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态交通管理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应急交通组织与管理
发布时间:2020-2-2517:8:30来源: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公众号作者:陈宗军高级工程师点击量:87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近年来,各类重大安全事件频发,其危害也呈网络化快速扩散趋势,在此过程中,各地也在不断积累应急交通组织与管理经验。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城市交通规划在面对突发事件中的诸多问题,也反映出我们在韧性城市的建设上任重道远。本文主要结合本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对当前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急交通规划内容进行反思。

  一应急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不够重视,灾前防范意识不足

  对于本次疫情,民众关心的问题除了疫情数据以外,其次就当属交通出行(无论是设置道路卡口还是小区封闭,都属于交通需求管理的范畴)。实际中,我们更加重视灾时的应急救援,但却往往忽视了灾前的综合预防与提前谋划。在交通规划中,我们更加重视交通效率的提升,而忽略了交通作为城市基础公共服务所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安全,这不光是交通设施本身的安全,也包括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所起到的生命线功能。

  2、侧重自然灾害,对公共卫生事件涉及不多

  2018年住建部发布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要求通过系统评估,对防灾设施和重要公共设施布局、应急保障基础设施以及基础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考虑,用以指导城市规划及防灾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交通方面,主要围绕抗震防洪等自然灾害,要求明确应急通道布局、保障重要的交通设施安全运行,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建设要求。实际上,以本次新冠病毒疫情以代表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与传统的自然灾害在应急交通管理上存在明显不同,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侧重交通的快速疏散,而新冠病毒疫情的应急管理要求侧重于交通出行需求的控制;因此,各地在出现疫情后无法找到可以参考实施的预案,从而被动的仓促应战。

  3、技术方法上薄弱,信息化手段不足

  在目前的应急交通规划中,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手段,方案的科学性难以评估,大数据等的应用缺乏。实际上,由于突发事件通常难以预测,面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应急交通组织方案也不可简单的一刀切,需要通过信息平台,基于交通需求预测对不同方案进行定量模拟,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应用较为薄弱。

  4、落实上缺少保障,实操性不高

  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编制防灾规划时,只是罗列相关抗震、消防、防洪、人防等专项规划中一些指标性的要求,宏观内容过多,相关内容较为空泛,指导性不强,难以落实;除抗震中涉及少量疏散通道内容外,面对其他突发情况的交通组织与管理内容基本缺失。除部分特殊要求的城市外,防灾专项规划一般是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进行,交通组织与管理对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的反馈作用未能体现,防灾规划都是被动的服从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空间形态,导致防灾措施无法落实[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明确提出要确定城市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大型装备运输的道路网络方案,然而在具体规划中对此内容通常选择性忽略,或者仅提原则,难以真正指导实施。

  二 突发事件交通体系特征

  1、交通网络特征[2]

  不同的突发事件对城市交通网络的可靠性(路网连通可靠性、行程时间可靠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而言,发生灾害后,路网的整体可靠性会明显降低;而对于爆炸等局部突发事件,路网的可靠性降低只会出现在局部地区,并且时间上也相对较短;对于本次新冠病毒疫情,路网的可靠性随着信息的传播以及相应管制措施的出台,可靠性呈现波动,甚至随着交通需求的明显降低可靠性大大提升。

  2、交通行为特征

  突发事件会影响出行者的心理,并使出行者做出不同于日常规律性出行的出行行为;尤其在本次疫情中,随着各地采取的限制通行、社区隔离、门店关闭等措施,居民的出行次数明显降低,非刚性出行需求降到最大限度,出行工具倾向私人交通方式[3]。

  3、交通需求特征

  基于突发事件中路网可靠性以及个体出行行为的变化,交通需求总量与时间分布也将发生明显变化,并导致交通需求在交通网络上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

  另外,货运交通方面,基于突发事件的救援需求,将出现不定时的定向医疗物资运输需求;大规模多样化的生活物资运输需求有所降低,但是基本需求仍然需要得到保障。

  三应急交通体系的构建重点

  1、完善内容体系,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应急交通不仅包括突发事件中的疏散通道与场地等硬件设施,同时也应包括突发事件中的交通组织、交通需求管理等内容。建议结合规范标准的要求,综合考虑交通在应对抗震、防洪等自然灾害以及公共卫生等社会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丰富其体系内涵,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同步构建相对完善的应急交通体系。同时,将其纳入综合交通规划,结合本次与国土空间规划同步编制的契机,以减灾思想为指导,从城市轨道交通与道路网的形态、构成、容量、各种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等方面提高系统的减灾能力[4],落实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的反馈。

  2、完善应急设施,尤其是重点区域的交通设施供给保障

  应急交通设施是指在突发事件中,能够承担紧急人员疏散、物资调配、交通需求调控等关键减灾作用的交通类基础设施,一般包括应急疏散道路与场地、城市重要出入口、重要的公共交通以及用以应急的机场、铁路枢纽和港口等重要交通设施,应急设施的规划建设以安全与可靠为基本目标。

  合理规划应急交通设施,保持其良好的效能,无论在灾害的紧急救援阶段还是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均具有重要意义。应急交通设施的规划需要做到平灾结合,从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和投资保障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实行分区差别化布局,注重保证重点区域的设施供给水平。

  3、多方面考虑,制定不同等级安全事件的交通组织方案

  面对突发事件,交通组织具有复杂性、艰巨性、临时性的特点。由于不同突发事件导致的交通出行特征变化不同,因此交通组织上也需要针对性施策。

  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由于在短时间内事发区域会聚集大量需要疏散的人流和车流,使疏散道路网处于饱和超饱和状态,造成疏散车流拥堵。因此重点可以通过分区域、分时段、公共交通优先等策略实现人流和车流的快速疏散。

  对于本次新冠病毒疫情,交通组织则要求控制交通出行需求,因此不同城市可以采取分级、分区、分时的交通组织策略。分级即科学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分析其对城市运行的影响,明确对应不同等级所应采取交通组织与管理策略。分时是指结合疫情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交通策略,灾前采取交通检查等措施进行综合预防,灾时保障交通生命线的顺畅,同时采取措施抑制交通出行需求,灾后支持社区必要的生活物资运输和居民的公共交通出行。分区是指针对不同疫情等级的城市以及城市的不同地区,采取差异化的交通组织与管理策略,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模式。

  同时,本次疫情中,各地不同程度采取了门店关闭、社区隔离的手段,也导致社区团购、网购生活物资量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对维持居民基本生活的应急物流组织进行重点考虑,确保生活品质没有明显降低。

  4、提升技术手段,实时进行应急交通交织组织模拟

  由于突发事件通常难以预测,因此实际中很难事先制定万全策略;同时,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公众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技术手段,借助实时大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技术,随时对不同突发事件以及不同阶段的实施方案进行快速的定量模拟评价,为救灾及灾后恢复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应急交通方案的科学性。

  此次新冠疫情公布不久,网络上即有研究人员公布了基于手机信令跟踪和大数据分析的湖北省、武汉市进出人口流动及分布数据,给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在未来的城市应急交通规划中,数据采集的范围要求更广,不仅限于车道、路口、城区,甚至跨地区;同时数据的来源也更加广泛,除传统数据采集方式外,需要加强新技术运用,借助互联网、手机信令、道路卡口、交通枢纽出行数据,提高数据采集的广泛性与时效性。

  5、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

  应急交通的实施涉及交通、医疗、消防等多个部门,为增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提升应急交通实施效率,需要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通过协调各部门职能,将各个部门的应急行动能力综合到一个指挥调度中心,提高突发事件发生后交通信息的采集能力、对事件紧急程度进行合理判断的能力以及动态交通的实时诱导能力,从而保证各类应急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城市交通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 结语

  应急交通只是应急管理中的一项内容,但作为应急组织方案中的纽带,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各种复杂的突发事件,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技术手段上不断提高,才能逐渐增强应急交通组织与管理的水平,才能有效提升城市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以及综合免疫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朋,王志涛,马东辉,郭小东.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综合防灾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3,35(03):21-23.

  [2] 吴兴春. 突发事件下城市交通应急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3] 关士托 彭庆艳.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城市交通对策[OL].城市交通,2020.2.21

  [4] 云美萍,杨晓光,刘杨.基于减灾的城市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J].城市交通,2008(0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