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停车场三年建设专项规划 |
点击量:3411 |
项目名称: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停车场三年建设专项规划
承接时间:2015-12-09
委托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项目主持人:戴继锋
技术负责人:杨忠华
项目负责人:汤文倩,李长波
主要参加人:周乐、李晗、钮志强、王宇、陈仲
项目简介:
近年南昌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停车场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停车泊位缺口不断增大。青山湖区是南昌市东部的行政辖区,下辖4镇3街道1园区,地处城乡插花地区,停车问题尤为突出,亟需编制停车场建设规划,指导停车场合理建设,缓解城市停车供需矛盾
1、总则
为了加快近期南昌市停车场建设,缓解日益严峻的停车矛盾,南昌市政府统一部署启动各城区停车场三年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以指导各城区近期停车场建设。
《南昌市青山湖区停车场三年建设专项规划》是青山湖区近期城市停车发展和停车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并为青山湖区中长期停车发展及停车设施建设提供指导。
•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青山湖区和核心区两个层次。
1、 青山湖区:即青山湖区下辖的4镇3街道1园区,规划面积约66km2,是本次规划的研究范围。
2、 核心区:即洪都大道、国威路-创业路、高新大道、解放西路围合的青山湖区核心区域,亦是停车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合计约12.8km2,是本次规划的重点研究区域。
• 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重点研究期限是近期三年,即2016-2018年,着重于路外公共停车场的规划布局建设。同时,兼顾中长期发展,提出2020年及远期的规划目标和实施策略,以及2020年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议选址方案。
• 停车场的分类
青山湖区停车场分为配建停车场、路外公共停车场和路内停车场三种类型,其中路外公共停车场和路内停车场合称为公共停车场。
• 交通小区的划分
规划将青山湖区划分为55个交通小区,作为本次规划研究重点的核心区被划分为28个交通小区,外围区域划分为27个交通小区。本报告停车需求预测以交通小区为基础进行。
2、规划目标及原则
• 规划目标
1、 贯彻和落实上位规划所确定的交通发展政策,有效应对青山湖区社会经济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
2、 近期三年采取以加大停车设施供应为主,调控需求为辅的策略,缓解停车供需矛盾。同时考虑远期通过交通需求管理调控手段,引导城市机动车的合理使用。
3、 根据青山湖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限制条件,制定符合青山湖区发展要求的差异化停车发展策略。
4、 研究确定远期合理的停车设施供应规模和比例,并依此指导近期三年停车设施的建设和布局,支持和引导城市停车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规划原则
1、 重点原则。重点关注建成区(老城区)停车供需矛盾,并以新建公共停车场方式予以缓解。对配建停车位及路内划线停车仅提出规划建议。
2、 审慎原则。停车场并非越多越好,停车设施供给直接刺激个体机动化出行。另外土地价值宝贵,需考虑经济账。
3、 优先原则。停车设施建设形式以地下和立体停车形式为主;停车设施布局上优先考虑解决住宅用地的基本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模上优先采用中、小规模(不超过500)。
4、 引导原则。依托停车设施供给实现“以静制动”,规划引导与满足需求相结合,力争“停车-道路-用地”三者协调。
5、 软硬原则。设施布局规划应在特定的停车管理策略下开展,重点就投资、建设、权属、运营、使用、收费、管控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3、城市停车发展战略
• 停车发展战略
1. 战略一:停车需求分类供应战略
规划针对不同类型的停车需求及其对整体交通系统的影响,制定不同的停车供应战略。青山湖区城市停车需求分为居住地停车需求、工作地停车需求和公共停车需求。
[1] 居住地停车需求:扩大供给,适度满足。
[2] 工作地停车需求:调整小汽车使用,引导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3] 公共停车位需求:多方式、多途径统筹社会公共停车位需求与供给。
2. 战略二:停车设施供应分区战略
在停车设施的供给上,应该针对青山湖区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战略,结合青山湖区现状及规划的土地利用情况和人口情况,确定青山湖区范围内的停车供应战略分为3个层次:停车严格控制区、停车适度满足区、停车协调发展区。
3. 战略三:停车规划、建设、管理和收费一体化战略
对停车的问题进行一体化建设,形成自身完善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体系,是解决青山湖区市停车问题的当务之急,也是贯彻青山湖区市交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战略四:停车产业化和社会化战略
停车设施建设形成产业化,最基本的方向就是要实现规模化经营。除建筑物配建停车、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等建设方式外,鼓励企业投资兴建新的公共停车设施,并通过资本运作、资源整合的办法来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
停车设施建设社会化,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实施“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停车设施使用社会化,鼓励配建停车场向社会开放,形成配建停车场与社会停车场有机组合、相互补充的局面。
5. 战略五:停车场建设多样化战略
停车场建设形式采用地面停车、路内停车、地下停车、停车楼、机械式与非机械式等多种停车形式,并根据青山湖区不同片区的用地条件,相应采取适宜的停车形式,同时在停车场规划建设中积极推进停车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使用。
停车发展目标
规划青山湖区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必要补充的停车格局,逐步建立合理的收费体制,健全管理机制,推动停车发展的社会化、产业化,实现青山湖区停车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1. 停车严格控制区:为了改善动态交通的运行环境,严格控制路内停车场的建设和布局规模,新开发项目适当提高配建停车标准。在核心区加大路外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力度,以弥补原有配建停车的历史欠帐。
2. 停车适度满足区:以配建停车泊位供应为主,适当提高路外公共停车场的比例。
3. 停车协调发展区:基本依靠区内配建停车满足停车需求,公共停车设施保持较低的比例。
• 停车实施策略
根据青山湖区不同时期城市社会经济及机动化发展特点,分三个阶段制定南昌的城市停车实施策略。
1. 近期(2016年——2018年)
[1] 采取以加大停车设施供应为主,调控需求为辅的策略;
[2] 加大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缓解停车供需矛盾;
[3] 适度实施停车需求管理政策,合理规划停车设施,逐步使停车者接受停车需求管理的理念。
2. 2020年
[1] 按照有效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城市核心区路外公共停车场的布点;
[2] 结合青山湖区新建功能中心,支持服务产业布局,增强主要发展轴和片区的公共停车设施建设;
[3] 有效完善青山湖区停车政策体系,加强停车管理。
3. 远期(2020年以后)
[1] 采取以控制停车需求为主,停车设施供给为辅的策略;
[2] 城市机动车总量进入较为稳定的时期,停车需求保持在相对较为合理的水平。
4、停车需求预测
• 现状停车需求预测
预测青山湖区现状需求为7.89万个泊位需求。其中基本车位需求6.67万个,出行车位需求1.22万个。
青山湖区现状停车位缺口约为2.19万个。其中基本停车泊位缺口约1.96万个,出行停车泊位缺口约为0.23万个。
• 2020年停车需求预测
规划期青山湖区停车泊位总需求为14.56万个,其中基本车位需求为12.13万个,出行车位需求为2.43万个(外来机动车停车需求为0.19万个)。
• 2020年停车供给规模
根据青山湖区停车发展战略,规划期青山湖区停车泊位供给为13.92万个,其中基本车位11.52万个,提供出行泊位2.40万个。
5、停车系统建设规划
• 近期建设规模
结合青山湖核心区的实际需要,考虑适当加大路外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规模,弥补辖区内老旧小区配建不足的矛盾、支持承担市级公共服务功能。近期按照配建停车泊位缺口的20%进行增建,需要增加约4500个路外公共停车泊位。近期合计需建设路外公共停车泊位约6800个。
• 建设准则
以易实施为主,难实施为辅;以核心区内建设为主且考虑均衡服务,临近周边为辅;以服务住宅缺口为主,市级公建为辅;以地下、立体形式为主,地面为辅为主,地面为辅。
• 近期路外公共停车场规划布局
以建设准则为指引,规划选取22处近期停车场建设意向点,总泊位规模6800个。详见表一。
• 建设分期
按照“2016启动示范、2017显著见效、2018基本缓解”的原则,明确逐年的建设计划。详见表二。
• 近期停车建设实施保障措施
1. 财政投资估算
根据近期路外公共停车场建设规模,预计投资总额约为5.4亿元。详见表二。
2. 部门分工
明确涉及停车建设的各相关主管部门的职责:
[1] 区规划部门负责本市停车场建设的规划;
[2] 区建设部门负责停车场建设的管理工作;
[3] 区公安交管部门负责与机动车停放和停车场经营有关的管理工作;
[4] 区政府工商、价格、城市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停车场的有关管理工作。
2020年路外公共停车场布局选址建议
结合青山湖区十三五规划,支持“一核两轴三区五极”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推进“四大平台”建设,至2020年建议新增27处路外公共停车场,总规模约7400个。
• 远期路外公共停车场规划发展建议
远期重点增强外围城市功能中心的停车设施建设,在严格执行配建停车泊位建设的基础上,主要在临江商务区、高新大道北段、京东大道南段、昌东工业区西、罗家等新建功能中心加大路外公共停车场建设。
• 路内停车规划建议
路内停车占总停车需求的4%左右,现状应控制在3100个左右,规划年应控制在5800个左右。
为了提高核心区目前的静态交通管理水平,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采用人工或咪表管理,在中心地段需严格控制总量供给,辅以阶梯价格调控手段。对于土地开放强度相对较低的外围区域,建议以加强停车秩序管理为主,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收费或按次收费等措施。
• 近期停车管理建议
1. 政策制定
[1] 尽快着手编制青山湖区停车系统规划建设和停车管理的相关政策;
[2] 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实施地区差别化的收费标准;
[3] 采取累计递增收费的方式,提高停车泊位的周转效率;
[4] 制定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推动停车发展产业化;
[5] 参考国内外发达城市经验,进一步完善和修订目前的配建停车标准。
2. 管理措施
[1] 加强对新建项目的审核和管理,对配建停车场泊位不按要求建设或建成后挪作他用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2] 除特殊情况外,鼓励企事业单位配建停车场对外开放,并根据规定收取相应的费用;
[3] 改变目前新建居住区“只卖不租”的现象,提高有限的城市停车资源的使用效率。
3. 设施建设
[1] 完善城市停车设施标志、标牌和划线等管理硬件设施;
[2] 促进核心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的建设;
[3] 鼓励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化运营。
近期针对性的停车改善措施
针对近期不同城市停车类型存在的问题,结合其停车使用特征,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1. 针对建筑物配建停车的改善措施
[1] 鼓励相邻建筑物联合建设停车场。
[2]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投资建设路外公共停车场,为周边企事业单位提供停车服务。
[3] 加快建筑物停车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广停车电子收费系统,提高停车设施的运行效率。
2. 针对住宅配建停车的改善措施
[1] 进行现有小区地下空间的利用,适度扩大停车泊位的供应。
[2] 充分利用住宅小区周边道路资源设置夜间停放泊位。
[3] 将住宅小区内已有地面停车场改建为立体停车场,提高有限停车用地的效能。
[4] 保证生命通道的前提下,对小区内部道路进行合理泊位施划,适当考虑进行路边绿地改造,以解决乱停车现象。
[5] 利用住宅小区周边企事业单位配建停车场作为住宅内车辆的夜间停放场所。
[6] 在住宅小区周边建设路外公共停车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住宅小区配建停车的严重不足。
3. 针对城市公共停车设施的改善措施
[1] 政府应加大公共停车设施的财政投入,制定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促进停车设施建设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2] 限制路外公共停车场出租泊位比例,发挥其有限泊位的使用效能。
[3] 改善路外公共停车场硬件设施,提高其管理和运营水平。
[4] 在城市功能中心地区加快智能停车诱导系统的建设,便捷公共停车设施的使用。
[5] 建议路外公共停车场结合各种建设项目进行综合开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以节约用地资源。
[6] 在停车设施紧张区域内路内停车场宜设置眯表进行收费。
6、实施管理政策建议
• 加强公众宣传
加强停车政策的公众宣传是停车建设、管理以及后期资金回收和运营维护的必要准备。重点应向市民传递设施建设与需求管理的必要性、设施建设与管理的益处、重点查处的停车行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停车泊位的归属划分、停车收费的费用用途等信息。
• 加强对非法停车查处
能否对非法停车进行有效查处是决定青山湖区三年停车场建设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应明确执行主体,确立处罚标准,确保从严执法、从重执法。
• 制定地方停车法规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停车管理条例和鼓励办法,指导和推动城市停车设施的建设。
• 逐步开放市场定价
逐步放开政府对停车收费的管控,采用市场条件方式逐步放开停车价格,吸引社会投资建设、运营停车场。
• 鼓励居民区采取停车自治
因地制宜,结合青山湖区当地居民实际需要,采取居民自治的手段,由点推向全区。
• 停车收益资金使用
车主和相关利益者清楚地看到他们所缴纳停车费的具体用处,所得应用于可持续交通发展项目中。
• 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
贯彻落实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要求,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停车场、交通枢纽停车场(含P+R)、大型商超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专业营销(4S)店、具备条件的加油站等地布设充电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