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泉州市综合交通规划
承接时间:2005-08-04
委托单位:泉州市城乡规划局
项目主持人:
技术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黄伟
主要参加人:黄伟、陈长祺、张浩、陈东光、戴彦欣、王靓
项目简介:
随着泉州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泉州城市交通的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交通设施的供需不足正在日益凸显,过境交通干扰、跨江交通不畅、内部交通混乱、重点路段或主要节点交通问题突出以及交通结构和系统功能欠佳等,都成为近期阻碍中心城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泉州都市区区域化发展背景下城市交通又正呈现诸多新的特征。为此,在上版综合交通规划成果的基础上,本规划通过实施全面的交通调查,在对现状交通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期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和策略,构建了泉州综合交通体系,制定出相应的交通设施规划方案,同时对都市区的快速路网络交通、轻轨(地铁)交通、铁路、高速公路等也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心城区交通矛盾突出的地区提出了交通改善方案。
详细介绍:
1.项目概况
规划范围:泉州市中心城区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主城区范围基本一致——主要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大部以及洛秀组团。根据需要,研究范围扩展到大泉州都市区范围。
规划年限:结合城市总体规划,针对城市交通发展与规划研究需要,确定各期规划阶段:近期2007年—20l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规划目标:适应泉州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的分析,制定泉州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指导编制交通设施规划方案;针对城市现状交通问题,提出近期中心城区交通改善措施并制定分期建设计划。
2.主要技术内容
2.1 现状交通问题分析
·交通需求大幅上升,主要表现在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规模稳步增加;机动化高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
·交通设施欠账较多,道路建设发展滞后于交通需求增长,现有的道路设施供给水平不足以支撑现有交通出行需要。道路级配不合理、快速路缺乏、次干路比例偏低、道路性质和功能不明确,以及路网结构不够清晰。
·公共交通的发展没有提到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层面,社会与政府对公交发展的关注和支持不够。受公交线路布局不合理、公交场站设施用地不足、港湾停靠站缺乏、服务水平偏低。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不足:现有交通难以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需求,无序蔓延式的发展造成土地利用与交通脱节。“小而散”的工业区开发模式,城市交通难以为其提供足够的支撑。同时“背山、面海、沿江”的地理特征使交通联系成为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障碍。
·政策与体制缺乏配套:区域协作的需求与行政体制分隔间的矛盾初步显露,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力度仍然不够,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亟待进行。
·管理与秩序尚待提高:交通秩序较为混乱,市民随意的交通行为普遍,交通安全教育亟待加强。
2.2 交通发展战略
2.2.1 交通发展目标
·泉州都市区交通发展目标
通过都市区对外交通网络的拓展,扩展泉州都市区的经济腹地,提升泉州都市区的竞争力,通过加强与海峡西岸都市带其他城市的联系,促进大型交通设施的区域共享,为进一步推动区域合作与发展提供交通支持,提升泉州在海峡西岸都市带的地位。通过都市区内部交通网的整合与规划,适应都市区交通需求的发展与变化,引导都市区城市空间的拓展与整合,引导都市区向完善的大都市地区发展。
·中心城区交通发展目标
与城市的总体发展方向协调一致,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有序、和谐、舒适的交通出行环境,实现社会资源公平、合理地分配,使社会各阶层都能享有平等的交通权利。引导交通需求在可控范围内合理增长,搭建适合于泉州交通出行结构。
满足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为城市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保障。应保证城市交通运行的平均运行速度在30公里/小时以上,大部分城市地区的交通运行速度在35公里/小时~45公里/小时。
2.2.2 交通发展策略
2.3 泉州都市区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2.3.1 对外公路系统规划
以“四纵、三横、一环”作为未来泉州都市区高速公路骨架,构筑泉州都市区对外高速公路网络。
2.3.2 都市区港口规划
泉州港由肖厝、斗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五大港区组成,规划万吨以上泊位140个,远期综合通过能力5.69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800万TEU。
2.3.3 民航机场规划
对区域民航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至2010年,区域航空客流将达到1500万人次/年,至2020年可能达到3000万人次规模,其中泉州市航空客流需求将可能达到1000~1500万人次。报告同时对机场扩建新机场选址方案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2.3.4 铁路规划
未来大泉州将主要建设以下主要铁路线路:福厦高速高速铁路—已开始建设;升级改造漳泉肖铁路;规划建设漳泉肖铁路秀涂、斗尾、泉港三条货运专线;建设泉州—长沙的干线铁路;建设向莆铁路泉港支线。
2.4 泉州都市区内部交通系统规划
本次规划综合各市县现有规划、建设成果,规划构筑以“两重环湾、多向放射”为主要结构的内部快速路系统,为大泉州都市区发展提供足够的交通支撑。
2.5 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
2.5.1 路网体系的层次划分
支撑泉州市交通的道路网络由以下四个层次构成:
·区域间的交通联系通道:即国家、省级的交通走廊以及厦泉漳区域联系的交通走廊,主要由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区域间快速路等构成;
·环泉州湾组合城市区内的联系通道;
·泉州市区组团间联系通道;
·泉州中心区内的联系通道。
2.5.2 中心城区规划路网结构
中心城区规划路网呈现“环放”与方格网道路混合布局的结构。
与规划用地“一心五瓣”的梅花状用地结构相对应,中心区环放状的快速路系统呈现“一环五翼”的形态特征。“一环”所在的内环快速路形成了核心区外围的保护壳,而“五翼”则通过快速路的连接分别搭建了核心区与外围各发展组团和功能区间便捷的交通联系通道,同时“五翼”外沿边线连接而成的中环路则提供外围组团间直接联系的快速通道。
2.5.3 规划路网布局
·环路系统
·主、次干路系统
·支路系统
2.5.4 道路交通组织:包括机动车主通道、货运交通、出入境和过境交通组织
2.5.5 道路红线及断面:确定了道路横断面的设计原则,并提出其设计要点
2.6 中心城区常规公共交通
2.6.1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
在泉州中心城依据未来不同城市组团分布构造不同的公交“服务分区”,以不同等级的客流集散中心(换乘枢纽)为基础、以不同等级的公交走廊为血脉,构筑功能、等级明确的公交运营网络,支持泉州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
2.6.2 城市公交交通发展目标
·公交出行发展目标
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公交优先发展。未来5年增长率不低于15%,近期(2010年)平均公交出行比例达到15%~20%;2010年~2020年递增率不低于10%,远期(2020年)公交平均出行比例达到25%~30%。
·公交运输网络、服务水平
2.6.3 公交走廊与公交枢纽规划
·公交走廊的分类:区域性走廊、市域(都市区)走廊、中心城区内部走廊。
·公交走廊的分布
·枢纽的分类、分级
2.6.4 公交运力与场站设施规划
2.6.5 公交专用道系统的规划
2.7 轨道交通系统
2.7.1 大泉州都市区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
2.7.2 都市区轨道系统建设规模
现有城市规划建设的数据表明,轨道系统规模可按照0.3~0.6 km/万人,或按建设用地0.4~0.6km/km2的水平进行规划建设。由此估算得到:泉州都市区未来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规模为100~190 km;泉州中心城区未来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规模应达到43.5~87km。
2.7.3 轨道系统的线位方案及规划控制建议
2.7.4 轨道交通线网实施建议
2.8 公路客货运交通系统:内容包括主要公路客运场站、主要的货运联系方向、主要货运通道(及过境通道)以及主要物流及货运中心布局等。
2.9 城市停车发展规划
通过对城市停车需求分析和城市建筑物配建指标研究,提出了配建停车分区与建筑物分类,并参考国内其他城市停车配建指标修订经验和实施效果,提出泉州市建筑物停车配建指标建议值。
停车设施规划对路外停车设施、路边停车设施、古城区停车规划、其它地区停车发展规划以及泉州中心城P+R停车设施进行了布局规划,并提出了城市停车政策的相关建议。
2.9.1 中心区近期交通改善
本次中心区改善规划范围包括泉州古城区以及温陵路以东的新建成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改善重点是针对古城区现有的道路交通以及古城保护的条件下提出相应的交通改善措施。
规划内容包括:中心区交通改善策略、中心区道路系统规划及交通组织、道路系统改善、交叉口改善措施,并对中心城区的交通发展对策提出建议。
2.9.2 分期建设计划
2.9.3 城市交通发展进程及策略目标
以泉州市的公共交通发展为主线,在规划期内将未来泉州的城市交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公交优先发展的起步与准备阶段ð公交优先发展的推进与提升阶段ð公交全面发展的完善与深化阶段。
项目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