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蓝皮书:我国城市可用土地资源已接近极限
发布时间:2010-7-300:0:0来源:人民网作者:常红点击量:2163  
中国社科院今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认为,我国城市可用土地资源也已接近极限。中国粮食安全需要保持耕地红线,中国必须保留自然生产力高的土地。东南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可用土地已开发殆尽,城市即使想外延扩张,也没有土地空间。
城市蓝皮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进程跃入快车道,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的发展品质亟须提升。“十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规模扩张的制约和品质提升的压力日渐凸显。展望“十二五”的城镇化,无论是自然演化还是宏观调控,中国必将进入一个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整体转型时期,必将出现并加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转型。
第一,中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工业扩张的速度和规模已经趋缓,已经接近或即将达到峰值。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已达5.7亿吨,占全球产量的48%,水泥产量达到16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60%。就发达国家经验看,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城镇化的外延扩张趋于减缓甚至终止。目前,中国工业化快速扩张的动力已趋弱,因而对城市空间扩张的拉动力已经有限并将愈来愈弱。
第二,城市可用土地资源也已接近极限。中国粮食安全需要保持耕地红线。中国必须保留自然生产力高的土地。东南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可用土地已开发殆尽,这些城市即使想外延扩张,也没有土地空间。这样,城市发展只能被动转型。
第三,中国城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因而城市发展整体转型的经济阻力得到了弱化。
第四,中国城市社会矛盾成为中国城市整体转型的内在动因,收入差距拉大表明收入调整与社会保障已迫在眉睫,2亿多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处于边缘化境地,显然是一个社会稳定难题。只有城市发展整体转型,才能不断减少由于社会资源的极化配置产生的区域和城乡差异。
第五,城市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也要求城市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城市交通”版权均属城市交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城市交通”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