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24年 第4期
交通资讯
点击量:54

  国务院关于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强化碳排放强度管理、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等。交通运输节能降碳行动涉及三项内容:

  一是推进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车站、铁路、机场等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化,加快国内运输船舶和港口岸电设施匹配改造。鼓励交通枢纽场站及路网沿线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加快推进公交专用车道连续成网。完善城市非机动交通系统。

  二是推进交通运输装备低碳转型。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提高营运车辆能耗限值准入标准。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落实便利新能源汽车通行等支持政策。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有序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推进老旧运输船舶报废更新,推动开展沿海内河船舶电气化改造工程试点。到2025年底,交通运输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5%。

  三是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及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推动重点行业清洁运输。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城市货运配送绿色低碳、集约高效发展。到2025年底,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分别较2020年增长10%和12%,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较2020年降低4.5%。

  (中国政府网,2024-05-29)

  《2023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交通运输部发布《2023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9 142亿元,比2022年增长1.5%,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的运输服务保障。

  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5.9万km,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5万km;全国公路里程543.68万km,比2022年末增加8.2万km,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8.36万km,比2022年末增加0.64万km;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2万km,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 878个;颁证民用航空运输机场259个,比2022年末增加5个;邮政行业企业共设立各类营业网点46.8万处,全国设立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36.5万处。2023年,全国完成营业性货运量547.47亿t、同比增长8.1%,完成货物周转量240 646亿t·km、同比增长6.3%;完成跨区域人员流动量612.88亿人次,同比增长30.7%。

  城市客运方面:年末全国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7.98万条,比2022年末增加0.18万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73.39万km、增加6.94万km,其中公交专用车道长度2.03万km、增加405.3 km。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08条、增加16条,运营里程10 158.6 km、增加604.0 km,其中地铁线路256条、里程9 042.3 km,轻轨线路7条、里程267.5 km。城市客运轮渡运营航线80条、增加1条,运营航线总长度306.4 km、减少28.2 km。

  2023年末全国拥有公共汽电车68.25万辆,比2022年末减少2.07万辆,其中纯电动车47.39万辆、增加1.85万辆,占69.4%、提高4.7个百分点。拥有城市轨道交通配属车辆6.67万辆,增加0.41万辆。拥有巡游出租汽车136.74万辆,增加0.54万辆。拥有城市客运轮渡船舶180艘。

  全年完成城市客运量1 010.00亿人次,比2022年增长27.7%。其中,公共汽电车城市客运量380.50亿人次、增长18.0%,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293.89亿人次、增长52.2%,出租汽车城市客运量334.78亿人次、增长21.7%,城市客运轮渡客运量0.83亿人次、增长85.3%。

  (交通运输部网站,2024-06-19)

  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实施城市公交车辆电动化替代、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老旧机车淘汰更新、邮政快递老旧设备替代、物流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标准提升七大行动,大力促进先进设备和北斗终端应用,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有序推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方案》明确,到2028年,船舶运力结构得到有效改善;新能源公交车辆推广应用持续推进;重点区域老旧机车基本淘汰,实现新能源机车规模化替代应用;邮件快件智能安检设备广泛推广使用,寄递领域安检能力大幅提升;北斗终端应用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

  (交通运输部网站,2024-06-07)

  住房城乡建设部征求意见:地铁站点应分级配备适老化设施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适老化基本设备与设施配置通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根据规定,地铁站点分为A,B,C三级。其中,A级站点指的是车站500 m范围内含有机场航站楼、铁路客运站、客运码头、长途汽车站及多线集中发车的公交客运站等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的站点;B级站点是车站500 m范围内有医院养老院、医养结合类机构和城市公园场所的站点;其他普通车站为C级站点。

  对于A级站点,各地应结合非机动交通系统设置“门到门”完整的适老化流线;B级站点宜结合老年乘客的客流组织设置适老化流线;C级站点应满足通行设备设施的基本设置要求。此外,各级地铁站点都应简化老年乘客步行路线,增加电扶梯数量,配置醒目标识,宜在地面上设置连续、醒目的路径指引。

  自动扶梯的倾斜角度不应大于30度,自动人行道的倾斜角度不应大于6度。同时,在建筑条件及疏散计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宜为0.5 m·s-1。

  地铁站点应设置服务站。其中,A级站点站厅和站台公共区应分别设置1处服务站,服务站需具备售票、咨询功能,应设置休憩设施、饮水设施、应急医疗设施等。B级站点站厅公共区应设置1处服务站,同时,站台公共区宜设置1处具备休憩设施、紧急呼叫按钮等的简易功能服务站。C级站点站厅和站台公共区宜分别设置1处简易功能服务站。

  对于适老化厕位的设置,每个地铁站点卫生间宜设置一处适老化厕位,厕位应与卫生间室内地面高度一致,不应设置台阶,同时要设置紧急救援按钮。

  (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2024-06-06)

  两部门推动降低群众电动自行车充电负担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的通知》(发改办价格〔2024〕537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规范充电收费行为,引导充电服务收费标准合理形成,推动降低群众充电负担。《通知》明确,电动自行车户外充电设施充电费用主要包括充电电费和服务费,充电电费和服务费应分别标示、分别计价。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应按照明码标价有关规定,在充电场所、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等醒目位置分别标示充电电价、服务费项目与收费标准,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电价政策方面,《通知》提出,居民住宅小区内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用电,电网企业向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向用户,均应按居民合表用户电价计收充电电费。居民住宅小区以外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用电,按其所在场所电价政策执行。

  (新华网,2024-06-20)

  20个城市入选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联合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重庆、鄂尔多斯、沈阳、长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合肥、福州、济南、武汉、十堰、长沙、广州、深圳、海口、成都等20个城市(联合体)入选。

  此次开展应用试点城市预期成果:一是建成低时延高可靠的网联云控基础设施;二是促进多场景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因地制宜开展智慧公交、智慧乘用车、自动泊车、城市物流、自动配送等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试点;三是探索形成“车路云一体化”投建运新型商业模式;四是形成统一的标准与测试评价体系。力争2026年搭建统一共用的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标准体系。

  目前,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32 000多km,发放测试牌照超过7 700张,测试里程超过1.2亿km,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 700套,多地开展云控基础平台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2024-07-03)

  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历经七年筹备、七年建设、15 000多名建设者施工,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这是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也是连接“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的唯一直连通道。线路全长约24 km,开通后深圳至中山的车程将从此前约2 h缩短至30 min。截至7月3日15:00,也是深中通道开通72 h,通过深中通道的车流量达30.5万车次,日均超过10万车次·d-1,占每日珠江跨江车流量的1/4,这一数据远超南沙大桥等主要跨江通道开通同期的车流量,也大幅超过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的日均车流量。

  (新华网,2024-07-03)

  粤港澳大湾区最长城际铁路贯通

  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这2条新开的城际铁路与已开通的佛肇城际、莞惠城际相连,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全长258 km的交通大动脉。全线设39座车站,列车最高运行时速为200 km·h-1。这条动脉是大湾区最长的城际铁路,自东向西连接了惠州、东莞、广州、佛山、肇庆,对加速形成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具有重要意义。

  为满足不同旅客的出行需求,该城际铁路将全面启用“站站停+大站快车”的公交化运营模式,提高行车密度,平均行车间隔为26 min。购票方面,采用“12306+城际铁路公交化多元支付”双票务系统。旅客既可以通过12306购票后刷身份证进站乘车,也可以使用全国交通一卡通、岭南通、羊城通、广州地铁App城际乘车码等多种方式进站乘车。

  (新华社,2024-05-26)

  上海市首批7个智慧停车场库公开测试

  上海市西岸传媒港停车库、中建企业天地东区停车场(库)、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园区停车库、光大安石虹桥中心停车库等7个智慧停车场库开放公开测试,并将逐步上线停车位置引导、空闲车位预约和一键导航等功能,为群众提供便捷智慧的停车服务。此次首批上线测试的智慧停车场将逐步开通面向车辆和人员的信息查询、车位预约、路径规划、场内导航、空车位引导、反向寻车、便捷支付等功能,为车主提供出行停车全过程智能引导服务,并根据测试反馈情况动态优化功能。2024年上海将推进建设20个示范智慧停车场。

  (中国交通新闻网,2024-06-25)

  中国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在深圳启动

  深圳北站枢纽东广场启动了中国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标志着低空经济在交通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该项目以深圳北站为枢纽,从深圳北站可打“飞的”往返福田、南山、盐田等深圳市内城区,还可飞往香港、澳门、中山、珠海等多个大湾区城市,深圳到中山飞行时间全程仅需25 min,未来市民1 h内可到达大湾区90%以上地区。

  该项目采用“低空+轨道”的创新模式,将直升机快速直达、灵活机动的优势与高铁、地铁客运量大、长距离运输能力强的特点形成互补,在商务定制化出行、城际飞行、跨境飞行、联程接驳、低空文旅、航空应急救援等领域强强联合,带来全新的应用场景,有效激发低空领域新质生产动能,高质量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深圳工信公众号,2024-06-29)

  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上线自动驾驶公交

  海口美兰国际机场T2高架桥上,一辆车体标有“自动驾驶”字样的旅客接驳车驶入上车站点,标志着海南自贸港首个机场开放道路自动驾驶示范阶段项目上线,这是海南首例落地应用的机场内自动驾驶技术。该接驳车主要应用于T1与T2高架桥之间的环线接驳,旅客可在T1和T2出发厅5号门外免费搭乘自动驾驶接驳车,运行时间为7时至次日4时,每30 min一班。

  (海口网,2024-07-18)

  北美公共交通系统最关注的问题

  一项针对12个美国公共交通运营商和5个加拿大公共交通运营商的调查显示,公共交通系统对客运量、交通拥堵和财政问题最为关切。2023年,公共交通客运量恢复到2019年的80%,有48%的运营商正在或者计划在未来5年扩大运营服务范围以及服务频率。应对出行时间分布的变化,运营商也增加了全天不同时段以及晚间和周末的服务投放,使得服务供给更加平均。早晚高峰时段交通量的减少有利于运营商节约成本、优化服务。

  调查还提到了其他令人头疼的问题,包括劳动力招聘和维护、交通安全以及向低排放或零排放汽车的过渡。美国联邦交通管理局过去3年提供了超过50亿美元用于车辆更新。但是车辆制造商难以实现供给量。调查显示,66%的受访者表示车辆能源更新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超过25%的受访者表示这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61%的受访者在购买新车时遇到了困难;57%的受访者在设施升级方面遇到了挑战,例如充电基础设施。另外,57%的受访者在电池能源和氢能源之间难以抉择。资料来源:https://www.smartcitiesdive.com/news/keolis-transit-agencies-ridership-safety-congestion-workforce-zero-emission-bus-fleet/721020/。

  美国交通运输部提出3条交通减排策略

  7月12日,美国交通部向国会提交了一份交通减排报告,提出3条交通减排策略:降低人和货物移动距离,推广更加节能的交通方式,选择零排放的交通工具和能源。

  美国交通部门碳排放占33%,其中70%来自轻型载货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根据巴黎协定,美国要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将至2005年的50%以下,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交通部门减排对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报告给出的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公共交通导向规划在用地规划中提高各类设施的可达性;倡导步行、骑行等微移动(micromobility)方式,建立交通需求协议,如拼车和雇主赞助的公交卡;投资建设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小汽车、轻型卡车、小货车、重型卡车的燃油经济性标准;发展低排放的航空燃料,将货运从卡车运输转向更节能的铁路和海运模式;建立全国范围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包括50亿美元的沿高速公路建设充电站项目以及25亿美元的在特定廊道和居住区建设充电桩和清洁燃料站的项目。资料来源:https://www.smartcitiesdive.com/news/us-dot-3-strategies-decarbonize-transportation/721271/。

  (以上2则来自《城市交通》编辑部张斯阳,2024-07-18)

  巴黎奥运低碳出行玩“出圈”

  2024巴黎奥运会的目标是将与举办奥运会相关的碳排放量减半。为实现这一目标,巴黎奥运会95%的基础设施都是现有设施。此外,奥运会期间将增加15%的公共交通服务,并确保所有场馆都可通过公共交通工具到达。持有巴黎奥运会门票的观众,在赛事期间均可以免费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同时,还将有零排放的公共汽车车队随时待命,接送观众前往场馆。法国旅游发展署资料显示,巴黎奥运会期间的低碳出行还有以下独特亮点。

  高效的大巴黎快线。大巴黎快线(Grand Paris Express)项目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到2030年,该项目将建成超过200 km的自动化地铁线路以及68个新车站。作为2024年奥运会基础保障设施的一部分,地铁14号线将成为该路网中第一条投入使用的线路,并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从巴黎奥利机场到达主要比赛场馆提供便利的交通服务。此外,大巴黎快线还将在法兰西岛大区内建设更多直达线路,使游客无须经过市中心即可抵达目的地。

  环保的自行车出行。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自行车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巴黎市民享有超过1 000 km的自行车道路网。在法国各地,各主要城市和奥运场馆间也通过自行车道紧密连接。例如,斯堪的纳维亚(欧洲单车道6号路线)自行车道就为巴黎和波尔多搭建起便捷的共享自行车通行道路。法兰西岛大区的所有比赛场馆都可通过自行车到达总长度约60 km的奥林匹克自行车环路。巴黎还将提供1万个自行车停车位和额外的3 000辆共享单车供人们使用。

  此外,巴黎奥运会期间,沙托鲁市还将配备自动驾驶公共汽车,为行动不便者在市中心和国家射击运动中心之间提供便利的服务。南特市每个周末的公共交通都免费,游客可以免费搭乘,游览当地的布列塔尼公爵城堡及南特植物园等景点。

  (观察者网,2024-07-18)

  迪拜公布“绿色脊柱”有轨电车项目

  迪拜城市规划和发展公司URB公布了一项名为“绿色脊柱”的有轨电车项目,这条64 km的走廊将为迪拜建造一个新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城市碳足迹。项目中的有轨电车将由一个300兆瓦的太阳能系统支持,其轨道直接集成太阳能板。同时,项目设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两侧种植100万棵本地植物,提供自然降温和清洁空气。此外,还设置了多功能设施,融合住宅、商业和休闲空间。该项目旨在提高迪拜的连通性、确保更顺畅快捷的通勤,让居民可以在20 min内到达城市的任何一处。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城市对汽车的依赖,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并降低碳排放。据URB所述,该项目将重新定义城市可持续性,为世界城市规划设立新的标准。

  (财联社,2024-07-10)

  巴西促进交通运输业脱碳减排

  巴西政府近期正式出台绿色出行和创新计划,将在2024—2028年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193亿雷亚尔(约245亿元人民币)的税收优惠及信贷支持,激励巴西交通运输领域的新技术研发,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业脱碳减排。巴西副总统表示,这一计划不仅将推动混合动力汽车等技术发展,使汽车零部件生产链和出口受益,还将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巴西民众收入,助力巴西履行应对气候变化承诺。

  绿色出行和创新计划规定了享受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的企业的最低研发投资限额、对相关企业的监管措施等细则,还制定了新的强制性要求和指标,例如车辆可回收性标准,以及车辆生产、使用和处置等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测定标准等。

  (人民网,2024-05-26)

  德国交通部长提出周末无限期驾驶禁令以应对气候变化

  德国交通部长沃尔克·维辛提出,如果德国政府未能按时通过《气候保护法》修正案,其将计划实施无限期的周末驾驶禁令。这一举措旨在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以确保德国能够达成气候目标。沃尔克·维辛的激进建议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争议,部分民众反对情绪强烈。一些环保团体担心此类禁令可能成为掩盖交通领域高碳排放量的手段,而部分专家则质疑其可行性和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尽管如此,沃尔克·维辛坚持认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在政府无法及时通过相关立法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更多信息请参阅:https://www.politico.eu/article/germany-climate-cars-volker-wissing-minister-suggests-indefinite-driving-bans-on-weekends/。

  日本2030财年将面临严重卡车驾驶人短缺,或影响供应链稳定性

  根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最新研究,预计到2030财年,日本卡车驾驶人数量将减少至48万人,较满足物流需求的必要数量短缺36%。这一短缺主要与人口老龄化现象和2024年开始实施的“限制卡车驾驶人加班”等政策有关。日本卡车驾驶人的工作时间要比所有行业平均工作时间长20%。因此,日本政府决定,从2024年4月起,卡车驾驶人每年加班不得超过960 h。多重因素影响之下,2025年日本预计将出现约14万名卡车驾驶人缺口,13%的货物将因人力不足而无法运输。进一步来看,由于物流停滞可能导致总体需求下降,2030年日本GDP可能会减少10万亿日元(约合4 854亿元人民币)。更多信息请参阅:https://english.kyodonews.net/news/2024/06/2d4b612cffa6-japan-to-face-36-truck-driver-shortfall-in-fy-2030-think-tank.html。

  (以上2则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吴江月,202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