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11年 第4期
专题导读
点击量:4642

  1968年,世界最顶尖的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公共资源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文章。作者嘉利特·哈丁(Garrett Hardin)指出,当每个人都独立地、理性地追求各自的利益时,他们的活动最终将耗尽共享的、有限的资源。他将这一现象称为“公共资源的悲剧”。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但如果各国之间、个体之间的行动相对独立,自认为“理性”,相互不愿合作和妥协,就有可能走向 “公共资源的悲剧”。

  使用私人小汽车出行对于个体出行者而言,这一选择看似非常“理性”。但是,个体看似“理性”行为的严重后果就是造成小汽车无节制地增长与泛滥,从而带来种种公共资源问题:一是节节高升的小汽车油耗带来能源价格上扬和能源安全问题,使全世界面临不可再生的石油能源日益枯竭的困境;二是城市范围内道路建设永远赶不上小汽车增长的速度,造成城市公共道路空间资源潮汐性短缺;三是小汽车尾气排放,造成人、车密集区域内大气质量急剧下降,区域内优质空气资源严重缺失,极大影响人们健康;四是小汽车行驶及停放对非机动交通空间的逐步蚕食,使步行、自行车几乎被遗忘;此外,小汽车对公共资源的侵占还包括隔离社区、分隔自然栖息地、车辆及其部件的处置增加土地填埋问题等……

  为避免在上述方面走向“公共资源的悲剧”,各国政府,非政府、非盈利组织,企事业单位和普通公民等不同利益参与者都应该有所作为。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国家,其一举一动,在全球化的时代具有深远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国际性非政府、非盈利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NGO)已经或正在积极投身于中国各项和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事业中。

  一方面,他们期待着利用国际经验或资源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中国较好的经验和做法,能更好地为其他国家所借鉴。本期专题汇聚了活跃在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领域的两个国际性非政府、非盈利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及其合作伙伴撰写的5篇文章,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以上两个期待。

  有关“公交优先政策”与“城市街区形态”的2篇研究文章,直接关乎节能减排的国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潜在效益——城市交通CO2排放量的减少。公交优先政策如何影响CO2排放量?影响的维度有多大?敏感性怎样?对未来政策有何启示?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城市街区形态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研究》则表明,小尺度、功能混合和慢行友好的街区对于降低交通能耗有显著的效果。这样的街区,在中国曾经大量存在。但是,它们正在消失。

  快速公交系统是大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项。《中国快速公交系统述评》向读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一个成功的快速公交系统必须对一体化的公共交通-土地利用规划、交通需求管理,以及步行、自行车、地铁、常规公交等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切实解决问题。广州市快速公交系统的研究实例,则在实施层面量化分析了系统运营一年来的实施效果。

  最后,美国缓解交通拥堵的法律经验回顾启示我们,法律作为社会行动的重要约束和保障,不仅直接影响公共资源和权力的分配与使用,也间接影响着缓解交通拥堵的重点和方向。

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 周江评 王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