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检索
年份
《城市交通》杂志
2020年 第5期
读书:《上游:在问题发生之前解决问题》解读
点击量:1054

Upstream: The Quest to Solve Problems Before They Happen

作  者:Dan Heath

出版单位:Avid Reader Press / Simon & Schuster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伍速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37)

  希思兄弟一直是畅销书的高产作家,他们的著作《行为设计学》《瞬变》《决断力》《让创意更有黏性》,四度上榜《纽约时报》畅销书。2020年3月,希思兄弟中的弟弟丹·希思(Dan Heath)带来了他的第五部作品《上游:在问题发生之前解决问题》(以下简称《上游》)。《上游》一书试图帮读者拨开由繁重的日常事务积累的迷雾,带领读者追溯问题形成的本源,通过解决上游的隐患来规避下游的爆发,防患于未然。

  这虽然不是一本交通规划类的专业书籍,却能给予城市规划师思维的启迪。增量时期的规划作为先导性的行为,需要具有预见性的思维加以引导。存量时期的规划则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性,下游的手段可能已经殆尽,更需要运用上游思维探测问题本质,做到治标又治本。

  什么是上游思维?

  城市规划者重要的工作是从源头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提出改善措施和政策建议,这就需要运用上游思维。在城市发展的初期,普遍通过修路架桥等下游的方法解决交通问题,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如“当斯定律”所言,“交通需求总是趋于超过交通设施供给能力”,修路架桥的作用有限且消耗土地资源,需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上游的手段。

  上游思维的主要障碍

  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提炼出运用上游思维的三个障碍:1)上游问题不容易被发现,而下游问题显而易见;2)上游问题难以找到明确的责任人,下游问题的责任则比较明确;3)上游问题一般是“重要不紧急”,下游问题一般比较紧急。

  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的常见瓶颈点。下游问题很容易发现,如信号灯配时不合理、交叉口渠化有问题等,对上游问题却关注不够。道路交叉口拥堵可能是由城市用地布局不合理、过高密度开发等导致,或者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地铁、公共汽车交通发展滞后,导致小汽车出行比例过高。下游问题比较容易找到责任人,并加以改善。上游问题责任人很多,短时间内不易解决,成为“重要不紧急”的问题。

  如何用好上游思维

  本书提出运用上游思维需要解答的7个关键问题:①如何联合各方专家一起研究问题?②如何促进系统改变?③如何找到问题的支点?④如何提前预警?⑤如何判断成功?⑥如何避免好心办坏事?⑦谁为解决问题买单?下文重点从3个方面阐述。

  1)找到问题的支点。

  书中介绍了芝加哥通过寻找支点缓解年轻人犯罪的案例。2008年,芝加哥的治安很乱,经常爆发枪战,学者通过数据分析洞见到暴力犯罪的四个因素:年轻+冲动+酒精+枪=尸体。政府能影响哪个因素呢?年轻是自然现象,禁酒、禁枪都是老大难问题,最后落脚到“冲动”上。于是一个叫“成为男人”的项目告诉年轻人,真正的男人不是一言不合就拔枪,而是负责任、能忍耐的人。18个高中经过一年的课程之后,参加“成为男人”课程的学生与对照组相比,被捕率减少了28%,暴力犯罪率减少了45%。

  如何找到系统中的关键因素呢?利用大数据分析是一个好途径。例如,中国已有近40个城市修建了城市轨道交通,但有一些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不尽理想。通过多源数据的分析发现,关键因素主要有3个:①有些轨道交通线路没有很好地覆盖城市主要客流走廊,在开通轨道交通的38个城市中,有7个城市的负荷低于 0.5万人·km-1·d-1[1];②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并没有在轨道交通车站周边高密度集聚,车站800 m范围覆盖的人口和就业岗位比例偏低;③部分轨道交通车站周边人群选择轨道交通出行的比例偏低,如车站周边居住了大量采用小汽车出行的人群。因此,有专家一直强调轨道交通要能更好地连接潜在乘客的居住地和就业地[2]。此外,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的住宅也可以参考日本的经验,对户型进行一定的限定,避免大量依赖小汽车出行的高收入人群占据车站周边的住房。

  2)提前监测和预警。

  这些年,一些城市相继发生桥梁、路面坍塌等恶性事故。如果能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监测预警,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就是很好的上游思维。例如,重庆市的桥梁特别多,一些也进入了病害多发期,有关部门希望通过植入传感器,监测桥梁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治理。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正在研发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测平台,希望通过对城市道路网(机动车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的规划建设、使用状态进行系统监测,实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状态可监测、效益可评估、决策可支持、绩效可考核,为促进宜居城市绿色生态发展、缓解城市交通病提供信息支撑和辅助决策。

  3)避免指标式成功。

  书中介绍了两个交通警察在减少交通事故方面的两种做法。在一个事故多发路段,由于坡度大、视野差,驾驶人一旦超速,会频繁发生事故。第一个警察把警车停在路边最显眼处,驾驶人远远地看见警车主动降速,显著降低了事故发生率。第二个警察的做法是躲起来不让人看见警车,等驾驶人超速违章再去拦车开罚单。第一个警察具有上游思维,把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但是工作业绩不易被查觉。第二个警察每次出去能得到大堆罚单,完成了任务指标,工作量可见,可能还会立功得奖。

  城市规划越来越强调量化考核的重要性,而量化指标可能已偏离初心。苏南某市规划调研显示,很多指标结果远远高于国家标准,但老百姓并不满意。例如人均公园绿地的指标很高,但因为大型公园都在外围,市民利用不便捷,无法满足日常休闲需求。从上游思维看,按照大平均得到的指标不再能满足城市某一地区的需求,忽视差异性的平均指标对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服务的指导意义有限。

  点评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最复杂的有机体。造成交通拥堵、职住不平衡等大城市病的因素纷繁复杂,仅有下游思维不仅无法治本,甚至难以治标。上工治未病[3],面对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城市,规划师不仅要有“治已病”的担当,也要有“治未病”的意识。创造“让人民满意的城市”需要敢于担当、坚持不懈,需要具备上游思维。相信运用上游思维能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中国城市规划设研究院. 2019年度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评估报告[R]. 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研究院,2020.

  [2] 杨东援. 城市交通规划中必须重视的几个空间关系问题[EB/OL]. 2020[2020-06-23]. https://mp.weixin.qq.com/s/kgZdG5cv57_uxqbi1tj1Jw.

  [3] 万维钢. 精英日课:《上游》1——“上工”如何治“未病”[EB/OL]. 2020[2020-03-30]. https://www.biji.com/article/dA5eO3NDrGk8KP0DOjK2oxp9MRBzQP.

  作者简介:伍速锋(1977— ),男,湖北天门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规划。

  E-mail: wusuf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