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交通规划40 年:从定量探索到智慧治理的实践与创新
|
点击量:0 |
1984年,广州市开展第一次居民出行调查,开启以定量研究为基础的现代交通规划。次年,以居民出行调查工作小组和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小组为班底,正式组建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现名为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大城市中最早成立的专门开展城市交通规划研究工作的机构之一,标志着广州市城市交通研究进入系统化阶段。1993年开展第一轮综合交通研究,1997年完成首轮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1999年编制首版城市道路红线管控方案……40年来,扎根广州的交通人见证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交通研究从启蒙到繁荣的全过程,诸多交通规划和战略设想成为现实。本期10篇文章从国土空间与城乡融合背景下的道路优化,到区域一体化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模型实践,再到应对电动自行车新兴交通方式转变下的城市精细化治理,这些研究既是存量时代城市交通问题的缩影,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广州市主骨架道路红线规划管控策略》创新性提出“主骨架道路红线规划管控规则”,通过构建数据底座和动态调整程序,解决了规划传导中的刚弹平衡难题。《乡村风景道专项规划技术体系研究——以广州市为例》以“百千万工程”为依托,构建“主线-支线-联络线”三级网络体系,推动交通规划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广州市黄埔区交通治理模型开发及应用》则建立了数据驱动的宏-中-微一体化模型框架,助力城市交通治理数字化转型。
面对新兴交通方式的挑战,《城市电动自行车总量调控指标计算方法》和《电动自行车骑行空间治理研究——以广州市为例》提出了路权共享与资源再分配的治理方案。《城市道路交叉口电动自行车行驶特征识别方法及优化策略——以汕头市金砂路为例》运用AI追踪技术,为交叉口渠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面向微观仿真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乘客参数特征分析》实现了仿真模型参数的本土化适配。
当前城市交通研究呈现出三大创新方向:一是《广州市第三代交通模型体系:框架构建与技术创新》展现的模型迭代路径;二是《先验视角的居民出行调查抽样和扩样仿真研究》对传统方法的革新;三是《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与通行能力分析——以粤港澳大湾区典型高速公路为例》揭示的基础规律。这些研究共同推动城市交通从单一设施规划向“交通+”系统解决方案转变。
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将更强调多目标协同:通过交通与空间的高水平协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依托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效能,以精细化设计改善居民出行。这一演进历程表明,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已从解决基本出行需求,发展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持续发挥空间重构、经济赋能和社会治理的综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