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从去年10月开始实行的尾号轮换限行措施,将于4月10日截止。日前,有关部门表示,是否继续限行,目前北京市交通委正在牵头研究,最晚4月10日前公布。
因为出台时并未举行听证,该措施于实施之初就遭遇过质疑。但由于是“临时性”措施,多数民众都表示理解。而随着该措施即将到期,是否应该使限行常态化,再次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
北京市法制办:尾号限行违反物权法系误读
3月21日,针对此前网民对限行是否违法展开的激烈讨论,法制办新闻发言人李富莹回应说,尾号限行违反物权法是误读,目前政府没有新的立法方面的打算。
有人认为限行影响了机动车所有人对机动车的使用权,李富莹认为这是对物权法的误读。“首先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有限制的,物权法也明确提到物权的使用不能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要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李富莹说,道路是稀缺资源,在机动车过多的情况下,车主过多地占用了稀缺资源,必然影响到没有机动车人的权利。同时还涉及空气污染的问题,政府基于这些影响,以及法律的规定,如道路安全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可对机动车所有人使用机动车做出一定限定。
“这是从公共利益出发对权利的相对限制,不是政府随意采取的措施,也需要市民平衡自己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李富莹说。
学者质疑:即使合法 是否合理?
合理行政,是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的要求。它要求行政机关施行管理,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限行对公民权利是一种损害,问题是,针对解决空气污染与交通拥堵,这是否是一种对私家车主损害最小的选择?
北京行政学院教授金国坤就谈到:限行与限牌相比,限牌损害的是潜在私车主的利益,对其产生一种不公平感,使其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才能享有使用车辆的权利,但这种措施没有损害其既有财产权利,买或不买自愿,当事人有选择权,而限行是带有强制性的。限车与限路相比,限路是限制公共资源的使用权,限车是限制所有权,之所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作为限行依据受到质疑,是因为该法性质决定了交通管制措施是限路而不是限车,追求交通畅通,合理规划道路资源是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思路。
有损害就应该有补偿,有专家提出:“根据行政信赖保护原则,当事人购车的预期利益是每天能上路,政策变化使当事人的合理预期受到损害,因此国家应该对这种信赖利益予以保护。退还部分养路费和车船税,就像不走高速路不用交通行费一样,不属于行政补偿的范畴。”
限行纵是良法,也要过听证关
对于限行措施是否应该延续,新京报日前评论称,限行纵然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良方,也应召开听证会听取民意。
评论认为,在召开听证会前,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判断该措施是否应延续的关键。首先,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要用数据来说话,要提供合适的数据证明限行政策实行的效果、代价;其次,这些数据应经过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以保证其公平与真实。
之所以要召开听证会,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管理者往往会把一些自认为的、或者是想当然的“良法美意”,强加在公民的社会生活中。要知道,在社会关系与利益分布如此复杂的今天,管理者如果不能通过听证会之类的渠道充分注重民意,则往往会陷入“为民谋福”的自我幻想当中。
从北京的交通和环保现实来看,这项政策的好处是明显的,但即使如此,依然要靠合法的程序与可靠的监督才能使其延续下去。如果不能保证好的政策按照正当程序来建立,那么,不但有损于政策的正义性本身,也有损于实施效果。
网友献计
对于如何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众多网友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有网友说,把所有的走同一条线路和有共线行驶的公交车合理并线,减少线路重叠,这样会好得多,大家可以看到,公交车多的路段堵车也是最厉害的。
也有网友表示,与其“限行”不如鼓励“拼车”。对私家车主来说,找人拼车上班回家既方便又省钱,环保节能,还能交朋友,是一举多得的美事,现实中也不乏拥戴和实践者。但是拼车出行也始终因为名分不正而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
也有网友认为,限行应先尝试限制公车,同时对道路设施进行更合理的规划,做最大限度的利用。
他山之石
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同样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缓解交通压力和改善环境。在美国,为了鼓励拼车,许多城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了拼车专用车道。按规定,在这种车道上,只能行驶公共汽车或搭乘两人以上的车辆。这种乘坐多名乘客的“拼车”车辆,还可以免费通过收费桥梁或道路。
在新加坡等国家,交通高峰期间,即使是私家车,空车上路也要被罚款。德国政府明文规定,拼车是一种环保行为,还可增进同事和社区间的交流,政府也通过一些行政举措鼓励拼车。
2003年2月,伦敦市政府宣布,向进入伦敦市区的每辆汽车每天收取5英镑的“进城费”,以缓和市中心的交通拥挤现象。当时得到的效果是,在新措施实施的前三个月,进入伦敦中央区的车辆减少了16%。市区的车速有所增加,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也能更加流畅地行驶。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