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合肥:新能源汽车走绕城高速或将免费
发布时间:2021-8-2717:8:52来源:合肥晚报作者:未知点击量:473   

  《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公开征求意见

  允许新能源汽车使用公交专用道;出台新能源汽车在绕城高速免费通行政策……8月26日,记者获悉,目前,合肥市科技局起草了《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箩筐”支持政策将进一步推动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赢得先机】

  合肥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近日,合肥市发改委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9.2%,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7.4%,创下历史新高。

  聚焦“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重点产业,近年来,战新产业已逐渐成为合肥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今年上半年,合肥更是动作频频。4月,蔚来汽车第10万台量产车在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下线,在同价位高端乘用车市场,创下了最快量产纪录。当月,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也正式开工建设……

  作为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新能源汽车这一战新产业在合肥发展的确已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目前,合肥集聚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应用(公交、分时租赁)、配套(充换电基础设施、电池回收)等,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

  此外,截至去年底,合肥累计建成充电桩4.8万个,车桩比近1.25∶1,接近国内发达城市发展水平,合肥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也已超24万辆,约占全国总量的5%。同时,合肥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从业人员已超过1万人。

  【产业规模】

  到2050年,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000亿元

  根据《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目标到2025年,合肥新能源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其中,目标到2050年,新能源汽车整车年产能达到1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全市汽车总产量超过50%,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000亿元。同时,目标打造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1个,公共创新中心5个,整车全新平台10个,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在智能网联领域,“十四五”期间,将初步建立行业生态。目标到2025年,中高级智能网联汽车实现特定环境市场化应用,多级别、多场景智能汽车测试和智能交通示范路网设施环境基本建成,智能网联汽车新车占比达到30%以上。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人-车-路-云”高度协同的智能基础设施初步建成。

  此外,合肥还将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包括争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融合产业创新中心,以国际化视野打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新标杆,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应用环境】

  拟出台新能源汽车在绕城高速免费通行政策

  “十四五”期间,合肥还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车推广应用环境,加大公共领域覆盖率。

  征求意见稿提出,“十四五”期间,合肥将加快实施出租汽车“油(气)改电”换购计划,2025年底前全面取消非新能源汽车经营权发放,全市原则上新增或更新公交车、出租车和网约车的电动化率达到100%;新增和更新的邮政、物流、通勤、环卫、公务等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率达到100%。此外,将开展自动驾驶示范运行,短途城际、城乡通勤领域客车电动化率达到100%。

  为提高个人用户比例,征求意见稿提出,将进一步鼓励整车企业开展“以旧换新”等模式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私人用户数量。同时,实行新能源汽车差异化交通管理,允许电动物流车在市区地面道路行驶,允许新能源汽车使用公交专用道。出台新能源汽车在绕城高速免费通行政策。

  “十四五”期间,合肥还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征求意见稿提出,“十四五”期间,合肥将推进换电站建设,解决充电慢、充电难的问题,目标在合肥市新建40座换电站,其中市区25座,郊县15座。

  同时,将进一步净化充电设施建设环境。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建小区,引导开展充电设施建设,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相邻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未经专业机构认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单位、业主委员会不得以电力容量、安全等理由拒绝在住宅小区安装充电桩。(记者 刘畅司晨)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