一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在资金利用上以集中为主,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格局;二是在空间发展上更重视向外部的扩张。在保证快速发展的同时,这种模式也造成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过于集中、不同人群受惠差距拉大等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两个方向的发展应逐渐转变:一方面,将集中突破的一个“点”逐渐揉成一个“面”,让资金的使用惠及更多的人,这与国家目前大力鼓励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相吻合;另一方面,进一步重视存量资源的盘活,重视城市的持续运营。

  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从高规格的川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工程奇迹到惠及全国的“村村通”工程,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是增量时代大规模投资建设最好的注脚。而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使这些交通设施进一步发挥作用,产生持续的运营收益成为重点。例如,在网红经济下诞生的“淘宝村”浪潮,以及近年来以乡村游、近郊游为代表的小而美的项目的大量产生,都是涉及面广、持续运营的典型。

  如果说过去以土地财政为重要驱动力的发展是在“搭台”,那么如今需要每一个人能够在台上“唱戏”。国进、民也进,新时代的崛起是让每个人都能通过奋斗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