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08年 第3期
地震灾害与交通系统应急规划
点击量:6382

点击查看PDF全文

Seismic Hazard and Planning of Transportation Emergency Systems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大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灾害多发的国家和最活跃的地震区之一。30年前的唐山地震和刚刚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令举国伤悲。目前,我们还不能消除或避免地震灾害的袭击,那么,如何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抗灾害能力,防患于未然?在地震灾害来袭时,如何尽可能减少损失,特别是减少人口、财产密集的城市和地区的损失?城市应对地震灾害的安全保障问题,又一次成为城市规划的焦点。

  提高城市抗击地震灾害的能力,主要通过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抗震标准和保障城市交通生命线两个途径,而交通系统应急规划就是后一个方面的重点。目前,交通系统应急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对灾害面积可能覆盖整个城市,或几个相邻城市的地震灾害中交通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更是如此。目前,交通系统规划基本上按照城市正常运行情况进行考量与规划,忽略对灾害发生等非正常情况下的交通系统的应急反应研究。

  根据国内外城市在地震灾害中的财产损失分析,在地震灾害来袭时,城市交通系统的损失会占地震灾害直接财产损失的1/4左右。其中,城市的桥梁、隧道、有轨交通等将受到严重破坏,很难快速修复并在后续救援与疏散工作中及时使用;地面道路系统也将有不同程度破坏和堵塞,只有一部分道路系统可以保存下来,以承担后续的救援和疏散任务;水路交通受损最小,但破坏桥梁会成为水路的障碍。1995年1月,日本阪神地震造成大阪、神户之间高速公路10处断裂、8处崩落,粗大的水泥柱子从根折断,将500多米路面掀在一旁,需要一年时间才能修复;新干线铁轨变形,10辆列车滑出轨道,需要几个月才能恢复;几十座桥梁损毁;地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在地震灾害中能够保存下来及时用于救援的交通系统与日常交通所依赖的交通系统有很大区别。地铁、快速道路、铁路等这些正常环境下在交通系统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基础设施,在地震灾害后很难作为生命线通道。也就是说,震后城市交通的生命线要依赖平常在交通组织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地面常规交通系统来保障。这就要求在交通规划中考虑这些次要交通设施在震后应急方面的需要,同时要保证高等级交通系统在地震灾害中的损毁不会对这些交通系统的运行造成较大障碍。

  因此,交通系统应急规划要吸取国内外城市在重大灾害中交通系统运行与组织的经验教训,科学地进行交通系统应急规划,加强交通系统对各种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袭击的可靠性评估,把灾害中城市交通应急规划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防灾预案的重要内容,保障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城市救援生命线的畅通和疏散需求,有效地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在城市交通应急规划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 在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结合的规划中充分考虑应急交通组织的因素。根据目前城市道路功能等级划分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处理好城市交通生命线与土地利用开发的关系,既避免建筑损毁对交通生命线的威胁,又使交通生命线与土地利用布局结合,便于救援与疏散组织。如对于交通生命线通道,要严格控制临街建筑的高度和抗震能力。

  2) 加强城市道路系统的生命线规划。在地震隐患地区,根据设防情况,首先尽量避免采用在地震中易损毁设施作为交通生命线通道,并避免在生命线通道上建设大型高架、立交等易损毁设施;其次要研究不同等级道路系统关系,加强地面道路系统连通性,预先分析灾害中城市交通系统薄弱点或瓶颈分布,通过科学规划尽量消除瓶颈,提高交通生命线的可靠性。

  3)  加强对地震灾害中易受损的轨道、桥梁、交通枢纽等交通系统的抗震标准,尽量降低这些设施在地震灾害中的损失。

  4)  加强城市出入口、指挥中心、医院、机场、应急避难场所等关键性救援设施的交通系统的可靠性。

  5)  把城市道路广场规划与城市应急疏散空间结合起来,使广场在平常生活中作为居民娱乐、休憩的空间,灾害来临时可以作为应急避难、临时安置、疏散和救援组织的空间。

  残酷的地震灾害在损坏我们家园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科学地与之抗争,将灾害的损失尽可能降低。在城市交通规划中,根据地震灾害的规律,科学进行抗震交通应急规划,预先分析交通系统在灾害中可能出现的情形,有效提高城市交通系统在灾害中的生存能力和可靠性,使城市成为灾害中的生命之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孔令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