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剑指长三角南翼交通中心
发布时间:2006-4-40:0:0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作者:魏梦杰点击量:2807  
位于长三角南翼的宁波,依托于自身的港口优势,已然成为长三角的物流重镇。作为“十一五”期间港口、铁路建设的重要城市,宁波出现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其一是建设上海—宁波—深圳铁路客运专线,其二是宁波的港口建设。再加上宁波自身的公路交通建设,不少人均预言,在宁波拥有与其物流重镇地位相称的交通网络的同时,将成为长三角南翼的交通中心。
兴于长三角南翼重港
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港是我国深水岸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宁波港的进港航道水深在18.2米以上,25万吨级以下船舶可以自由进出,25万至3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可以候潮进港。
在宁波港邻近的位置,依托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的舟山港更是拥有世界罕有的建港条件,水深15米以上的岸线200.7公里,水深20米以上的岸线103.7公里,穿越港区的国际航道能通行30万吨级以上的巨轮,目前只有不到10%的深水岸线得到开发。
若宁波、舟山两港得以联动发展,长三角南翼港群优势将锋芒毕露,同时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华东师范大学长江发展研究院院长徐长乐看来,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本身就包括了江浙的一系列的港口群。上海港在港口方面和经济腹地方面的传统优势使其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南翼港群可以利用自己的天然深水优势发展大宗散货以及一些专业的码头如大型煤码头、油码头以及铁矿石码头。而江苏的苏州港等内河港则可以作为上海港的喂给港,同时做一些水水中转,水陆中转。
上海、浙江、江苏两省一市创造了全国近1/4的国内生产总值、1/3以上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势所趋的背景下,港口之间合作共赢显然是主旋律。
铁路串连东南沿海
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之一的上海—宁波—深圳铁路客运专线,将成为连接东方明珠上海和南海畔重要城市深圳的纽带。宁波作为这条线路的中转站,其交通地位自然更为显赫。
据介绍,铁路客运专线实际上就是一种高速铁路,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建设的上海至宁波至深圳铁路客运专线,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一个重要项目,是国家规划“八纵八横”沿海通道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的“一纵”。这条铁路走向是从上海到杭州再到宁波,然后由宁波途经台州、温州、福州、厦门直至深圳。目前,国家已经批准的上海至杭州磁浮和已经开工建设的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等都是其中的部分路段。甬台温铁路就是按照时速200公里(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设计建设的高速铁路。杭州至宁波的高速铁路也正在紧张的前期准备中,争取于明年动工兴建。
另据了解,随着上海—宁波—深圳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宁波与南京、北京等均可望实现高速铁路对接,届时上海、宁波、深圳的市民都可以乘坐高速列车出行。
宁波经济跨入“大桥时代”
杭州湾上,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这座于2003年10月13日打下第一根桩的大桥投资118亿元,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早在大桥建设之初,种种迹象便显露出宁波经济将随大桥建成而跨入“大桥时代”。宁波市交通局副局长徐国光向记者表示:“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将打开宁波的北大门,形成宁波—上海—杭州这一新的三角地区。”由于受长江、杭州湾两大天堑的阻隔,以上海为起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公路主要干道扭曲成“Z”字形。宁波长期处于陆上末端城市的地位。大桥的建成后,宁波将由此成为全国路网布局中的重要节点,从而使原来交通末梢的劣势一举大扭转,成为长三角地区南翼的交通枢纽。
大桥建设,将带来宁波交通格局的全新变化。事实上,在大桥项目的实施中,宁波市已提出以港口为龙头、以大桥为重要枢纽的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优化交通空间格局,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最终促进宁波从区域交通末端地位向交通枢纽地位的根本性转变,并提前实现宁波市交通现代化。
受这一影响颇深的宁波市江北区早早地开始围绕“大桥经济”做文章。江北区建设与交通局局长茅国振表示:“除了大桥的南岸桥址所在的慈溪,江北是宁波其他兄弟县(市)区中最直接的受益者,这将全面提升原来相对落后的江北交通状况。”
为配合宁波大桥的建设,江北区已经制定了长期的交通建设规划,那就是以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和绕城高速公路为依托,构建区域的“二纵二横”现代化交通网,完成区内“六路六桥”建设。待该批项目全部完成后,江北将新增高速公路约25公里,新增二级以上双向四车道主干线约50公里,并改造现有道路和新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