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新闻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总体上看,拥堵的状况得到很大改观;二是并非任何时间、任
《北京日报》7月24日曾刊发记者长篇报导《单双号限行能否长行》。报导说,目前,北京市机动车正在以每天约1000辆的速度在增长。北京市交管局的数据显示,北京城市道路年增长速度为3%左右,最近几年车辆增长速度为15%,车流量年增长速度已达18%,分别是道路增长速度的5倍和6倍。这也就是说,过了一年,车又多了,单号的车和双号的车都越来越多了。这显然是此次“单双号”限行期间还有拥堵情况的原因之一。
《北京日报》的这篇报导和其他媒体的多篇文章,都呼吁让“单双号成为常态”。但假如“单双号”真成为常态,且不说税费是否减半之类的后话,用惯了公车的单位还得变着法儿买车,今天开单号,明天开双号;有私车的主儿,有的本来就有两辆车,倒成单双号,还得轮着开;对有些私家车主来说,再买一辆新车或二手车,也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由于汽车的报废周期不可能等比例延长,所以倒是促进了汽车工业的生产,但环境污染和道路拥堵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特别是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也会有增无减。
所以,“单双号”并不是解决如北京这样特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治本之策。根本的措施还在于:
首先,还是要继续多开道路,多设线路。有关部门多年前就作过调查,小汽车的运送能力是公共交通的1/10,而人均占用道路面积是公共交通的20倍。如果大家都乘公交出行,增加一辆公交车可以减少多少辆小汽车,不是一笔难算的账。在新加坡、香港、东京等城市,公共轨道和公交汽车遍布各个角落,居民出行十分方便。在欧洲许多城市,道路不宽但路网密集,各种公交车车型大、数量多、线路也多,是市民的重要交通工具。在人口只有40多万且是欧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的卢森保首都,人们照样看到公交车辆在行驶。我们都知道,堵车时乘地铁比乘小汽车在时间上更有保障。如果确保公交优先,如果乘公交舒适、快捷,大家何乐而不为?当然,公交应具有公益性质,应该延长运行时间。
其次,要用行政手段限制公车。不限制公车,民众会觉得不公平。但为什么公车制度改革举步维艰,不仅是既得利益作祟,更重要的是工作方式。中国的一些政府机构及运作方式是与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国内一些很强势的机构,外国是没有的。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多数政府雇员上班就进了自己“鸽子窝”,不用跑区县、下基层,不用横向协调、迎来送往、“跑步前进。”所以,在运用行政手段严控公车数量的同时,在政府机构设置与运作方面,必须要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第三,要用经济手段控制私车。这不是和老百姓过不去。要知道,当车满为患之时,其快捷、舒适的优点自然要大打折扣,甚至荡然无存。出行时间成本因此上升,少数有车族侵犯了多数公交乘客的基本权益。香港的富裕程度远高于北京,但私家车却远低于北京的水平。新加坡的人均经济水平也居世界前列,但是对轿车进口课以高额关税,并对高峰时在繁华区停车征收高额停车费。很多人开车到市区边缘后换乘公交进入市中心区;或者在假日才开私车。我国的上海市,也一直采取从严控制私车的措施。北京和国内其他城市也可以借鉴这些做法。私车不是不用,但可以少用,少用对大家都有好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形成全民倡导健康出行方式、自觉维护城市秩序的良好氛围。没有人会认为,必须以“无车”来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但也要认识到,车对于人,也并非多多易善。而相对于车,人类更需要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健康的身体。在发达国家,街头鲜见交警身影,更没有工商、城管,绝大多数人都自觉遵守公共规则。如果我们能够这样,那街头的公车也一定又减少了许多。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