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交通院
项目分类检索
项目年度检索
项目检索
综合交通规划
厦泉漳城市走廊发展研究 点击量:13861
项目名称:厦泉漳城市走廊发展研究
承接时间:2005-08-02
委托单位: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主持人:
技术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张帆
主要参加人:张帆、孔令斌
项目简介:

  厦泉漳三市经济较为发达,是福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与核心区域。三市地理位置非常靠近,任意两市间的陆路距离不超过150km。

  厦泉漳城市联盟先行确定的城市发展走廊东北起湄洲湾南岸泉州泉港区,西南至漳州、九龙江出海口地区,中间有泉州湾、厦门湾。发展走廊区域空间范围长约150公里、宽约50公里,覆盖区域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以上,走廊区域内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

  厦泉漳城市发展走廊交通专题研究先行确立了三联盟城市交通走廊规划的目标和布局原则。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同时对厦泉漳三市的交通需求进行了预测,形成了包括道路、铁路的布局与机场、港口的定位和选址在内的综合交通网络,从而起到积极推动城市走廊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共享及整合区域机场和港口岸线资源的重要作用。

详细介绍: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并行发展,带来全球大都市圈之间分工和交流、合作和竞争的日益强化。“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都将通过大都市圈这一中观地域单元体现出来。因为只有大都市圈才具备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大都市圈才拥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间竞争。”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构建城市网络几乎成了大部分大中型城市不可避免的战略,城市带、城市圈、城市群等城市地域集群景观不断涌现。

  无疑,城市带、城市圈、城市群反映了区域经济时空演进的阶段性特征,而城市联盟则具有反空间、跨越式发展的属性。城市联盟是以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联系密切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的特定区域内的城市群。通过加强城市在多层次平台上的协商、对话、沟通、交流、合作和协调,逐步实现特定城市群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城市规划统一实施和基础设施共享共建,从而实现城市和区域共同发展。联盟的组织形式,可以是等级相近、规模相似、发展水平相当的城市之间的联盟,也可以是不同层次、不同梯度、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联盟。一般要求联盟城市地域相接,但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

  厦泉漳三市地理位置非常靠近,任意两市间的陆路距离不超过150km。经过数十年的开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建设,厦泉漳三市经济较为发达,是福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与核心区域,并且日益成为福建省新型生产中心与制造业基地、先进制度与技术的创新源以及海峡西岸主要的都市连绵带。

  厦泉漳城市联盟先行确定的城市发展走廊东北起湄洲湾南岸泉州泉港区,西南至漳州、九龙江出海口地区,中间有泉州湾、厦门湾。包括厦门市,泉州市的中心城区、泉港区、惠安、晋江、石狮、南安,漳州市的中心城区、龙海、漳州开发区和长泰等,发展走廊区域空间范围长约150公里、宽约50公里,覆盖区域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以上,走廊区域内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

  虽然城市群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市场,但政府应在交通和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强建设和引导,为城市群的发展创造条件,即提供便捷的交通基础作为城市群的生长动脉,在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的建设过程中,建立一个复合型的交通体系。

  因此,区域交通运输网络是城市联盟建立的基础,厦泉漳城市联盟的建立首先应是区域交通系统联盟的建立,从长远建立区域城市群、沿海城市带的布局出发,对接各种交通网络设施,组织系统化的交通运输,以此保障功能整合与资源配置,发挥更大的区域优势。区域联系增强意味着对外交通设施网络的升级,对外交通、城市交通一体化的组织及衔接将更大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和提高整体交通运输效率。

  为此,2005年4-10月进行的厦泉漳城市发展走廊交通专题研究确立了三联盟城市交通走廊规划的目标和布局原则。规划目标为:

  ·引导城市发展,合理布局交通走廊,实现厦泉漳交通一体化;

  ·依托交通走廊,促进沿线产业整合与升级,形成产业链;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便捷的区域内外交通联系;

  ·提出近期重大设施建设,进行设施和走廊建设空间预留与控制。

  区域交通走廊的布局原则包括:

  ·区域作为一个发展整体。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应促进和加强大型交通设施的区域共享;

  ·分国家和区域层面考虑。按照都市圈内市、镇的职能和分工,合理安排与布局国家、区域、城市等不同等级的交通网络;

  ·国家走廊集中布局,减少分割。国家干线网络布局要符合发挥区域对外联系和经济辐射的需要,在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以“厦漳泉”为核心的经济体系;

  ·区域走廊扩大覆盖面。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如区域内高速公路和未来的城市、城际轨道)的布局加强区域服务中心之间的联系和城镇协调发展;区域内交通网络的布局应为规划区内的市、镇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形成合力;交通设施的布局应充分发挥区域内重要服务中心的辐射作用。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对厦泉漳三市的交通需求进行了预测,形成了包括道路、铁路的布局与机场、港口的定位和选址在内的综合交通网络,从而起到积极推动城市走廊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共享及整合区域机场和港口岸线资源的重要作用。

  厦泉漳区域未来交通联系方向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厦漳泉”经济带及福建省内陆山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及国内其他地区;以东南亚和北美为主的国际市场。

  不同层次交通服务的需求特征。“厦漳泉”地区与省内其他内陆经济腹地有望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经济体系。为发挥对内陆经济腹地的辐射作用和服务功能,必须保证人员、技术、货物、资金等诸多资源能够顺畅交流,人员流动与运输方面将包括工作、休闲、商务出行,与泉州作为经济服务中心相关的各项活动将成为客运交通的主要内容。同时,客运需求对客运交通体系提出了较高要求,既要求输送过程的舒适、便捷,又对旅行速度和时间有较高的要求。

  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联系将多以商贸和货运为主,这一范围内的商贸出行对交通的要求将主要体现在舒适和快捷。货运需求则对快速性要求较高。

  对国内其他地区和海外市场,未来仍将以制造业产品输出地的角色向国内和国际市场提供产品,对交通系统的需求将主要体现在对货运的快速、安全、经济等方面,人员的运送要求则主要体现在对航空客运市场覆盖面的要求。

  不同影响范围内的交通可达性目标。本次区域交通走廊规划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和引导未来区域与不同层次影响地区间的交通可达性,以支持城市联盟区的形成和区域服务功能的发挥。

  未来对外客运交通中,商务出行的可达性要求最高,工作、旅游等出行的要求则稍弱。

在“厦漳泉”地区及省内其他地区间的客运服务将主要由道路系统以及城际轨道交通提供;与其他沿海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的联系则应由航空、铁路等适合长距离运输的交通方式共同提供服务;至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则对航空和港口航运的服务提出了较高要求。
项目图片:
  • 交通走廊城镇空间的耦合
  • 交通走廊人口和产业布局的耦合
  • 厦泉漳现状干线公路流量分布
  • 区域城市中心和枢纽布局
  • 发展走廊综合交通规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