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其在长沙的火车站位于长沙主城区东部,是未来长沙的东大门。为打造高标准的城市新区,形成独有的城市景观特色,促进该地区科学有序、健康协调发展,创造有机高效、充满活力的高品质城市窗口,长沙市为此组织举办“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新长沙站周边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通过深入研究规划区内外自然环境条件和特殊的规划区功能定位及职能,本着集约节约用地,实现畅达的交通功能,提出可实施性的建设健康有序、富有活力、人性化城市地区的理念与构思,确立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与景观体系,提出重点地区城市形态及空间控制要素。
在长沙市建设委员会、长沙市规划管理局的组织下,长沙市人民政府委托专家对8家国际一流规划设计机构的恶方案进行评审,本方案以全票的绝对优势一举夺魁。
二、研究范围与年限
本次规划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规划区:东至浏阳河以东3公里,南至湘府路南侧山地北端,西至京珠高速公路,北至机场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约29平方公里。
核心区:南起湘府路、北至劳动路、西起京珠高速公路、东至浏阳河,总用地面积约8.6平方公里。
研究年限:2020年。
三、主要内容
1.国外高铁站枢纽地区发展理论与实践
规划分析了国内外高速铁路建设状况与发展前景、高速铁路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高铁站场周边地区产业空间的圈层集聚特征,以及高铁站场周边地区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明确了当今高铁枢纽地区规划发展的趋势及关键技术要点。
2.新长沙站枢纽地区功能定位及产业选择
2.1 机遇与挑战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为长沙职能与地位的提升带来契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是规划区带动长沙极化发展的诱因;武广、沪昆枢纽地建设成为规划区开发的触媒;长沙“东移南拓”战略实施为规划区发展带来动力。
长沙作为湖南经济重镇,如何抓住机遇,提升自身在湖南呼应中部崛起中所承担的三市核心极地位,为区域的发展提供高端的服务,是长沙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规划区作为长沙未来的新城,其合理的定位,为明确长沙在未来三市一体化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功能定位
规划区是长株潭城市群对外交通门户、长株潭城市群CBD、长沙市商业文化次中心。
2.3 新长沙站枢纽地区产业定位分析
以规划区功能定位为基础,综合分析国内外相似地区的产业布局,最终确定地区的适宜发展的产业: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商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居住。
3.规划区概念规划
3.1 规划主题:“和谐新城”
规划区作为未来长沙的东大门,既要构筑人性、活力的新城社会空间,也要与现有长沙城市高度融合,对其文脉予以尊重,同时对其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实现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的和谐。
新城南依山体,中含磨盆洲,浏阳河曲绕城中,其自然景观形态再现了长沙“山、水、洲、城”的城市特点,新城规划和建设应在追求城市本身的整体性的同时,更加关注追求城市与自然环境整体上的和谐统一。
规划新城的主题为:构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高度和谐的新城空间。
3.2 规划主题的空间落实
3.2.1人与自然的和谐
(1)充分结合浏阳河水体和南部山体,通过对路网形态、绿地开放空间系统、建筑空间形态以及天际线的塑造与控制,创造“三湘四水”的灵动城市空间景观与形象,浓缩长沙“山、水、洲、城”的城市特征。
·依山顺水之势构筑路网,与自然空间形态相契合。
·将浏阳河水引入场地中,形成循环水体,结合绿地系统构筑生态绿链,并串联起各大功能区,以自然的生命力孕育功能性很强的人工环境,构筑一城绿色空间。
·通过特色构筑物塑造标志性的人造景观空间,同时打造自然的滨水景观,形成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有机交融。
(2)利用磨盆洲的自然生态特点规划生态公园,创造新城绿肺,在改善新城生态环境的同时,为人们在高强度开发的城市空间中创造一席纵情享受自然的领域。同时通过建筑及场地的节能设计形成场地正生态。
(3)充分利用场地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通过合理设计,打造长沙新的宜居之地。
(4)适度的高强度开发用地,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划采用“定性分析结合定量校核(包括建立交通模型)”的研究方法,确保开发量的合理性。
3.2.2人与社会的和谐
(1)高铁枢纽空间提高了现代社会的效率,拉近了不同社会空间的距离,通过构筑快捷、人性的交通体系,科学解决火车站集散交通、过境交通以及为本地区服务交通之间的关系,构建强大的网络体系,实现人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2)利用文化设施引导滨水公共空间的开发,激发人们体验多元化的城市文化。
(3)规划居住用地,安置回迁居民,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3.2.3历史与未来的和谐
(1)通过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协调浏阳河与新城风貌,让浏阳河积载着历史的底蕴与现代新城所携带的新生力和对未来的憧憬,一展古韵与新律齐飞之景。
(2)通过混合用地、公园等弹性用地的控制,给新城未来发展留住余地。并通过道路规划及用地布局留出城市未来向东发展的可能。
(3)铁路线及浏阳河均南北穿透规划区,阻碍了新城东西向的交通联系,铁路线更是使城市空间发生了断裂,新城未来的发展受到影响。规划从交通、视廊、景观、建筑、功能五方面进行规划、控制,对被割裂的新城空间进行缝合。同时,从交通、功能、发展轴线等方面对规划新城和长沙现有城市进行缝合,在构筑新城自身有机统一整体的同时,实现长沙总体城市新老空间的和谐。
3.3 新城空间结构
结合规划主题,规划了“一核、一心、两轴、一链”的新城空间结构。
3.3.1一核
根据前述规划区功能定位,结合新长沙站交通枢纽及浏阳河两侧滨水空间,规划服务于长株潭城镇群的中央商务区,以及服务于长沙市区的商业文娱休闲中心,共同构成规划区的发展中心核。
3.3.2一心
结合TOD开发策略,考虑服务范围,将浏阳河东规划为新城自身服务的商业办公文化中心。
3.3.3两轴
以发展中心核、片区服务中心为发展节点,结合前述未来长沙城市格局的变化,与未来长沙城市发展轴向保持一致,构筑规划区东西向发展主轴,同时也将形成新城的景观主轴,展示长沙东大门的城市形象。
以浏阳河水域为纽带,结合功能布局及景观设计构筑规划区南北向发展次轴,同时也是展示新城自然景观特色的第二条景观轴线。
3.3.4一链
规划将浏阳河水引入规划区,并由六个绿化公园和开放绿地系统共同构筑生态绿链,串联起新城主要功能发展区及居住组团,如此分散且连续的绿地开放空间,为新城注入盎然的绿意,让人们拥有更多机会享受自然。同时,既充分体现场地特色,又是实现新城空间缝合的手段。
4.核心区城市设计
4.1 核心区设计理念
在规划区“和谐新城”的主题统领下,提出两大设计理念:
(1)交通的发展为新长沙站地区的开发带来巨大的机遇。利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等高可达性的交通区位优势,以新长沙站为核心,构建高效、快捷、一流,集公交枢纽、长途客运、停车等设施于一体的“新城核心枢纽”。
(2)结合枢纽各种交通组织,通过立体化的人车分离系统的构建,以及用地功能的竖向叠加,创造人性、舒适、便捷、绿意盎然的“立体庭院”,实现密集立体型的新城空间。
4.2 设计理念的实现方法
4.2.1“新城核心枢纽”:高效交通、无缝换乘
(1)提供高铁、轨道、社会车、出租车、公交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等不同种类交通方式的可达性和便捷性,构筑高效、无缝的换乘系统。
(2)满足高铁站枢纽对机动车的要求,合理组织车站枢纽集散交通以及过境交通,根据交通容量、策略的研究设定道路等级,保证道路的设置能满足未来区域发展后所带来的交通需求。
4.2.2“立体庭院”:立体步行、竖向混合、绿化水体
(1)结合枢纽人流特点,构筑三层立体交通系统——“‘T’型二层步行平台+‘丰’字型地下步行街+地面机动车组织层”,将磨盆洲、滨水空间、高铁站房、站前广场、车站西侧商业设施有机连成一体,构建了新模式的、宁静的快慢分离系统,同时有效激活滨水空间。
(2)通过将不同功能(商业、服务、办公、居住)竖向叠加到一栋建筑中,实现用地功能的立体混合。
(3)将浏阳河绿地水体引入核心区,结合屋顶绿化等竖向绿化手法,营造在高密集立体城市空间中的庭院空间。
4.3 核心区空间结构
4.3.1立体步行空间
构筑“T”型二层步行平台系统,加“丰”型地下步行系统的立体空间。
4.3.2指状绿地系统
营造垂直于浏阳河的“指状绿地系统”,构筑核心区开敞空间的体系。
4.3.3中央活力区
以中央商务区为载体,融合高铁交通枢纽、商业、文娱、休闲中心,塑造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央活力区”。
4.3.4斜轴开放空间
构筑“斜轴”开放空间,在空间意象上联系长沙古城和革命圣地-韶山,将长沙“楚汉名城”、“革命胜地”的文脉特质延续至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