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新闻检索
按年份检索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燃油税”引发社会热议
发布时间:2008-12-80:0:0来源:甘肃日报>五版 作者:点击量:2442   
    自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颁布实施并首次提出以“燃油附加费”替代“养路费”以来,11年间,燃油税一直被社会所期待和关注。期间,有关部门虽然多次表示要“择机”开征“燃油税”,但因种种原因,改革一直拖而未决。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燃油税改革再度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一

  11月18日,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在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发布会上称:酝酿多年的燃油税将很快开征。这一信息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关于燃油税开征的猜测频频见诸各路媒体。

  11月20日,来自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的一则消息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猜测。消息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部等部门近日联合召开座谈会,就完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适当降低成品油价格,同步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撤销政府还贷二级以下公路收费站点,实施燃油税费改革等问题,听取地方政府和价格、财政、交通部门意见。

  1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了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方案,并决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会议指出,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实施燃油税费改革,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公平和规范税负,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至此,酝酿多年的燃油税改革终于有了明确答案。“燃油税征收”和“成品油价格机制”被正式提上日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据了解,以燃油税取代养路费征收,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种以经济杠杆促进节油的政策。征收燃油税的初衷,旨在通过费改税简化手续,节省交易费用,同时达到用油者缴税、用油越多缴税越多的目的。与之相比,我国现行的养路费制度明显存在弊端:不论车辆行驶里程多少,均按统一标准收缴养路费;同时,为征收养路费,政府还要设立一套征收机构,供养一批工作人员,从而额外增加支出。

  在道路等公共设施日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大背景下,燃油税则更多地体现“多用多缴,少用少缴”的公平原则,也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与支持。新华网曾就此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近九成支持燃油税开征。

  还有专家指出,我国经济是一种高耗能的增长方式,燃油费改税与理顺资源价格是紧密相连的,燃油费改税并不只是交通、财政或税收部门间的利益转型,更重要的是我国资源价格改革中的一环,如果燃油费改革成功,将会为今后资源价格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二

  据悉,酝酿开征中的燃油税,将取代包括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但过路费、过桥费等最终没有纳入燃油税“费改税”范围之中……

  截至12月1日,虽然国家有关燃油税征收的具体方案尚未明确公布,但燃油税开征的消息仍然引发了各界群众的广泛热议。就此,记者在兰州市进行了相关采访。

  家住安宁区科教城的李先生就燃油税开征表示赞成,认为此举对于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他同时表示,开征燃油税的关键,是当前国内成油品价格首先要降下来,实现与国际油价的接轨。

  私家车主刘女士则对燃油税税率多少格外关心。她说:“有报道称税率可能在30%,如果真是这样,就太高了!”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的车是1.4升排量,每月耗油约120升,按目前93号汽油每升6.02元计算,一年的油费大约8700元;若油价不降,即使养路费取消了,每年也要缴2610元燃油税,几乎等于双倍的养路费。

  胡先生因为生意关系,经常开车往返于兰州和武威。虽然对燃油税期盼已久,可看到一些媒体报道的具体实施方案,胡先生却倍感不满:自己每年支付的过路费远高于养路费,本指望燃油税实行后能减轻负担,但若路桥费仍照收不误,岂不是反而加重了负担?用他的话说,“海南省实行燃油税后,就取消了所有的路桥费,这一做法为什么不能全国推行?”

  对运输业者而言,燃油费开征的消息,则更多地令他们感到忧虑。

  谷师傅专跑兰州到武威的长途客车,眼下,他最担心的是开征燃油税后,自己的客运成本会不会大幅增加。谷师傅告诉记者:现行的0号柴油价格是每升5.96元,即便降到5元,若按30%税率计算,每升也要加收1.5元;自己的客车百公里耗油约30升,兰州到武威单程近300公里,每天一个来回,燃油税就是270元,一个月下来,燃油成本将增加8000元。

  燃油税开征对于出租车行业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小吕是榆中县一名出租车司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他不无担心地说:自己的出租车每天至少耗油20升,如果油价不能大幅度下降,燃油税开征后,运输成本必然大幅上升,这样一来,原本就不多的一点收入,很可能就剩不下多少了。

  燃油税开征可能导致的运输业成本上升,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物价上涨?这一问题,也引起很多市民的关注。

  甘肃政法学院的谢老师担心:实行燃油税后,如果运输业成本大幅攀升,最终还需要消费者“买单”。她说:“运输车辆的耗油量很高,如果仅仅扣除养路费等费用,而油价没有大的下跌,则运输业成本势必要增加很多,届时,为保证盈利空间,不仅车价要调,各类生产、生活物资的价格也要上涨,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现有生活成本提高。”三

  等待了10多年的燃油税终于有了眉目,这一消息无疑令人振奋。不过,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大家满怀期盼,但近期一些媒体零星透露的部分改革措施,却与很多民众的预期相距甚远。面对即将浮出水面的燃油税征收方案,他们有着更多自己的看法——

  燃油税改革应以“不增负”为原则。即:不增加民众负担,不提高平均用车成本。换言之,政府部门不应利用燃油税改革谋取利益;否则,酝酿了10多年的燃油“费改税”,难免被扭曲成“费加税”,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燃油税改革如果仅仅撤销二级以下公路收费站,民众受惠有限;反之,应与国际通行的制度接轨,取消全部养路费、通行费、过桥过路费,所有的这些费用均在燃油税中体现,才能让公众真正享受到实惠。

  当前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国内的油价却始终坚挺,明显有失公允。开征燃油税,首先应该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使其与当前国际油价接轨,以促进社会公平;其次,燃油税征收额度应考虑到各行各业的承受能力以及国民收入水平,并尽量从低。

  燃油税改革必须考虑到对农用机械使用成本的影响。抽水浇灌、农机耕作、粮食加工等等都要用到燃油,这些油此前并不征收养路费,统一费改税后,农民购买所有燃油势必要承担这部分税收成本,进而增加负担,对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

  同时,燃油税改革应考虑对公共交通给予财政补贴,如航空、水运、客货运输等等,以防止民众出行成本大幅上涨;对从业人员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与帮助,避免其经营陷入困境。

  燃油税改革历程

  1994年初,海南省出台《海南经济特区机动车辆燃油附加费征收管理办法》及《补充规定》,将公路养护费、道路通行费、过桥费和运输管理费“四费合一”,改为只征收燃油附加费。此举被视为我国“燃油税”改革漫漫征程的起点。

  1996年9月18日,海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海南经济特区机动车辆燃油附加费征收管理条例》并实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燃油税征收办法。

  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首次提出以“燃油附加费来代替养路费”。

  1998年10月,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公路法修正案(草案)里,首次将“燃油附加费”改为“燃油税”。

  1999年10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最终通过了《公路法》修正案。该法第四章第三十六条修改为:“国家采用依法征税的办法筹集公路养护资金,具体实施办法和步骤由国务院规定。”专家称,此举为开征燃油税从法律上创造了条件。

  2000年,燃油税开征方案拟定,但方案未能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通过。

  2001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透露,燃油税出台工作已经就绪,将适时开征。

  2002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再次表示:燃油税是重大的改革项目,不会增加纳税人新的负担;关于燃油税改革的准备,已经准备就绪,将根据国际燃油价格的变化,找到合适的时机出台。

  2003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第三次表示,燃油税出台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但考虑到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还要观察国际油价的变化,择机出台。

  2004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再度透露,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已就燃油税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测算,取消养路费、开征燃油税的工作已经进入审批程序之中,一旦时机成熟将适时开征燃油税。

  2007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其中再次提出将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适时出台燃油税”。此后,因国际原油价格开始飙升,“燃油税”再度搁置。

  2008年7月,国际油价在历经半年疯涨之后开始回落,国家发改委专家称,“将择机开征燃油税”。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