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踏春、赏花成为了成都人朋友圈的标配,在朋友圈晒出的每个视频、每张美图背后,是成都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成效。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成都大气污染防治还有哪些难点?今年又将如何攻坚?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移动源愈来愈成为影响成都空气质量的因素。”3月7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坦言,今年将研究制定“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谋划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三个标志性战役。
今年,成都力争推广新能源汽车10万辆
移动源治理,为何这么难?“当前,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633万辆,位居全国第二,近五年年均增长30余万辆左右。”张军介绍,根据我市最新源解析结果,移动源对NOx排放贡献为87%,主城区高达97%,对PM2.5的综合贡献为37.9%,冬季达到41.5%,机动车使用强度明显高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
针对这个实际,成都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统筹“油路车”全链条监管,在2021年度移动源污染防治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有力助推空气质量改善。
“油品质量升级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举措,治尾气先提升油品质量,我们提前两年全域供应国VI(B)车用汽油,完成全市加油站油品置换 。”张军告诉记者,在提升油品质量的同时,成都优化车辆结构,2021年新增新能源汽车10.8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4万辆,占比提升至4.2%。
“今年,成都市力争推广新能源汽车10万辆,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车8万辆以上,实现公交车(除预留应急运力)、巡游出租车全部纯电动化。”张军表示,同时将持续开展常态化柴油车人工抽测,增设“黑烟车”抓拍设备20套以上,强化“人防”与“技防”的有机结合,基本实现本地和过境柴油货车监督抽测全覆盖;开展绿色标杆加油站创建,推进完成全市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和油气处理装置安装联网。
力争到“十四五”末,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
数据显示,今年截至2月28日,优良天数42天、同比增加3天,PM2.5浓度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6%,综合指数4.33、同比改善21.1%,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62位。
下一步将如何管住移动源污染?张军透露,下一步,成都将在《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的指导下,积极推进交通结构调整,力争多措并举走出一条“成都特色”的移动源污染防治之路。
比如,在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理念下,将强化“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与高效运营,力争到“十四五”末,成都市将实现铁路公交化运营里程达到56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在建及运营里程达到850公里,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米公交接驳站覆盖率达到55%以上;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