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交通院
项目分类检索
项目年度检索
项目检索
综合交通规划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点击量:14244
项目名称: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承接时间:2011-01-20
委托单位: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规划局
项目主持人:张国华
技术负责人:杨忠华
项目负责人:黎明、杨嘉
主要参加人:周乐、全波、黄洁
项目简介: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位于渤海莱州湾南畔,是潍坊市沿海产业发展带和城市发展轴的交汇点,也是整个潍坊沿海开发战略的核心地带。随着环渤海地区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作为代表潍坊市参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主平台,开发建设持续升温。 

    本规划将从环渤海经济圈乃至更大的范围考虑,构建滨海经济开发区面向区域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系统梳理滨海开发区与环渤海地区、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地区、与潍坊北部沿海地区、与潍坊市区之间的关系,并与上位规划保持互动,提出综合交通系统布局方案。  

    规划编制内容包括: 

    1.对现状及既有规划的评价  

    结合交通调查数据和以往已有的交通调查及相关统计资料,对滨海经济开发区综合交通的现状特征进行剖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城市交通改善的建议 

    2.对外交通研究 

    对潍坊滨海开发区对外通道进行分析,与全市综合交通规划、沿海地区交通规划相衔接,明确滨海开发区对外交通系统布局。构建区域与对外交通综合体系,保障城市区域职能的发挥,特别是强调与潍坊城区的联系。 

    3.道路系统研究 

    与城市总体规划、潍坊市综合交通规划相配合,构建支持和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城市机动化发展相适应的道路网络。确定滨海开发区各级道路规划指标和建设标准;根据不同片区功能定位与土地开发利用特点,合理配置不同片区的路网系统规划模式。 

    4.公共交通研究 

    结合滨海开发区内部土地利用和道路结构,确定滨海开发区内部骨干公交系统线网布局。在整合城市客运交通走廊和对外客运走廊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公共交通和客运交通发展定位和目标,确定大运量公共客运系统的组成和总体布局,对关键公交走廊的道路断面进行调整。确定公共交通场站和设施的规划布局和用地规模。 

    5. 货运交通研究 

    确定滨海开发区物流设施的布局、功能定位和用地规模,配置相应的疏散交通系统。尤其是对森达美港的集疏运组织、海港物流园、先进制造业产业园的 

    6.停车规划 

    论证滨海开发区各片区停车需求,通过停车需求预测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片区配建停车指标,合理确定公共停车场布局及用地需求;提出分区停车政策。 

    7.近期建设设施研究 

    根据滨海开发区近期的发展目标和土地开发重点,安排近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交通设施建设时序,明确规划的实施策略和措施。

详细介绍:

  1.1、项目背景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渤海莱州湾南畔,是潍坊市沿海产业发展带和城市发展轴的交汇点,也是整个潍坊沿海开发战略的核心地带。随着环渤海地区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潍坊滨海的开发建设持续升温,丞需对开发区外部交通发展格局进行重新审视,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以提升滨海交通区位优势;同时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处在城市建设初期,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还在塑造当中,丞需进行系统的城市交通规划,制定城市长远的交通发展战略 。

  1.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城区、大家洼镇、央子镇,“一区两镇”范围约       677平方公里(以下简称“开发区”)。

  规划协调范围:与潍坊北部沿海地区、潍坊市中心城区及市域范围相关规划进行协调衔接。

  规划扩展研究范围:包括山东半岛、环渤海经济区等相关影响区域。

  2.3、规划年限

  与《山东省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规划暨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城区总体规划(2014-2020)》的规划年限保持一致,分为远景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重大交通设施布局及综合交通系统方案的构建以远景年为目标年限。

  3. 4、技术特点

  规划编制遵循从宏观到微观、区域到局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反映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方向和个性交通特征,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落实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

  从环渤海经济圈乃至更大的范围考虑,对区域交通发展格局及潍坊滨海的区位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系统梳理滨海与区域之间的关系,主动对接国家及区域战略规划,从协调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的关系出发,落实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布局,做好通道和设施的用地控制预留,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协调与潍坊中心城区及市域周边的关系,构建滨-潍一体化综合交通系统

  本规划编制启动时,潍坊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也正在进行。本规划借助与上位规划同步编制的优势,建立有机协调和相互反馈机制,立足开发区编制自身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协调与落实全市交通战略,做好与中心城区及北部沿海各周边镇的衔接关系。

  3)充分考虑滨海开发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建议

  开发区目前正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还在塑造当中,未来将沿着“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路径,由“开发区”向现代化的“综合新城”转变。开发区从起步、成长到成熟,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交通需求特点不同,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发展需要依赖母城,包括人员、技术支撑等。因此本规划立足开发区自身发展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发展建议。

  4. 5、主要内容

  5.1 现状认识

  •   认识一:对外交通优势不明显

  潍坊滨海新区地处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发展轴,集三区建设于一身,具备潜在发展优势,但现状对外交通廊道单一,设施水平不高,尚未融入国家干线网络,交通优势不明显。具体表现在:

  1)铁路方面,技术等级较低,且仅办理货运业务,铁路客运主要依托市区;

  2)公路方面,荣乌高速,是开发区东西外联高速,也是现状区内唯一高速,但仍缺乏延伸至腹地的纵向高等级公路。

  3)港口方面,正处于发展初期,以散杂货运为主,港口集疏运主要依靠公路。

  基于以上认识,提出本规划区域及对外研究重点为:依托国家及区域重要交通设施建设,做好规划控制、预留、衔接,构建滨海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滨海交通区位优势,加强对外联系,以有效支撑滨海经济发展。

  •   认识二:内部交通系统尚待完善

  开发区目前正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还在塑造当中,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尚待完善。

  1)综合枢纽尚未形成

   滨海新区综合交通枢纽尚未形成,长距离客运主要依赖中心城区。

  2)道路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滨海新区城市道路建设已全面铺开,仍处于以干道建设为主的阶段,次干道和支路网系统尚未建立。由于滨海新区超常规的开发建设速度,现状道路建设也超前于系统的规划设计,由此带来了一些问题,丞需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以更好的指导开发区建设。

  3)公交处于客流培育阶段

  现状依托滨海经济区汽车站,开通运行的3条具有公交基本特征的客运班线,仍处于客流培育阶段,经营体制尚不成熟。

  基于以上认识,提出本规划滨海新区区内交通研究重点为:借后发优势,博取众长,构建具有滨海特色的高效、绿色、现代的城市交通系统,以指导未来滨海城市交通的健康、有序发展。

  5.2发展趋势

  •   区域及对外交通

  趋势一:交通发展格局改变

  1)现状发展困境:潍坊市地处半岛咽喉,区位优势突出,但随着国家高速干线的建设,逐渐“被边缘化”。且随着西侧长深高速、东侧烟大跨海通道和沈海高速的规划建设,潍坊偏离国家南北高速通道。

  2)寻找发展突破口:借环渤海发展热潮和“蓝色经济”发展机遇,滨-潍一体互动,依托潍日高速、潍日铁路建设,打造南北纵向通道,主动改变交通发展格局。

  在潍坊市区形成由胶济轴和南北纵轴交汇的“十”字走廊,以巩固潍坊交通枢纽地位。在滨海形成由环渤海通道和潍日通道构成的“T”字走廊,提升滨海交通区位,使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连接京津冀、环渤海至长三角的真正的着力点。

  趋势二:融入国家干线交通网络,提升交通区位优势

  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使得滨海逐渐融入国家网络,区域复合型综合交通廊道得到强化,交通区位优势将获得大幅提升。

  1)德龙烟复合廊道:由德龙烟铁路、东-滨-烟城际、荣乌高速构成,向西与石-太-银国家级交通廊道衔接,形成国家级自西向东的出海通道。

  2)滨潍日复合廊道:由黄大铁路、滨潍日铁路、东-滨-潍城际、潍日高速构成,彻底改变潍坊无贯通南北铁路通道局面,形成联系京津与长三角地区的通道。

  趋势三:面向区域、开放式的功能培养,将使得滨海与周边联系显著加强

  依托港口、物流、产业等面向区域、开放式功能区的培养,将使得滨海与周边地区的联系逐渐增强,并逐渐发展成为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综合性枢纽,及黄河三角洲区域重要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

  趋势四:滨-潍双城联系逐渐增强

  开发区的起步、成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依赖母城,包括人员、技术支撑等,双城之间的交通需求明显,而且随着开发区经济活动的聚集,双城间的交通联系需求将呈不断增加趋势。

  •   开发区内部交通

  趋势一:开发区内部出行,将呈现明显的方向性

  基于开发区明确的功能分区,未来在滨海开发区内部,东西城之间以及居住和工业区之间,将会形成方向性明显的联系需求,而且随着开发区日趋成熟,这一现象会更加明显。

  趋势二:开发区由起步阶段步入成长阶段,功能设施日趋完善,内部交通出行需求日渐增强

  未来开发区功能、设施趋于完善,内部的交通出行需求逐渐增强,将对城市交通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要做前瞻性的考虑。

  1)近中期:形成一横一纵倒“T”字形态交通走廊,“一横”为东、西城联系走廊;“一纵”为串联先进制造产业园-交通枢纽片区-中央商务区-港区的南北轴向联系走廊。

  2)中远期:形成一横两纵“卄”字型交通走廊,“一横”为西城-枢纽片区-科教园区;“两纵”分别为先进制造-交通枢纽-中央商务区-港区、先进制造-科教-会展商务-生态旅游区。

  5.3区域及对外交通系统

  •   形成“T”型复合交通廊道

  随着德龙烟铁路、东营-潍坊城际、东营-烟台城际、潍日铁路、潍日高速、环渤海高等级公路等国家级和省级重大交通设施的修建,将在滨海新区形成由德龙烟通道和潍日通道构成的“T”字型复合交通走廊,南北向连接环渤海、京津冀至长三角;东西向连接京津冀和半岛北部轴带,使滨海真正成为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的重要枢纽节点。


•   构建面向三北沿海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作为潍坊北部沿海地区发展的核心区,随着区域及对外设施逐步完善,滨海新区交通区位优势将逐渐凸显;立足滨海,面向区域,提升港口、铁路、公路综合服务水平,构建服务三北地区及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的区域性的人流、商流、物流集聚中心,改变滨海新区长距离出行基本依赖中心城区的现状。

 

   
5.4骨干道路系统

  据城市用地布局及骨干路网规划,未来滨海新区将采用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内客外货,东客西货”的骨干路网组织模式。高速公路环合滨海,满足区域及对外联系需求;快速道路串联各组团,提供顺畅、快捷的内部交通通道;交通性干路穿针引线,增强各片区间的联系;总体形成内外交通并行不悖,相互联系协调有序,功能层次清晰明了的道路网络系统。快速路网整体呈“合纵连横,衔接内外”的功能布局和“三横三纵”的格网形态。

  5.5公共交通系统

  •   发展阶段

  根据潍坊滨海发展阶段的不同,公共交通的发展也将分为三个阶段:

  •   开发区建设初期

  重点加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班车和公交服务,主要采用市区(域)城乡班线直接深入服务开发区的组织模式,结合各功能片区的开发时序,陆续开通至港口、科教园等的班车和公交线路。

  •   开发区发展中期

  在加强与中心城区联系的同时,重点依托客运枢纽的建设,逐步完善开发区内部公交线网,形成以公交干线为主体,能够覆盖滨海各功能片区的公交服务系统。

  •   开发区发展成熟期

  与中心城区之间建立起以轨道和快速公交为骨干的双城捷运系统;在开发区内部,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交干线为主体,公交普线和支线为补充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公共交通线网。


•   轨道交通

  •   L1线

  L1线作为联系潍坊中心城区与滨海开发区的首期线,应尽量与近中期的开发重点相结合,在支撑双城联系的同时,促进近中期用地的开发,并能够服务于滨海内部居民通勤出行。

  •   L2线

  在L1线基础上,增加补充线L2线,服务于白浪河西侧。

  本规划提出的“十字交叉”优化方案,全面覆盖城市南北发展主轴纵向联系客流走廊,和东西城横向之间的客流联系走廊,并在中央商务区形成综合换乘枢纽。

  •   常规公交

  未来滨海公交干线系统将包括区外干线和区内干线两个部分,其中区外干线是延伸至开发区的城乡公交线路,主要包括与滨海联系较紧密的寿光、潍坊中心城区等的市域公交干线;区内干线为服务开发区内部客运出行的常规公交干线。

  5.6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   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将以道路横断面布设为导向,面向不同的区域特征,构建不同的服务体系。

  •   步行与自行车休闲系统规划

  滨海地区水系发达,岸线丰富,具有优质的环境资源。区域范围内应当根据不同的岸线及沿线的用地特点,结合道路与景观等工程,打造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慢行特色廊道,提升滨海地区的慢行服务水平。

    
5.7停车系统

  未来滨海开发区的机动车将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对机动车的管理政策应该采取“开放拥有,管理使用”的原则,即对机动车辆的拥有不进行限制,但对开发区中心区域机动车的使用进行管理,特别是在开发密度高、就业集中的核心区域。滨海开发区的停车管理要以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为基础,建立分阶段、分区域的停车管理政策。


1)近期:滨海开发区近期停车管理政策以严抓配建停车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配建停车场为供应主体,可以考虑在新建设的公共设施、住宅区和旧区改造的住宅区采用较高的停车配建标准。

  2)中期:滨海开发区中期停车管理政策将以调整停车供应结构为主。

  3)远期:滨海开发区远期停车管理政策是依靠科技手段,灵活进行需求管理。

  5.8旅游交通

  面向滨海地区的旅游资源,基于“枢纽+廊道”的基本模式,构建功能齐备、层次分明的旅游交通集散体系,形成专业化的旅游客运系统,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出行产品,实现高品质、多元化的旅游交通服务。根据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枢纽与旅游景区的分布特点,建议按照“先集中,后分散”的总体原则组织旅游交通。

 


 
5.9货运交通

  加强港口与铁路、公路的衔接,协调货运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建立高效、快捷的综合货运交通体系。推进滨海开发区与环渤海其他地区的对接,将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货运物流枢纽。

 

  5.10 双城交通

  在滨海开发区建设初期,由于相应的配套及服务设施不尽完善,同时其发展也需要依赖潍坊市主城区的人口及资源,必将出现大量居住在主城区的通勤职工,因此双城通勤联系需求将不断增长。到了开发区发展及成熟期,随着滨海开发区的建设,相应的居住、商业、医疗、教育及娱乐设施的不断完备,开发区本地居住的居民比例将逐年上升,相应的双城通勤交通比例将会有所下降,但总体联系需求仍将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

    
规划确定以公交和轨道为主导的双城交通模式,远期规划在滨海开发区和潍坊中心城区之间构建一条快速轨道和一条城际铁路。其中快速轨道线,由潍坊中心城区出发,延伸至滨海;城际铁路可利用东营-潍坊城际中滨海至中心城区段,衔接滨海城际站和潍坊东站。规划双城之间的联络高速包括:潍日高速和城东联络高速;快速联系干道包括:北海路、渤海路、蓝海路、东海路,海林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