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资讯
|
点击量:0 |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时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中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会议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是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三是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四是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五是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
六是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七是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依法治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中国政府网,2025-07-1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印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印发,提出从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等方面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更好发挥深圳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引擎作用和在全国一盘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提供范例。
创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提出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完善低空飞行监管规则,探索开展跨境直升机飞行、公益服务等通用航空业务。拓展储能场景,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管理制度。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提出在保障安全前提下,稳步推进交通、地理、卫星遥感、气象、医疗卫生等领域公共数据依法合规分级分类开放,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服务机制、标准规范。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稳妥开展国土空间三维模型成果应用试点。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要求前提下,探索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中国政府网,2025-06-10)
自然资源部启动2025年城市国土空间监测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年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决定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组织开展2025年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工作,重点聚焦城市国土空间治理中公共服务、生活宜居、交通便捷、安全韧性等情况,助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通知》明确,以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底图,在2024年度城市国土空间监测成果基础上,依据2005年6月底之前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最新的相关专题资料,结合实地调查等工作开展城市国土空间监测。监测工作以土地利用现状为依据,确定监测要素的空间位置、占地范围、面积(长度)、相关属性等,对变化情况和相关属性进行更新和完善,对新增的要素进行监测,掌握城市建设总量、用地结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等情况,支撑城市建设用地细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实施监督、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盘活存量土地、用途管制等国土空间治理工作。
(自然资源部网站,2025-06-11)
《202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2024年全年中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645.92亿人次,同比增长5.4%。其中,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43.12亿人次,公路人员流动量592.9亿人次,水路营业性客运量2.6亿人次,民航客运量7.3亿人次。
货运方面,全年完成营业性货运量568.75亿 t,其中,铁路完成货运总发送量51.75亿 t,公路完成营业性货运量418.8亿 t,水路完成营业性货运量98.11亿 t,民航完成货邮运输量898.16万 t。全年完成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 936.78亿件,完成快递业务量1 750.84亿件。
截至2024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6.2万 km,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8万 km;公路里程549.04万 km,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为19.07万 km;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7万 km,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22 219个;颁证民用航空运输机场263个。
2024年全年中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7 893亿元,其中,铁路固定资产投资8 506亿元,公路固定资产投资25 774亿元,水路固定资产投资2 208亿元,民航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1 404亿元。
(新华网,2025-06-12)
2025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达4.6亿辆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6亿辆,其中汽车3.59亿辆,新能源汽车3 689万辆;机动车驾驶人5.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5.15亿人。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1 688万辆,新领证驾驶人1 258万人。
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的10.27%。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 553.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69.23%。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562.2万辆,同比增长27.86%,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44.97%。
全国有101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同比增加5个城市,45个城市超过200万辆,27个城市超过300万辆。其中,成都、北京、重庆汽车保有量超过600万辆,苏州、郑州、上海、西安汽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
(中国新闻网,2025-07-14)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1.1万 km
“十四五”时期,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1.1万 km、居世界首位,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175万 km,比“十三五”末分别增加48.5%和18.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城市新能源公共汽车车辆占比等6项“十四五”规划确定的指标已于2024年提前完成。
“十四五”以来,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更为发达,有力保障广大群众通勤出行。目前,中国每天约有1亿人次乘坐轨道交通高效通勤,1亿人次乘坐公共汽车穿梭街巷,1亿人次乘坐出租汽车和网约车“门到门”出行。这3个“1亿人次”成为城市交通承载能力和韧性活力的生动体现。
京津冀地区实现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和相邻城市之间“1.5小时交通圈”;长三角地区每天开行动车组已达2 400列,实现公交化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各种轨道交通方式快速融合,“1小时生活圈”已从愿景变为现实。
(中国政府网,2025-07-22)
中国—中南半岛多式联运联盟揭牌
中国—中南半岛多式联运联盟在昆明市揭牌,标志着这一区域性国际物流合作平台正式进入实体化运营阶段。云南省拥有28个对外开放口岸,其中一类口岸22个,是同时拥有“水陆空铁”4种口岸的5个省区之一。中国—中南半岛多式联运联盟主要成员包括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联盟以解决云南物流行业“单一环节成本低、全链条运行成本高”的痛点为核心目标,通过整合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跨境运输资源,构建“高效衔接、成本可控”的国际物流体系,畅通国际陆海新通道。中国—中南半岛多式联运联盟强化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合作机制,为实现降本、增效、融通三大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交通报,2025-05-29)
北京MaaS城市绿色出行“中国方案”获国际赞誉
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全球可持续交通最佳实践案例集发布活动”上,《2025全球可持续交通最佳实践案例集》正式发布。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导推动的“北京MaaS城市绿色出行”案例作为中国交通绿色发展的典范入选该权威国际案例集,其创新理念与实践成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及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这标志着北京市在探索“出行即服务”(MaaS)、推动绿色智慧交通转型方面的成果获得国际认可。本次活动由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与知识中心(GSTIKC)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 DESA)联合主办,汇聚了全球多国及国际组织的创新案例,涵盖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技术、数字智慧化转型、公共交通优化等多元领域,生动诠释了“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可持续交通核心价值。经过近6年实践,北京MaaS已成为千万级用户的绿色出行首选,目前平台累计服务用户超3 000万人,碳普惠实名注册用户达560万人,平台稳定运行验证生态模式长效生命力。
(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2025-07-17)
《2024年上海绿色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发布
交通运行情况:对外交通方面,2024年航空旅客吞吐量1.25亿人次,创下历史新高,铁路对外客运量2.59亿人次;城市客运方面,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轮渡、金山铁路)日均客运量1 338.9万人次,巡游出租汽车日均载客39.1万车次,网约车日均载客157.9万车次;水路运输方面,全港货物吞吐量完成约8.64亿t,集装箱吞吐量5 150.6万TEU;航空运输方面,两场货邮吞吐量420.6万 t。
交通能耗水平:2024年,全市交通运输行业总能耗约为2 684.8万t标准煤,同比增加约9.8%。航空运输重点企业整体能耗同比增加17.4%(其中国际能耗同比增加63.9%);机场能耗同比增加11.5%;水路运输重点企业整体能耗同比增加6.2%;港口能耗同比增加5.5%;铁路运输重点企业能耗同比增加4.0%;道路运输重点企业能耗同比下降7.3%。
建设绿色智慧的综合交通体系方面:1)持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建成17号线西延伸(东方绿舟—西岑)、11号线康恒路站、首条市域(郊)铁路市域机场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837.6 km,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58.5 km。2)加强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两网融合。2024年,新投运轨道交通、市域铁路车站周边50 m全部实现公交配套服务,并设置相应数量非机动车泊位;完成既有超50 m配套的公共汽车站改造9个。3)持续开展非机动交通品质提升工作。以“宜出行、优品质、高效益”为目标,推动上海市非机动交通品质提升,打造贴近民心的非机动交通工程。2024年度,累计完成非机动交通品质提升项目290项,非机动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4)深入推进MaaS系统“一码通行”,在沪甬两地、沪嘉两地实现交通部二维码互联互通的基础上,2024年上海与台州两地实现“一码通行”,与台州市区公共交通实现交通互联互通,进一步助力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
积极推进碳市场建设方面。深入参与碳交易试点工作:本市共有48家交通企业被列入《上海市纳入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其中29家企业纳入配额管理。全部完成2023年度的清缴履约工作,实现连续11年100%履约。持续完善绿色交通相关碳普惠体系:绿色出行减排场景碳普惠专区测试上线,实现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纯电动乘用车等绿色出行场景的低碳行为量化与记录。
(上海交通微信公众号,2025-06-09)
广州开发区出台“低空11条”措施
在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合作交流会暨广州开发区低空产业对接会上,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正式发布促进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1条措施,从项目引育、基础设施、产业集聚、飞行服务、人才培训、适航审定、技术攻关、应用场景8个维度全链条给予资金支持,加速发展低空产业。其中,针对相关企业取得航空器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两大关键证件,可最高奖励3 000万元。目前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低空产业规模已近150亿元,汇聚低空产业上下游企业超50家。
(人民日报,2025-07-08)
武汉市新增10条低空物流航线
飞行服务航线覆盖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的汉商低空港正式投入运营。汉商低空港由汉商集团旗下汉商低空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具有1个数字化实时调度平台、两个智慧指挥中心、10条低空航线、22个智能停机坪,可实现飞行路径动态规划、设备状态实时监测与货物全流程追溯,形成数据驱动、精准调度、安全可控的智慧运营闭环。目前,10条低空物流航线均已获批,主要服务于海鲜、鲜切花、医药品等高时效要求商品的配送和应急保障,连接武汉三镇核心区域,首次形成了覆盖武汉三镇、连接重要地标和商贸、文旅、医疗节点的低空物流配送网络。据测算,该网络可使低空配送综合物流用时缩短约60%,从而大幅提升城市短途配送效率,降低仓储物流成本。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站,2025-06-16)
重庆市发布首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清单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举办首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清单暨常态化低空货运物流航线发布活动,正式发布重庆市2025年第一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机会清单42项和能力清单40项。此次发布的清单重点围绕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和低空货运物流两大领域,聚焦低空安全保障、低空赋能城市治理、消防灭火与应急救援、低空巡检与作业、低空货运物流五大方向。在低空安全保障方面,聚焦城市空域秩序与飞行安全,布局无人机信标监测系统、飞行气象预警平台;在城市治理方面,围绕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场景,构建“空地一体”立体治理体系;在消防灭火与应急救援方面,重庆市区两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将围绕高层灭火、森林消防灭火、应急投送、医疗救援等场景,推动应急响应智能化;在货运物流方面,结合“山地城市+超大城市”空间特征,拓展高时效性货物的无人机配送服务。
(新华社,2025-06-06)
成都市“公交+物流”服务新模式上线
成都公交集团与四川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五桂桥交通枢纽营业分店开业,标志着成都市“公交+物流”服务模式全新上线。“公交+物流”是一种利用公共汽车全域线路网络优化快递末端配送路径的服务方式。作为首个落地站点,该店依托五桂桥公交枢纽的区位优势与空间资源,通过智慧物流系统,可为周边19个住宅小区、学校及商业区,提供社区便民取件、生鲜当日达、应急寄递等多元化服务,让市民在公共交通出行之余,享受到便捷的物流服务。
近年来,成都公交集团将多个公共汽车站升级为方便市民和旅客日常需要的“生活便利站”,在成都西站、茶店子、金沙枢纽站及火车南站首末站4个点位布局12组行李存放与快递箱,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即扫即存、随取随走”的便捷服务。在全市10个区域,成都公交集团全面对外开放51处共享充电公共汽车场站、270余个共享充电车位。其中,在金沙枢纽站、高升桥首末站等9个公共汽车场站,推出首批24 h共享充电服务,便捷市民及来蓉自驾车主高效出行。
(光明网,2025-07-21)
株洲市投放中国首批北斗共享电动自行车
中国首批北斗电动自行车正式在湖南省株洲市投放,5 000辆共享电单车陆续投放至株洲市核心城区,持续扩容城市智慧、低碳出行网络。此次在株洲市落地的北斗共享电动自行车项目,标志着中国首例“北斗时空智能+电动自行车”创新应用场景的成功搭建。该项目将北斗精准时空能力深入到电动自行车的硬件升级、平台应用、管理监控的全生命周期,实现对车辆骑行行为的实时监控、电子围栏的精准入框、运行数据的全过程管理,有望解决共享电动自行车“用户停车、找车难,企业管车难,政府监管难”的痛点。每辆车的智能中控均植入了千寻位置自研北斗时空智能芯片,使定位精度从10 m提升到30 cm,帮助市民轻松找车。株洲市计划年内累计投放1万辆北斗共享电动自行车。
(中国新闻网,2025-06-30)
香港首条常态化无人机配送航线启航
香港低空经济监管沙盒框架下的首条常态化无人机配送航线正式投入运营。这条航线选择“跨海+公园”场景,由美团旗下的“Keeta Drone”运营,起点位于香港科学园白石角海滨,终点是海面对岸的马鞍山海滨长廊。两地传统配送距离约7.8 km,采用无人机配送后,飞行距离仅1.8 km,飞行时间约5 min。目前有两家餐厅参与这条无人机配送航线。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特区政府“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相关人士表示,特区政府会努力为低空经济业界“拆墙松绑”,提供基建配套,做好推动角色。
(中国新闻网,2025-06-06)
法国巴黎推进新版“减废”计划
法国巴黎市政府在“2025年行动计划”中发出倡议,号召市民积极参与到新版“减废”计划中,包括将节日垃圾运送至公园指定区域回收,将食物垃圾投放至分类点,将可回收物尽可能送至废品回收中心再利用。根据该计划,巴黎市力争到2030年实现生活垃圾总量减少10万 t,垃圾回收率提升至60%,同时减少32%的相关温室气体排放。巴黎新版“减废”计划围绕8个行动方向,制定了24项具体措施。
(人民网,2025-07-09)
英国计划2026年推出首批自动驾驶车辆载客服务
英国政府宣布启动一项关于自动驾驶载客服务许可计划的公众咨询,旨在为2026年春季首批自动驾驶出租汽车、网约车及类公共交通服务上路铺路。此举是英国加速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重要一步。
首批小规模自动驾驶载客服务试点将在2026年春季启动,无需安全驾驶员陪同,公众可通过手机应用预约。此次咨询将围绕服务审批流程、许可变更与撤销机制,以及如何保障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等群体的使用便利性等核心问题展开。英国交通部称,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减少因人为失误导致的交通事故(比例为88%),同时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交通选择,创造3.8万个就业岗位。
英国政府强调,安全是自动驾驶技术推广的首要原则,所有上路车辆需通过严格测试,其安全水平需不低于谨慎的人类驾驶人。
(中国新闻网,2025-07-22)
约翰内斯堡公共交通系统乏力 市民依赖迷你巴士艰难通勤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导致铁路系统瘫痪后,南非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的市民日常出行面临高成本、长时间和高风险的重重挑战。由于约95%的通勤铁路网络在疫情期间遭到盗窃和破坏,约500万市民被迫转向私人运营的迷你巴士(mini-bus taxis)作为主要交通方式。根据南非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每日约有1 500万次迷你巴士出行,占全国出行总量的26%,远高于巴士(4.5%)和铁路(0.7%)。这一交通结构的形成,与长期以来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及种族隔离时期形成的城市格局密切相关。
交通系统崩溃的根源在于南非国家铁路公司(Passenger Rail Agency of South Africa, PRASA)设备老化和管理失当。2020年列车停运后,轨道、电缆和信号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截至2025年,仅约2%的原有近郊列车线路仍在运营。
与此同时,安全问题愈加严峻。2024年底至2025年初,不同迷你巴士运营组织为争夺线路引发暴力冲突,已造成至少60人死亡,一些地区甚至爆发枪战。为遏制局势恶化,当地政府一度表示将关闭涉暴路线长达6个月,并推动各派系建立调解机制。
通勤支出也加重了市民负担。不少低收入家庭每月交通开支高达1 400兰特(约合人民币567元),占家庭收入的较高比例。尽管政府承诺将重建铁路系统,并于2025年5月推出票价五折优惠以支持低收入群体,但相关工程推进缓慢,短期内难以解决交通困境。更多信息请参阅:https://www.bloomberg.com/news/features/2025-06-24/johannesburg-commuters-rely-on-long-taxi-rides-as-transit-remains-in-crisis?srnd=phx-citylab-transportation。
摩洛哥批准103亿美元铁路扩建计划
摩洛哥政府近日正式批准一项总投资达960亿摩洛哥迪拉姆(约合103亿美元)的国家铁路扩建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工程为修建一条全长430 km的高速铁路,预计于2030年前建成运营,旨在迎接与西班牙、葡萄牙联合举办的2030年国际足联世界杯赛事。
该线路设计速度为350 km·h-1,预计运营速度可达320 km·h-1。项目总投资中,约530亿摩洛哥迪拉姆(约合57亿美元)将用于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新建轨道、车站及配套设施。摩洛哥国家铁路公司(Office National des Chemins de Fer du Maroc, ONCF)还将投入约290亿摩洛哥迪拉姆(约合31亿美元)用于采购168列列车,其中包括18列高速列车及150列多功能列车,涵盖区域通勤及城市轨道交通服务。
该项目是非洲首条高速铁路“Al Boraq”的延伸工程,是摩洛哥铁路网络向全国范围拓展的重要一步。根据ONCF规划,到2040年,全国铁路通达城市数量将从当前的21座增至43座,铁路服务覆盖人口比例由目前的51%提升至87%。同时,铁路网络将接入12个国际机场和12个港口,预计可创造约30万个直接或间接就业岗位。
此次扩建不仅保障重大赛事交通,更旨在推动摩洛哥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强化可持续出行能力,提升全国及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工程将分阶段实施,首期项目计划于2030年前建成启用,为摩洛哥实现经济转型与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更多信息,请参阅:https://www.france24.com/en/africa/20250424-morocco-green-lights-10-billion-rail-expansion-plan。
迪拜设立15处临时避暑驿站 保障送餐骑手高温下安全出行
为应对酷暑天气,保障配送从业者安全,迪拜道路与交通管理局在全市重点交通枢纽设立15处临时空调驿站,专为摩托车送餐骑手提供避暑与休息服务。该计划将持续至9月15日,覆盖每日中午12:30—15:00的高温时段。根据相关规定,此时段内禁止在烈日下进行户外工作。
迪拜道路与交通管理局表示,此次新设的临时驿站将与此前已建成的40处长期空调休息区形成联动。站点分布在多个公共汽车站及11个地铁出入口。每处驿站内部均配备饮水机、手机充电装置和摩托车专用停车区,外部结构则注重遮阳与通风,致力于为骑手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休息环境。该项目还联合阿联酋食品银行与外卖平台 Deliveroo,通过驿站向骑手免费发放7 500份热餐,既保障健康,又促进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此项措施是针对配送行业快速发展态势所制定的综合管理方案,既有助于提升城市道路安全水平和从业者福祉,也体现出迪拜在交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方面的系统化治理能力。更多信息请参阅:https://www.rta.ae/wps/portal/rta/ae/home/news-and-media/all-news/NewsDetails/providing-15-temporary-rest-areas-for-delivery-bike-riders。
(以上3则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设计学院吴江月,
2025-07-10)
越南将禁止在首都市中心驾驶燃油摩托车 应对空气污染
作为治理空气污染举措的一部分,越南政府决定于2026年7月起在首都河内市中心禁止使用化石燃料的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
新措施首个阶段适用于环绕河内市中心的主环城公路内及沿线地区,当地政府已接获指令,在截止日期前逐步淘汰两轮摩托车。新措施的第二阶段将于2028年1月起施行,禁令将扩大到更广泛的区域,涵盖所有使用化石燃料的两轮车,同时限制部分汽油动力汽车。
此外,其他措施还包括升级废物处理厂、使用数字工具监测污染,以及对违规者施加更严厉的处罚,举报人也可因举报环境违规行为而获得奖励。
与越南其他地区一样,摩托车是河内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该市拥有近700万辆摩托车和100多万辆汽车。河内市中心是该市大部分商业活动的所在地,包括办公楼、政府大楼和商业中心。因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日益令人担忧,河内已成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中国新闻网,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