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成都12月24日电 (记者王明峰)2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通气会,对《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进行解读。
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成果显著,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运用本土碳普惠机制助力低碳观赛,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实施观赛个人碳中和,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运用二手循环服务。
在低碳场馆方面,成都大运会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标准,赛后场馆可持续利用率达到100%;在低碳能源方面,赛事期间清洁能源供应达到100%;在低碳交通方面,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50台本土造氢能源公交车运用到赛事保障中;在低碳运营方面,大力实施赛事无废行动,蔬菜类食材本地化供应比例超过70%;在低碳参与方面,积极引导公众通过“碳惠天府”运营平台“低碳大运”专区践行低碳行为134万人次。此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赛事期间全市空气质量实现全优良,69个重点保障水体水质均达优良,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频现东安湖……成都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全力推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报告》多层次、多维度反映了成都作为绿色低碳办赛的践行者、助推低碳生活的倡导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者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为其他领域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启发,同时为更多城市举办大型活动提供参考。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5日 06 版)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