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核心区交通项目是配合哈尔滨市政府提出的“改善中心区交通状况,繁荣中央大街商业,保护和恢复中央大街传统历史风貌,加强和建设现代化交通管理措施,规划建设中央大街步行商业街”。其目的是综合改善和发挥旧城中心区整体环境和功能。
技术路线
中央大街步行街功能的实施,首先要对一定影响范围内的道路交通进行系统研究。步行街的开辟并非单纯地道路封闭和机动车禁行,而是一定影响区域内道路系统的重新组织和交通的合理分流。本项目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正是基于对步行街规划建设内涵的理解,以服务于中央大街步行街建设为基础,确立规划技术路线如下:
·以不进行大的工程建设为约束条件,充分利用和挖潜现有道路交通设施,组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路网系统;
·以交通的可达条件维系商业吸引与繁荣;
·在交通的组织与改善中融入必要的交通需求管理对策;
·广泛建立在对现状特点、特性的识别,技术路线的制定突出反映‘综合’与‘实际’,重点解决与中央大街相关的关键问题等。
规划方案
根据中央大街沿路布局功能和人流集中情况,规划中央大街步行街为自西二道街至西十四道街,计800米左右的部分路段完全步行街,保留横穿中央大街的4条东西交通联系通道,既西二道街~上游街、西五道街~红霞街、西十二道街~霞曼街、西十四道街~红星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区域外围干道、区内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为体系的等级合理、功能匹配的区域道路网络系统,其余与中央大街交叉的支路封闭为到达性道路和停车道路。
依据确定的道路系统规划进行相应的交通组织。
·对机动车交通进行了区域性联系交通和区内到达交通的区分与组织,优化了道路的不同交通功能,充分发挥整体路网的作用。
·在公共交通线网布置上,优先增加横穿中央大街东西通道上的公交线网密度,公交港湾站点的设置靠近中央大街一侧,提高中央大街公交乘客的方便程度。
·根据北方城市适宜自行车行驶时间短和相对较少的特点,建立了初步非机动车系统。
·根据步行街功能的分段,进行人流组织,并以中央大街为主线进行步行系统的多向延伸规划。形成中心区主要商业购物步行系统和娱乐功能的步行系统。
·在停车场的规划上,结合城市土地使用性质,集中布设区域公共停车场。开辟中央大街两侧11处封闭支路,共计800泊位的停车场,基本满足中央大街核心地区的停车需求。
·在交通监控系统总体设计中,确定了主、次干道共计40个灯控路口和14个监视路口的总体方案,使该地区原有的少数单点运行的信号路口和绝大多数的人工管理路口,统一纳入到现代化的系统控制之中,使交通流在受控区域内有序运行,提高整体路网运行效率。
提出道路交通改善措施和规划设计方案
·外围分流道路的拓宽与改造,以增加交通截流和该地区交通疏散能力。如议程中田地街和区域外围安国街的拓宽,经纬街北段通过断面调整达到全线通行能力匹配。
·利用区内道路人行道普遍偏宽的条件,通过削减部分人行道的宽度,形成与机动车道分布和利用相匹配的道路断面,达到提高通行能力的目的。如:与中央大街交叉的西十二道街~霞曼街核心通道,通过这一措施可以使部分路段的12米达到全线14米左右,提供双向4条机动车道;同样道理,通江街全线由11米增至15米;尚志大街和地段街北段通过改善达到全线断面一致。
·通过局部区域单向交通组织和路口禁左,疏街交通集中的压力。通过尚志大街、经纬街等主干道的中央分隔,限制支路的密集交叉影响,保障主干道的交通作用。
·对研究区域内的主要27个道路交叉口进行交通渠化设计,其中含有工程措施的路口为5个,均为制约系统路网的重要交叉口。交叉口改善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进口车道的增加,达到通行能力的提高和挖潜系统路网的潜力。
·提出相关规划建议。
技术特点
该项目的主要特点是时间紧、实际性强、涉及内容多,基于这样一个项目特点和背景条件,必然要求项目成果具有极强的实际操作性,并且项目的成功与否能在较短时间的实施过程中得到证实,这无疑是对项目组的挑战和规划技术的检验。
实施效果
项目于1997年5月付诸实施,通过中央大街开辟为步行商业街运行几个月的检验,得到了专家的较高评价和广大市民的认可。一是实施过渡过程中整体路网系统上没有出现严重的交通拥堵,有效地配合了商业步行街的顺利实施;二是在该地区道路基础设施利用率减少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投资改善了该地区原有的交通紧张矛盾;三是交通的保障条件为中央大街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效益和综合环境质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