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资讯
|
点击量:288 |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9万km、公路通车里程30.2万km、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2 400 km,民用运输机场达到270个以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0 000 km左右,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5%以上,普速铁路瓶颈路段基本消除,“71118”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现代化机场体系基本形成。
《规划》提出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夯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础支撑、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现代化、扩大优质运输服务供给、加快智能技术深度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等内容。
“双碳”目标之下,《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首先要优化调整运输结构,逐步构建以铁路、船舶为主的中长途货运系统。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规划》还提出推广低碳设施设备。规划建设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重点推进交通枢纽场站、停车设施、公路服务区等区域充电设施设备建设,鼓励在交通枢纽场站以及公路、铁路等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及储能设施。
其中,在加快智能技术深度推广应用方面,《规划》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构建泛在互联、柔性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交通系统。
《规划》展望2035年,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绿色集约、智能先进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建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快货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基本形成,基本建成交通强国。
(中国政府网,2022-01-18)
2021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5亿辆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5亿辆,扣除报废注销量比2020年增加2 350万辆,增长6.32%。2021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 674万辆,比2020年增加346万辆,增长10.38%;比2019年增加460万辆,增长14.31%。
截至2021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02亿辆。2021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汽车2 622万辆,比2020年增加198万辆,增长8.16%。其中载货汽车新注册登记404万辆,比2020年减少12万辆,下降2.88%,呈下降趋势。摩托车新注册登记1 005万辆,比2020年增加179万辆,增长21.67%,近三年保持快速增长。
全国有79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同比增加9个城市,35个城市超过200万辆,20个城市超过300万辆,其中北京、成都、重庆超过500万辆,苏州、上海、郑州、西安超过400万辆,武汉、深圳、东莞、天津、杭州、青岛、广州、宁波、佛山、石家庄、临沂、济南、长沙等13个城市超过300万辆。
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0%,扣除报废注销量比2020年增加292万辆,增长59.25%。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22-01-12)
2021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送乘客237.1亿人次
截至2021年12月31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69条,运营里程8 708 km,车站5 216座,实际开行列车3 120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37.1亿人次、进站量144.8亿人次,全年完成客运周转量1 978亿人次·km。
2021年,新增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5条,新增运营里程1 168 km,较2020年增长约15%;洛阳、绍兴、嘉兴、文山、芜湖、嘉兴(海宁)、镇江(句容)7个城市首次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2021年,全年完成客运量较2020年增加61.2亿人次,增长约35%,达到2019年的99.2%;全年平均客运强度约0.82万人次·km-1·d-1,较2020年增长约14%,较2019年下降约28%。
(中国新闻网,2022-01-13)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印发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管局、中直管理局联合印发了《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就发展绿色交通消费作出系列安排。
《实施方案》要求,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车辆购买限制,推动落实免限行、路权等支持政策,加强充换电、新型储能、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车船用液化天然气(LNG)发展。推动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有序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鼓励汽车企业研发推广适合农村居民出行需要、质优价廉、先进适用的新能源汽车,推动健全农村运维服务体系。合理引导消费者购买轻量化、小型化、低排放乘用车。
对于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实施方案》要求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等新能源汽车应用占比。此外,还要求深入开展公交都市建设,打造高效衔接、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出行占比。鼓励建设行人友好型城市,加强行人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鼓励共享单车规范发展。
(中国新闻网,2022-01-21)
交通运输部持续推进交通运输适老化出行服务体系建设
交通运输部将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持续推进交通运输适老化出行服务体系建设。2021年2月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无障碍装备设备,提高特殊人群出行便利程度和服务水平。健全老年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满足老龄化社会交通需求。
交通运输部表示,已会同全国老龄办等7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老年人残疾人出行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为老年人提供优惠乘车、无障碍出行服务、设置专座等提出相关要求。同时,各地加大道路水路客运站、城市公共交通综合枢纽、运输车辆和船舶,以及铁路、民航的适老化出行环境建设和改造力度。建成北京南站、上海虹桥、深圳福田等一批城市综合客运枢纽,配备了高标准、人性化的无障碍服务设施。上海、广州等城市逐步将城市公交车辆更新为低地板公共汽车,并采用移动踏板和一级踏步设施,为老年人乘车提供方便。
针对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数字鸿沟”,交通运输部将“便利老年人打车出行”纳入2021年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重点推进。指导各地开通95128电话叫车、网约车“一键叫车”等服务,采取优选派单等措施,为老年人快捷叫车提供便利,2020年以来已为600余万老年人提供打车服务。
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完善适老化出行顶层制度设计。全面梳理交通运输相关现行标准,以老年人出行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为原则,充分考虑老年人安全、便利出行的实际需要,健全适老化出行相关标准体系。鼓励提供电话约车、专用约车软件等老年人出行服务产品,支持出行服务企业研发适老化出行地图等。
(中国新闻网,2022-01-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印发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之后,国家印发的第二个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出川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形成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实现重庆、成都“双核”间1小时通达,“双核”与成渝地区区域中心、主要节点城市1.5小时通达,与主要相邻城市群核心城市3小时通达目标。《规划》印发实施将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速形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
与其他交通规划相比,《规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四网融合。《规划》提出以重庆、成都“双核”为中心,成渝主轴为骨架,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布局和一体衔接,按照“网络有机衔接、功能服务兼容、时序远近适宜”的原则,有序推动一批项目建设,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二是强调枢纽衔接。《规划》通过强化枢纽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协调,建设枢纽疏解线或联络线,完善客运枢纽体系;通过完善铁路货运站场布局,补强集疏运体系,补齐“最后一公里”短板等提升货运枢纽功能,进一步强化枢纽间有机衔接。
三是强化运营一体。《规划》以“服务兼容、信息共享、联程联运、客货并重、功能融合、绿色发展”为重点,强化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便捷出行、管理协同、融合发展等,要求新建市域(郊)铁路主要车站需具备越行条件,实现“站站停”与“大站停”相结合的灵活运输组织,以此提升多层次轨道交通的运营服务水平和出行体验。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12-10)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白皮书(2014—2020年)》正式对外发布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白皮书(2014—2020年)》正式对外发布。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省市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从“蓝图”迈向“现实”。截至目前,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主骨架基本建立,多层级轨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公路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通畅,机场群、港口群建设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横、四纵、一环”的京津冀网络化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协同发展水平在全国走在前列,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轨道交通方面,“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并不断发挥作用。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以北京市、天津市为核心枢纽,贯通河北省各地市的全国性高速铁路网已基本建成。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此外,7年来,三省市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三省市出行信息纳入“出行云”平台并向社会开放,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不断推广使用。截至2020年底,三省市已发卡700余万张,与全国288个城市互联互通,一卡走遍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出行模式基本形成。
(央广网,2021-12-28)
《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
《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15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提出了重点任务安排和组织实施要求。
《意见》指出,要坚持“承接疏解、错位发展,改革创新、试点示范,协同联动、一体发展”的原则,有序承接符合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提升对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能力,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和旅游等功能,推动政策措施和试点示范项目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探索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示范。
《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围绕六个方面部署了重点任务: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二是推进功能疏解,开创一体化发展新局面;三是强化规划管理,创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典范;四是加强环境治理,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五是对标国际规则,搭建更高水平开放新平台;六是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新华社,2021-11-26)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出炉
四川省政府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后,中国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也是中西部唯一一个。
《规划》明确,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成都市,德阳市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中江县,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青神县,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面积2.64万 km2,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 761万人;规划范围拓展到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全域,总面积3.31万km2,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 966万人。
《规划》提出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八大任务。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方面,以同城化发展为导向,强化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增强小城市、县城及重点城镇的支撑作用,构建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方面,打造成都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推进能源、市政、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对接成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新闻网,2021-11-30)
福建规划建设千公里滨海风景道
《福建省国道G228线滨海风景道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根据《方案》,福建将投资约430亿元把228国道福建境内段打造为视域景观优美、配套体系完善、沿线体验丰富、旅游业态创新的国内一流品质滨海风景道。
该项目途经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全长超1 000 km,将着力完善沿线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标志标线、绿化景观等交通旅游服务体系,推动交通运输与旅游深度融合。《方案》提出,228国道滨海风景道将从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六市选取若干特色路段,重点打造一批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示范路段;重点路段将加强与周边交通枢纽、主要景点的衔接,加快完善公共汽车停靠站等公共设施,提供游客集散、房车营地等多样化服务。
除228国道滨海风景道,福建将按照“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以路串景、以点带面”的思路,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衔接铁路场站、高速公路互通、航空机场、港口码头等重要交通枢纽节点的联络线,打造“快进”交通网络;建设滨海步行道、运动慢道等慢行系统,打造“慢游”交通网络。
(人民网,2021-12-22)
深圳市新改建非机动车道约353 km
2021年,深圳市进一步完善非机动交通出行网络,规划建设自行车高速公路和非机动交通骨干网,推动非机动交通活动空间精细化改造。2021年共完成新改建非机动车道约353 km,超额完成原定300 km的工作任务。深圳市非机动车道总里程达2 561.2 km,占道路里程比例19.9%。
(深圳卫视,2021-12-24)
国内首个24 h自动驾驶公共汽车在武汉试运营
国内首个24 h服务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接驳公共汽车——东风悦享Sharing-VAN“春笋号”,在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正式开启内部试运营。“春笋号”自动驾驶公共汽车不仅拥有360度无盲区感知能力,还具备传感器、计算平台等模块的全冗余设计,可以识别车辆周围障碍物、速度快慢等,还同时具备车道线检测、车辆行人检测、道路边界检测功能,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目前,“春笋号”自动驾驶公共汽车实现了公开道路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可灵活应对各类城市复杂交通场景。
“春笋号”自动驾驶公共汽车主要服务武汉市轨道交通16号线小军山地铁站到春笋智慧青年城站、春笋智慧生态城到“池中间”之间的短途通勤接驳。共有4条线路,里程约15 km。“春笋号”自动驾驶公共汽车与其他公共汽车同线运行,共用停靠车站。正式投入运营后,将为沿线15个小区约5万居民提供服务。
(长江日报,2022-01-20)
美国自疫情后自行车出行量显著增加
美国街道之光数据网站(https://www.streetlightdata.com/)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美国城市迎来了自行车出行量的稳定增长,在后疫情时代增长趋势并未消退。
2020年夏季,受疫情影响,道路交通量骤降,同时受开放街道项目的影响,自行车出行量激增。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增量并未昙花一现。与2019年夏季相比,2020年和2021年同期自行车出行量分别增加49%和30%,其中不乏通勤出行。讽刺的是,很多自行车出行文化深厚、出行设施完备的城市却拉低了全美平均水平,波士顿、华盛顿特区、洛杉矶、芝加哥等地区反而有所下降。这恰是由于这些城市原有的通勤出行量减少了。
不同类型城市变化趋势各不相同。亚特兰大和拉斯维加斯2021年比2019年增长约25%,2020年同比并没有显著增长。阿拉巴马州伯明翰、西弗吉尼亚州首府查尔斯顿等中型城市2021年比2019年增长超过50%。一些西海岸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略有降低。
田纳西州纳什维尔自行车出行量激增45%,自行车活跃度排名由疫情前的81位跃升至目前的16位。尽管该地区现状自行车出行设施并不完善,但是对最新出行数据的研究分析有助于为完善自行车出行安全设施的提案提供支撑。
更多的城市借助后疫情时期交通量衰退的契机,着力改善、增建自行车交通设施。纽约市计划于2021年新增30英里(约合48.3 km)自行车专用车道,其中包括布鲁克林大桥。芝加哥计划于2022年新增100英里(约合161 km)自行车专用车道。旧金山在南市社区(South of Market neighborhood)完成了一项自行车道保护系统,项目涵盖剧院、博物馆、办公场所。资料来源:https://www.smartcitiesdive.com/news/cycling-surge-here-to-stay-in-many-cities-report-suggests/610480/。
联合国公布全球十大人口增长最快城市
根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UN World Urbanisation Prospects)公布的数据,2015—2020年,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十大城市依次是德里、上海、达卡(孟加拉国首都)、金沙萨(刚果首都)、重庆、拉合尔(巴基斯坦)、班加罗尔(印度)、拉各斯(尼日利亚旧都)、开罗(埃及首都)以及北京。人口增长预示着旺盛的发展动力、庞大的消费群体、鲜活的投资吸引力以及相应的巨大的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人口增速最快的前十大城市均来自亚洲或非洲,其中有6个城市是首都或旧都(其中德里和印度首都新德里属于一个都市圈),除北京外9个城市拥有重要的贸易港口,上海拥有全球最大规模货运海港。除刚果首都金沙萨政治环境尚不稳定,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外,其他城市均被预测将在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上稳步发展。至2035年,德里、上海、达卡人口有望突破3 000万人。资料来源:https://citymonitor.ai/economy/investment/fastest-growing-cities-in-the-world。
(以上2则来自《城市交通》编辑部张斯阳,2022-01-11)
德国电动汽车市场逆势上扬
德国联邦机动车行驶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11月德国新注册汽车数量约为19.8万辆,比2020年同期减少31.7%。但电动汽车销量逆势上扬,当月新注册纯电动汽车约为4万辆,同比增长39%。数据还显示,2021年前10个月,德国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的注册量占机动车注册总量的24.2%,同比增幅达122%。
德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与政府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政策密不可分,其中包括大幅提升电动汽车“创新补贴”额度。电池模式下续航能力为40 km以上或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50 g·km-1的纯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有资格获得电动汽车牌照。该种类型牌照持有者可在德国大多数城市的公共停车场免费停车。此外,在2030年前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还能享受免缴汽车税优惠政策。
在德国新政府施政计划中,发展电动汽车仍将是一项重点项目。到2030年,德国市场将至少保有1 500万辆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基础设施方面,政府将简化充电桩建设的审批条件,并特别关注快速充电设施的建设,计划到2030年使公共充电桩达到100万个。德国政府表示将建设更多有回收利用功能的电池生产基地。促进新一代可持续电池的生产将成为研发重点。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表示,未来5年将把电动汽车领域的投资扩大至520亿欧元(约3 640亿元人民币),包括与合作伙伴开设6家新电池工厂,其沃尔夫斯堡总厂也将于2024年开始全面生产电动汽车。
随着欧盟委员会宣布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计划提案,加快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对于德国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网,2022-01-06)
英国暂停智慧高速公路建设
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始建设运营智慧高速公路(Smart Motorway)的国家,其主要功能包括使用可变限速技术控制交通流、将硬路肩作为选择性车道、配备交通执法摄像机及配置路侧紧急电话的紧急停车区等。然而自智慧高速公路推行以来,引发了部分民众对于安全隐患的担忧。例如,部分驾驶人在路肩车道抛锚后无法迅速找到安全的紧急停车区域。尽管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智慧高速公路相较于其他道路更加安全,但为确保其可最大限度保障司乘安全,英国政府日前计划暂停正在建设中的路段,并投资约9亿英镑(约合76.8亿元人民币)用于提升智慧高速公路整体的安全性。其中,3.9亿英镑(约合33.3亿元人民币)将用于建设超过150个额外的紧急停车区域,旨在为驾驶人提供更多的安全保证。资料来源:https://committees.parliament.uk/committee/153/transport-committee/news/160214/smart-motorways-government-to-pause-rollout-of-alllane-running-schemes/。
因事故频频共享电动滑板车在瑞典市场遇冷
2021年9月,瑞典一位高龄骑行者在撞上一辆停在路边的电动滑板车后不幸身亡。路边随意停放的共享电动滑板车在瑞典引发了巨大争议。斯德哥尔摩议会经投票决议,将取消部分共享电动滑板车公司的运营执照。该措施出台后,斯德哥尔摩市共享电动滑板车将从约2.3万辆下降至仅1.2万辆。此外,获准继续运营的共享电动滑板车公司必须实行有效的停车管理,确保电动滑板车在停放时可以稳定直立并有序排放,尽可能减少对城市空间和行人的影响。资料来源:https://www.euronews.com/next/2021/11/09/electric-scooters-face-a-crackdown-in-sweden-after-accidents-and-problem-parking。
日本轻型电动货车进入“最后一公里”短途物流市场
由于老龄化严重,日本送货上门服务一直享有较大市场空间。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与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相似,日本网络购物需求急剧上升并衍生了大幅增长的“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里程和相应产生的碳排放。为实现在2030年将碳排放量相比2013年水平降低50%的目标,轻型电动货车逐渐成为日本物流市场的优先选择。以东京一家上市物流公司SBS为例,该集团计划于5年内购买2 000辆轻型电动货车,以应对大幅增长的配送需求。SBS集团负责人表示,“最后一公里”的短途配送对货车续航能力的要求较低,因此轻型电动货车可以在一次续航周期内较好地完成相应的配送任务。此外,就轻型卡车而言,电力驱动是相较于其他清洁能源而言更低廉的选项。尽管日本当前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仍然较低,但是轻型电动货车在物流市场的表现有望加速日本新能源物流市场发展。资料来源:https://www.japantimes.co.jp/news/2022/01/17/business/corporate-business/japan-buying-china-ev/。
(以上3则来自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吴江月,202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