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交通院
项目分类检索
项目年度检索
项目检索
交通专项规划
苏州市中心区停车系统规划及智能停车系统研究 点击量:14862
项目名称:苏州市中心区停车系统规划及智能停车系统研究
承接时间:2003-06-11
委托单位:苏州市规划局
项目主持人:
技术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张国华
主要参加人:张国华、戴继锋、周乐、王有为、李晗、陈远通
项目简介:

   本次停车规划的范围为北至沪宁高速公路,南至京杭运河,东至苏嘉高速公路,西至京杭运河的中心城区,总面积为85.4平方公里。

   本项目从规划、建设、管理和收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苏州市停车问题,分别就规划范围内不同片区的特点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针对古城区特殊路网条件和保护政策,提出了基于路网容量约束下的停车需求分析方法,并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提出采取停车换乘等多种方式解决古城停车问题。结合苏州市的特点,提出了8大类,32小类用地的停车配建指标。以观前、石路、彩香和虎丘为例,对商业区、老住宅区和风景区的停车问题分别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智能停车诱导系统的规划方案已经在观前地区得到应用。

   该项目获中规院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

详细介绍:
   随着苏州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然而由于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之处,苏州市机动车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和严重。受苏州市规划局的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对苏州市中心区的停车系统进行规划,并以观前地区为例提出了智能停车系统的建设方案。

  本次停车规划的范围为北至沪宁高速公路,南至京杭运河,东至苏嘉高速公路,西至京杭运河的中心城区,总面积为85.4平方公里。

  1 苏州停车系统现状问题剖析

  1.1 停车系统现状调查

  图1 交通小区划分情况图

  掌握翔实的城市停车现状资料和问题是进行停车系统规划的基础。为摸清苏州市停车的基本情况,我们在市政府和市规划局的统一部署安排下,在市交警支队、交通局、招商局、园区规划建设局、旅游局、园林局、各区政府办公室以及观前综合管理办公室、石路、彩香街道办事处等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对研究范围内的停车设施进行了详细调查。

  本次调查大致分为三种方式:对规划区内的1168处路外停车设施、706处路边停车设施、以及123处典型货运车辆专用停车场和市区内75条公交线路的停车场站进行了摸底式基础调查;通过问卷方式对苏州市934名机动车驾驶员进行抽样调查,了解苏州市现有停车系统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意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1个配建停车场、和4个典型路边停车场进行全天的停车特征调查。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研究现状停车的基本特点,剖析存在问题,为制定停车系统规划奠定基础。

  1.2 停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1.2.1 供给与需求不协调

  ·停车设施供需总量不平衡

  根据停车需求预测结果,规划区内机动车泊位现状需求为8.01万个,而规划区内现状拥有泊位3.66万个,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极大。

  ·不同种类停车场之间的供需比例不协调

  路边停车泊位所占泊位总量的8%,住宅小区所占的泊位比例为52%,这以解决基本停车需求为主。

  由于收费等管理原因,路边泊位利用率明显高于地下停车场,与路边停车泊位十分拥挤的情况相比,地下车位却是冷冷清清。
 
  ·停车供需严重失调

  由于停车需求估计的科学性不足,使得某些地块的停车泊位严重不足,而有些地块停车场却出现了大量闲置。

  本规划将在原有的规划基础之上,兼顾停车的社会需求与基本需求,同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提出苏州市停车系统的解决方案。

  1.2.2 缺少宏观层次的停车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指导

  ·停车设施配建标准

  现行的苏州市停车配建指标分类过于粗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操作性不高,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在建设部制定的标准基础上,参考其他大城市的配件标准,制定适合苏州市特点的停车配建标准。

  ·各类停车设施的管理政策

  停车需求主要靠配建停车设施来解决,部分需求集中的地区依靠路外社会公共停车场,而路边停车泊位是对路外公共停车场的补充。但是从苏州市目前停车设施的使用状况来看,路边停车泊位的使用率较高,路外社会公共停车场与地下停车库反而成了路边停车场的补充。
 
  ·停车设施管理法规

  苏州市目前缺少对于停车设施管理的统一法规,需要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制定相关的法规,以保证相关的规划与管理的措施能够实行。

  1.2.3 停车设施建设问题

  苏州市目前的停车供需缺口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历史欠帐”所造成的,另外一方面是由于城市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导致的。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历史欠帐”问题,例如现有很多配建停车场多为临时利用单位或院落内部空地,简单设置标线而形成的,缺乏合理的规划,具有很强随意性,在细节的交通组织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和动态交通合理配合。

  2 解决苏州市停车问题的总体思路

  2.1 “规划、建设、管理、收费”四位一体

  苏州市停车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不能将某一个方面单独割裂出来解决,而应该在苏州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交流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系统考虑停车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停车设施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收费系统研究考虑,总体上来讲还需要处理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2.2 有限发展与完全满足的关系

  为了解决苏州市停车问题,我们面临三种选择:

  一:对停车问题不采取任何措施,放任自流思路

  二:以停车需求为导向的停车设施充分供应思路

  三:通过有限满足停车需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改变人的出行行为,从供给和需求双管齐下的思路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第一种做法是显然不可取的,因为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来引导与规范停车产业的发展;第二种思路即使在用地相对宽松的美国大城市中也无法实现;美国等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已经开始从单纯的建设停车设施转向了通过改变人们的出行行为来减小停车需求的做法,就是第三种思路。对比来看,苏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紧张,同时又肩负保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采取第三种思路。

  2.3 动态交通与静态停车的关系

  对于古城区,商务和金融活动高度密集,土地利用强度极高,通常情况下,按照吸引来的机动车计算的停车需求都大于中心区路网容量,除了需要考虑用地特征以外,还需要考虑动、静态交通之间的平衡来计算合理的停车需求。

  2.4 区别对待与统一模式的关系

  苏州市中心区各个片区的土地规划形态不同,建设目标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也不同,因此不能利用统一的模式来解决苏州市中心区的停车问题,各个片区需要区别对待。

  不同类型的停车设施所发挥作用不同,针对每种停车设施的管理政策、建设模式等都不相同,因此也需要区别对待,不能千篇一律按照统一模式进行规划。

  2.5 经济发展与停车设施的关系

  小汽车进入家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如果停车泊位过少,造成停车泊位过分紧张,一方面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另一方面影响动态交通,恶化交通环境,这将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如果停车泊位过剩的话,将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将对经济发展的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寻找在经济发展与停车设施建设规模之间的一个平衡点。

  2.6 近期建设与远期目标的关系

  远期目标是根据苏州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机动化水平制定的,是通过若干的近期建设计划实现的。规划中采用逐步过渡的思路,本着“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原则提出停车设施的建设步骤和建设计划,最终实现远期建设目标。

  3 各层次停车规划内容

  本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针对停车系统分别制定了规划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3.1 宏观层次

  1.科学估计规划范围内的停车需求与分布情况。

  2.提出各个片区的停车问题宏观解决模式。

  3.结合苏州实际情况制定停车配置准则与配建标准。

  4.提出宏观上的停车规划、建设、管理政策和建议。

  3.2 中观层次

  1.计算各个停车小区的停车需求情况。

  2.确定各个停车小区的规划停车设施规模。

  3.以片区为单位提出各自的社会公共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场的分布原则。

  4.提出规划范围内大型的社会公共停车场的布局方案。

  5.对古城区深入分析,提出古城区内部与环古城区的停车设施规模与布局情况。

  3.3 微观层次

  通过对四个地区的重点分析,一方面解决这些地区内的停车问题,同时为同类用地性质的地区提供相应的解决停车系统的参考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各个地区的停车系统问题分析,需求预测,停车设施规模以及布局规划,周边交通组织方案等。

  1.以观前地区和石路地区为案例,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街区的停车系统解决方案,并且提出了观前地区的智能停车诱导系统的建设方案。

  2.以彩香新村为例,提出针对苏州市“老新村”住宅用地内部的停车系统解决方案。

  3.以虎丘风景区为例,提出针对旅游设施的停车系统解决方案。
项目图片:
  • 规划范围内重点社会公共停车场布局方案
  • 停车设施供需对比图
  • 观前地区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方案
  • 观前地区停车诱导系统与交通组织方案
  • 石路地区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方案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